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篇 |
农学 | 2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1篇 | |
综合类 | 96篇 |
农作物 | 41篇 |
畜牧兽医 | 10篇 |
园艺 | 7篇 |
植物保护 | 2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运用致病力和DNA多态性检测中国东北地区的35个大豆灰斑病菌分离物的遗传变异,根据菌株在9个品种(系)上的致病力反应可将其分为7个组,利用13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计产生105个RAPD标记,其中78.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同一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病菌表现遗传变异,致病性和DNA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6.
7.
采用大棚饲养及连续2年定点监测、分级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云南河口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进行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的高低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与发生危害的田间消长规律成正比;12月至翌年3月份的温度、湿度为每年当中的最低值,其危害率、危害指数最低,仅为0~3.08%及0~0.77;5~9月份尽管温度都很高,但仅5~6及8~9月降雨量最多,出现了2次高峰值,危害率、危害指数达到28.67~57.22%、7.17~14.61及31.56~32.78%、7.58~8.22;大棚饲养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5~6月、8月上旬及11月成虫出土,尤以5~6月高峰值最大,大棚饲养成虫消长与田间消长呈现正相关性;热量、降雨的高低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危害及种群动态分布差异十分明显,河口东部地区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河口西部地区>河口中南部地区;排除山地逆温现象最为普遍的河口中南部地区,在正常年份的降雨条件下,海拔越低温度越高,其种群繁育数量越多,危害越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赤霉素对澳洲坚果种子萌发后根系形态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澳洲坚果‘O.C’种子,在沙床上培养50 d后,对种子萌发数、株高、茎粗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用根系分析软件Win RHIZO对根系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赤霉素处理后,澳洲坚果种子的萌发率、株高及茎粗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300 mg/L处理的萌发率最高、茎粗最大,而株高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高。(2)处理后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大于对照组;当赤霉素浓度大于300 mg/L时,根系长度达到谷值,但是根系平均直径达到峰值,说明当赤霉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300 mg/L)时,先会抑制根系的纵向生长,促进根系的横向生长;超过峰值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又会抑制根系的横向生长,促进根系的纵向生长。(3)不同浓度处理后,粗根(L4.0 mm)根长均大于对照,而细根(0L≤2.0 mm)除300 mg/L处理的略小于对照,其余处理都大于对照,以500 mg/L处理最大;细根和粗根的根系表面积均大于对照,说明赤霉素对澳洲坚果的粗根及细根都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醉蝶菌核病经鉴定是由核盘(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是我国花卉上的一种新病害。本文着重报道了有关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情况。醉蝶菌核病菌在PDA培养基上4d可形成菌核雏形,菌丝的生长最佳温度 22~25℃;对8种碳源的利用在含有阿拉伯糖、麦芽精、葡萄糖的培养基上长势较好,其中蔗糖的最佳;对4种氮源的利用情况是含硝酸氨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8种不同培养基上菌丝长的最快、菌核形成最多的是Czapek琼脂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及田间大豆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证明,籽粒感染灰斑病的关键时期是R3-R5期.R2期以前侵染不造成籽粒斑驳,据此提出一次防治大豆籽粒灰斑病的关键时期为R2-R4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