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9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0篇
  20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减少因外力破坏或本体故障造成的线路事故,提出一套基于深度学习融合模块化物联感知的输电线路智能管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并结合配套传感器感知模块,实现输电通道外力隐患识别和输电杆塔本体故障检测,同时能够追踪定位看护人员,实现故障发现、故障处理、外力隐患看护等全过程管控。  相似文献   
32.
总结了2011年~2018年以来湖北省玉米种植规模情况及病虫害发生变化趋势,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为谋划布局我省玉米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3.
艾比湖自然保护区盐生植物的分布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艾比湖自然保护区内盐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土壤盐含量与盐生植物数量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采集的9个土壤样地可划分成高、中和低盐度区3种类型;(2)拒盐和泌盐植物的丰富度在土壤盐分梯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别,稀盐植物的丰富度在高盐度区显著高于中、低盐度区(高中低)(P0.05),拒盐、泌盐和稀盐植物的多度在中盐度区均显著高于高、低盐度区(中高低)(P0.05)。在高、中盐度区,盐生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为:稀盐拒盐泌盐植物;相反,在低盐度区,泌盐拒盐稀盐植物;(3)稀盐和泌盐植物的δ~(13)C值在盐分梯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拒盐植物的δ~(13)C值在土壤盐分梯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中盐度区泌盐植物的δ~(13)C值显著低于拒盐和稀盐植物外(P0.05),在高盐度和低盐度区,3种盐生植物的δ~(13)C值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5)拒盐、稀盐和泌盐植物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3个土壤盐分梯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同土壤盐分条件下,除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少数情况下3种盐生植物间有差别外,大多情况下植物抗胁迫生理指标在3种盐生植物间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7)抗胁迫生理指标、δ~(13)C值、多度和丰富度之间的关系随盐生植物种类迥异。综合以上分析,盐生植物在土壤盐分梯度上的分布、水分利用效率均与盐生植物的类型有关,其变化可能受内部生理调节、盐分的运输规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4.
研究西南地区玉米主要2种套作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 为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 通过连续4年的大田试验, 对比研究了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和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吸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玉/豆模式下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模式增加7.11%, 氮收获指数增加2.00%左右,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7.83%, 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增加1.76%, 而叶、茎鞘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分别减少5.85%和2.75%。分带轮作后, 由于不同前茬对土壤养分影响不同, 再加上套作优势, 玉/豆模式下玉米在生长前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到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增加11.85%,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11.84%。在玉米氮素积累关键时期, 玉/豆模式在低氮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素的积累量显著高于玉/薯模式相同施氮处理, 而在高氮处理下2种模式间差异不大或者表现相反, 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艺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也有相似的结果; 玉/豆模式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 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利用效率, 在180~270 kg hm-2施氮量处理下较高; 花后氮素同化量玉/豆模式显著高于玉/薯; 2种模式均以施纯氮180~270 kg hm-2处理有利于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同化量积累。  相似文献   
35.
张家界市省级园林城市建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建设园林城市已成为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了解了张家界的建设现状,参照湖南省园林城市标准,从历史文化、风景资源、园林城市基础建设及环境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张家界市建设园林城市的现状,指出了当前张家界市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6.
不同空间配置套作大豆后期农学参数及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大豆行距调整大豆与玉米的空间位置(大豆行距设置为30 cm和70 cm,即距离玉米行分别为60 cm和40 cm),研究套作大豆后期农学参数变化及光谱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受玉米前期的荫蔽作用,距离玉米行越近,大豆冠层透光率越低,玉米收获后大豆花期(8月10日)生物量、株高、水分含量及叶绿素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差异明显,到盛荚期(9月9日)和鼓粒期(10月6日)大豆迅速恢复生长,各农学参数存在差异,但不显著。通过大豆冠层反射率分析,绿峰区域(550nm左右)和近红外区域(760-1000nm)能够很好的解析大豆叶绿素和水分变化规律,叶绿素含量越高绿峰幅值越低,水分含量越高近红外区域反射率越高。  相似文献   
37.
PCR-DGGE技术鉴定高含盐生物脱硫反应器中的优势菌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高含盐废水生物脱硫反应器中的优势菌种,从连续运行一年的生物脱硫反应器中获取微生物样品,用试剂盒提取微生物总DNA。使用细菌通用引物(GC341F/534R)从总DNA中成功扩增出16S rDNA片段,扩增的16S rDNA进行DGGE分离,对DGGE条带进行切胶和测序。测得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检索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系统中有4种优势菌株:硫杆菌属的Thiobacillus sp.ISA11,盐生硫杆菌属的Halothiobacil-lus sp.ST15,Marine bacterium HB-5,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J69-151C-2A。其中,Thiobacillus sp.ISA11和Halothio-bacillus sp.ST15是主要的脱硫细菌。  相似文献   
38.
良好的医院环境有利于缓解病人的情绪,使患者对医院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快病人的康复,同样使医护人员身心愉悦,热情工作,医院环境的园林化是今后医院建设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一些医院的主要入口、门诊区、住院区、生活区和传染病区的景观设计分析,阐明了医院环境设计既要考虑美学原则,又要讲究生态保健功能,以及与医疗场所...  相似文献   
39.
基于近红外法的鲜食大豆品质快速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鲜食大豆品质的非破坏性快速检测方法,探究近红外分析技术在鲜食大豆品质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种植的66份鲜食大豆样品为材料,采用FOSS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扫描得到光谱,并对所有材料的水分、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进行常规实验室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化学实验数据的相关模型,并进行模型优化、验证。得到的模型预测范围分别为水分含量60.03%~71.28%、可溶性糖含量2.36%~7.81%、可溶性蛋白含量1.03%~8.56%、粗脂肪含量4.33%~7.60%,预测系数(0.95)较高,标准误差(1.0)较低,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建立定标模型用于检测鲜食大豆品质是可行且可靠的,该方法可快速检测鲜食大豆品质且不损坏籽粒,可用于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评价、品质分级等。  相似文献   
40.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代二化螟为靶标,分别对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杀虫单和甲氧虫酰肼开展药剂推荐使用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各药剂对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是90.91%、86.36%、77.27%、81.62%和95.45%。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对二化螟防效较好,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