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6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9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5篇 |
农学 | 216篇 |
基础科学 | 110篇 |
244篇 | |
综合类 | 879篇 |
农作物 | 139篇 |
水产渔业 | 60篇 |
畜牧兽医 | 550篇 |
园艺 | 164篇 |
植物保护 | 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48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37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44篇 |
2008年 | 106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本试验以滇西北人工草地建设中常用的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舟叶橐吾(Ligularia cymbulifera (W. W. Smith) Hand.-Mazz.)地上部和根部的水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不同浓度的舟叶橐吾植株浸提液对3种供试牧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都有抑制作用,其中根部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比地上部更为明显,且具有很强的浓度效应。另外,高、中浓度的提取液进一步抑制了供试牧草苗高和根的生长(P < 0.05)。根据化感效应指数和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供试牧草对舟叶橐吾植株浸提液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表现为:白三叶>鸭茅>多年生黑麦草。对舟叶橐吾叶片开展的非靶向分析一共发现了283种成分,主要是有机酸、酰胺类。由于舟叶橐吾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在人工草地建设中应尽可能去除舟叶橐吾,避免给生产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942.
943.
通过对种植小白菜的土壤施用蚯蚓粪、生物质炭和吸水剂,探讨蚯蚓粪及生物质炭对土壤含水率、小白菜生长及其抗旱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蚯蚓粪后,小白菜的平均株高(40 d后)分别比未施改良剂处理增加了9.89%和81.32%,产量则提高了42.06%和71.96%,土壤施用蚯蚓粪、生物质炭有利于小白菜的生长。施用蚯蚓粪、生物质炭后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比未施改良剂处理提高了21.08%和16.15%,在持续高温干旱胁迫下,施用蚯蚓粪、生物质炭分别使小白菜植株出现永久性萎蔫的时间推迟了2 d和1 d,明显延长了干旱时期小白菜的存活时间。蚯蚓粪及生物质炭改土不仅可以增加小白菜的产量,而且可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特别是蚯蚓粪。 相似文献
944.
945.
对山东省临朐县辛庄水土保持试验站径流小区4种植物(花生、沙打旺、草木樨和自然草地)的3个坡度(5°,15°和25°)连续5 a的汛期径流、侵蚀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径流小区汛期径流量和侵蚀量。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坡度径流小区4种植被的水土流失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加剧;相同降雨条件和相同坡度径流小区4种植被的水土流失量从大到小顺序均为:花生>自然草地>沙打旺>草木樨;4种植被的水土流失量随坡度的升高而增加,5°小区<15°小区<25°小区。 相似文献
946.
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近年来,稻虾[水稻-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省稻虾共作发展最为迅速,面积大,技术也较为成熟,并形成了"潜江模式"。本文介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以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和定位试验,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生产和生态效应,重点分析了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主要体现在(1)稳粮增效,但同时存在重虾轻稻的现象:稻虾共作模式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可增产4.63%~14.01%,改善稻米品质,但部分稻虾共作模式中忽略水稻的管理,导致水稻产量偏低;(2)提高土壤肥力,但同时加剧了土壤次生潜育化:稻虾共作模式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ROC)、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要高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但稻虾共作模式土壤颜色偏暗,土壤结构更为紧密,潜育化明显;(3)涵养水源,但同时可能增加水资源消耗:稻虾共作模式中地下水位高的稻田水分利用率提高,储水功能增强,但地下水位低的稻田可能增加50%~80%的耗水量;(4)减肥减药、提高水体养分含量,但同时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稻虾共作模式肥料和农药成本分别降低了79.5%和50.0%,稻虾共作模式田面水的全氮、全磷含量及硝态氮、氨态氮含量均高于水稻单作;(5)虫害减轻,但某些病害加重,同时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稻虾共作模式螟虫发生减轻,但基腐病加重,生物多样性随共作年限先降低后又增高。根据以上现状与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稻虾共作的模式优化及建议,如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研究标准,规范化发展;优化模式,科学水肥调控;因势利导,防治病虫草害,为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7.
948.
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研究免耕稻田CO2和CH4排放有助于评价稻田免耕技术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碳循环的影响。本文通过运用静态箱技术和田间原位碱液吸收法研究了免耕稻田土壤CO2和CH4的排放规律和排放量,及其稻田碳(C)的收支状况。研究表明,施肥提高了CH4排放,而不影响CO2的排放;免耕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而CO2的排放不受耕作影响。对稻田C收支及平衡的分析表明,施肥提高了稻田系统C的输入,同时,相对于翻耕处理,免耕处理表现为大气C的“汇”,表明了稻田免耕能将更多的碳累积于农田土壤碳库中,有利于提高稻田生态系统在减缓气温上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质炭施用对贵州中部地区旱作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旱作土施用5%~15%(炭/土质量比)的生物质炭后,黄泥土、黄砂土中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和硝化细菌、氨化细菌数量以及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黄砂土;而大泥土中放线菌、真菌数量和硝化细菌数量以及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出现较明显的提高,但氨化细菌数量及脲酶活性出现大幅度降低。此外,黄泥土、黄砂土施生物质炭后有效N、P、K、Ca、Mg、B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大泥土中有效P、K、Fe、Mn、Cu、B的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土壤有效N、Ca、Mg、Zn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这3类旱作土壤施炭后土壤有效Zn含量均表现出显著的下降。黄泥土、黄砂土及大泥土施用5%~15%的生物质炭后均能明显提高白菜及莴笋的产量,其中黄砂土施生物质炭的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大泥土。不同类型旱作土壤施炭后土壤有效性养分数量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别,施用生物质炭时要根据土壤特性配合使用一定比例的氮、磷、钾及适量的微量元素肥料,更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50.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福建茶园土壤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类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组成和来源。结果表明,∑HCHs和∑DDTs浓度分别为0.251-1.120 ng.g^-1和0.210-2.406 ng.g^-1,属于清洁背景范围;漳浦、福鼎和福州茶园土壤∑OCP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样点。除福州外,其他样点HCH同系物中γ-HCH相对含量最高,占HCHs总量的26.3%-76.3%。DDTs中以o,p′-DDT相对含量最高,为34.7%-60.8%。0-15 cm土壤HCHs和DDTs浓度(分别为0.593 ng.g^-1和1.340 ng.g^-1)均高于15-30 cm(0.451 ng.g^-1和0.862 ng.g^-1)。除福州β-(/α+γ)-HCH和α-/γ-HCH值较高外,其他样点均较低,表明福州HCHs为历史污染,其他样点均存在HCHs新输入,并可能存在林丹的使用或输入;除福鼎p,p′-DDE/p,p′-DDT值较高外,其他样点均较低,表明除福鼎外其他样点均有DDTs的新输入;o,p′-DDT/p,p′-DDT值均较高,表明可能有大量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或输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