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肝脏组织保护酶SOD,CAT,GSH-PX活性为指标研究了CuSO4污染对黄鳝的损伤作用,实验测得CuSO4对黄鳝的LC50为5.5mg/L,据此设定CuSO4浓度梯度,结果表明,0.7,1.5mg/L的CuSO4处理液对黄鳝的损伤较小,3.0,4.5mg/L的CuSO4处理液对黄鳝损伤较大,保护酶SOD,CAT,GSH-PX的活性在黄鳝暴露24h时被显著抑制,在处理48h后酶活性逐渐恢复并超过对照组水平,之后又回落到低于对照组水平,其变化幅度与CuSO4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可以证实,SOD,CAT,GSH-PX活性变化可以反映黄鳝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52.
模拟酸雨和Cd对小白菜 四季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和重金属Cd复合污染对小白菜、四季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酸雨强度的增加以及土壤cd浓度的增大,小白菜和四季豆生长受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明显下降。在酸雨和cd的胁迫下,小白菜MDA(丙二醛)含量和POD(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同时发现,酸雨和Cd复合污染对四季豆的毒害作用比小白菜强。 相似文献
53.
一、选用良种香椿采用红嘴香椿品种,种子必须是当年的新种子,要求子粒饱满、种皮呈红黄色、种仁呈黄白色、净度98%、发芽率50%以上。番茄选用无限生长型品种,要求种子子粒饱满,纯度98%。二、育苗1、香椿育苗。育苗时间一般掌握在3月下旬。l)选好苗圃,整地做垄。香椿为浅根性树种,对肥水光照要求较高,应选择土质疏松、肥沃、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排灌力一便的地块。667m2施优质农家肥s000kg左右,深翻3ocm整平耙细,做lm宽畦。2)浸种催芽。在30℃一40℃的温水中浸种,不停搅拌3一5分钟,然后置于20℃一30℃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用清水洗净,再… 相似文献
54.
刘红玉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1):26-26
先准备一口大缸,在储藏黄瓜的前一天用漂白粉消毒后清水刷净备用。准备储藏的黄瓜选择晚熟品种,最好塑料冷棚秋延后栽培后期的黄瓜,在早霜前采摘。田间黄瓜采摘前一天灌足水,晚间再用百菌清烟剂熏蒸一次或喷布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第二天清晨趁凉爽时采摘,选择瓜型好且较嫩的瓜条 相似文献
55.
56.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为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两种模式,根据2000年、2006年、2011年3个时相的ETM+影像,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驱动力下互花米草沼泽景观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工管理区,2000-2011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由272hm2增加到781hm2;平均分维数呈下降的趋势,聚合度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表明互花米草沼泽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在形状上趋于规则;从互花米草沼泽增长速率看,2000-2011年,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在景观空间演变上,互花米草沼泽的平均宽度从598.679m增加到1719.002m,表现出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的特征。(2)自然湿地区,2000-2011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由2023hm2增加到3974hm2;平均分维数和聚合度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米草沼泽增长稳定,年增长约160-180 hm2/a,单位长度岸线年增长面积约为15hm2·km-1·a-1左右;比较发现,自然湿地区互花米草沼泽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工管理区的增长速度。在景观空间演变上,互花米草沼泽平均宽度从1625.586m增加到3193.317m,2000-2006年表现出向海洋单方向扩张的特征,2006-2011年表现出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的性质。(3)在自然条件下互花米草沼泽扩张受到气候、地貌过程、水文过程、植被类型及种间竞争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带状特征。在人工管理下,通过建设拦水堤坝等,阻止了潮汐作用下海水的扩散能力,生态过程发生改变,致使生态系统类型向淡水湿地方向演变,抑制了互花米草沼泽的扩张,表现出一定的镶嵌格局。 相似文献
57.
刘红玉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6):29-29
我国的大白菜生产长期以来都是以夏季播种、秋季上市的生产模式为主,造成秋季大白菜上市过于集中,亩收益极低。而夏季是大白菜生产的淡季,此时单价很高,需求旺盛,但因种植技术苛刻,仍未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铁岭菜农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验,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8.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断实现了机械化。近些年来,伴随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各种惠农政策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开展,农民采购农机的热情十分高涨,农业机械进一步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如今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KIT基因突变影响猪的白色被毛表型形成。野猪(Sus scrofa)是一类重要的资源,但其被毛表型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选择KIT作为候选功能基因,通过直接测序法对KIT基因20个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基因突变扫描,研究其突变是否影响野猪不同被毛表型形成。结果显示:共鉴别到57个SNPs突变位点,其中47个SNPs位于KIT基因内含子区域,1个SNP位于5′-UTR区域(g.457GC),9个SNPs位于外显子区域(3个错义突变和6个同义突变)。在3个错义突变位点中,第2外显子上存在2个(g.4884 GA,p.R151K;g.4888 CT,p.N152K),第19外显子有1个(g.66238 TC,p.V871A)。在野猪群体内没有识别位于KIT基因第16内含子第一个核苷酸的剪接突变和第17内含子的4个碱基缺失突变,这些结果表明野猪KIT基因可能是单拷贝基因。三个错义突变等位基因及其单倍型和被毛表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T和C突变等位基因及其组成的单倍型在野猪和长白猪品种间,与野猪的野生型被毛表型存在极显著相关(P0.001),除灰棕色外,与野猪的其他单一被毛表型不相关。从关联性分析结果得出,KIT不能作为影响野猪毛色表型形成的因果基因,要阐明野猪被毛表型形成的遗传机制比家猪困难。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