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31篇
综合类   93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几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形态、生态、生理生化以及杂交亲和力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确定,云南光壳稻在栽培稻分类上属粳稻,而是原始的、尚未分化彻底的粳稻类型,它与整个东南亚、南亚以及美洲的光壳稻属于亲缘关系很近的同一粳稻类型;它的大粒、耐旱、耐寒、耐阴雨、耐病以及优质米等类型是稻作育种上十分宝贵的种质。作者还提出了亚洲栽培稻演化途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32.
旅游干扰对庐山风景区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因此旅游区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程度旅游干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本研究以庐山这一典型的旅游风景区的原始森林区(A)、较少旅游干扰的次生林恢复区(B)以及旅游干扰区(C)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比较了三种地域之间土壤微生物代谢和微生物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原始森林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次生恢复区和旅游干扰区,原始森林区土壤微生物活性>次生恢复区>旅游干扰区,三个地域间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类型也存在差异,原始森林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匀度也显著优于其他两地域;FAMEs分析表明,原始森林区土壤微生物磷酸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数量最高,功能性最强,且细菌、真菌特征脂肪酸相对含量也最高。群落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依次是:原始森林区、次生林恢复区、旅游干扰区,这些都说明旅游干扰显著减弱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准确评价有机肥料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的效果,是正确选择土壤培肥措施的基础.通过比较两种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价有机肥培肥效果的可行性.[方法]3年田间定位试验(2015—2017)在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双季稻田进行.共设7个处理:不施肥(CK),等氮磷钾投入量下的单施化肥(CF)和一半化肥氮配施一半的牛粪(+...  相似文献   
34.
会东县地处四川省攀西优质蚕桑产业基地核心区,为选择适宜该地区气候特点,产量高、质量好、抗逆性强的桑树品种,改变当地桑树品种单一,桑树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现状。会东县在地处金沙江畔的鲁吉乡热水村建立桑树品种比较园,引进10个品种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经过比较试验,云桑1号、南1号、川桑98-1、丰田5号等桑树品种在当地表现较好,可逐步替代湖桑、油桑、充桑等老品种。  相似文献   
35.
为明确依靠季节性降雨实现干湿交替灌溉对双季稻生育后期的影响,研究了双季稻齐穗后0、7、14和21d(对照)停止灌溉对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转化、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早稻灌浆期降雨多且雨量大,齐穗后早停止灌溉延长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可显著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和结实率,叶绿素含量降低,无效分蘖成穗减少;与对照相比,齐穗后0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6.0%,整精米率提高8.2%。晚稻灌浆期间降雨相对偏少,适期延迟停止灌溉,可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整精米率;与对照相比,齐穗后7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1.0%,整精米率提高6.1%;垩白度、垩白粒率及透明度随停止灌溉时间提前和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延长而增加,胶稠度以早稻齐穗后7d和14d、晚稻齐穗后14d停止灌溉最高,所有处理对双季稻米整体品质指标等级无影响。  相似文献   
36.
南丰蜜桔生产环境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对南丰蜜桔生产的土壤条件、果品品质、叶片养分和管理水平调查入手,系统分析了南丰蜜桔的生产状况,结果表明:南丰蜜桔生产施肥还不合理,管理还不到位;从叶片诊断判断,南丰蜜桔N素养分适宜,P、K养分偏低或缺乏;从土壤条件判断,南丰蜜桔应注意N、P、K的配合和土壤酸度的调节与Ca、Mg、Zn养分的投入。  相似文献   
37.
江西省红壤旱地土壤钾素含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对江西省五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旱地土壤,按土属布点,共取表层土样248个,剖面样75个,分别测定了全钾、缓效性钾和速效钾含量,查明了全省红壤旱地土壤全钾、缓效性钾、速效性钾含量平均分别为16.7gkg ̄(-1)±7.3gkg ̄(-1)、251.9mgkg ̄(-1)±145.9mgkg ̄(-1)和63.9mgkg ̄(-1)±32.4mgkg ̄(-1),低于缺乏临界水平(速效性钾<70mgkg ̄(-1)的样品占79.5%。阐明了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旱地颖型间的钾素含量的差异,以及影响钾素含量的因素有母质、含钾矿物、有机质、质地和粘粒。绘制出土壤缓效性钾、速效性钾含量分布图为红壤旱地土壤资源评价和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8.
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我国南方单季稻-紫云英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CK)、尿素单施(N)、尿素与紫云英配施(NM)3个处理,研究紫云英还田对南方单季稻田NH_3挥发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和NM的氨挥发通量在氮肥施用后第3天达到峰值(分别为10.8 kg·hm~(-2)·d-1和9.27 kg·hm~(-2)·d-1),之后迅速下降。在整个监测期间,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93.4 kg·hm~(-2)和79.8 kg·hm~(-2),分别占氮素施用量的25.7%和21.9%。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和pH值以及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与氨挥发速率或累积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N相比,NM显著降低表面水中铵态氮含量以及水稻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37.8%),最终显著降低外源氮素NH_3挥发累积量和挥发系数(14.6%和14.8%)。综上,NM可有效减少单季稻田外源氮素NH_3挥发损失,从而提高氮素养分利用率,降低氮素养分的环境风险。本研究结果为紫云英在缓解模式内氮肥气态损失,提高氮素当季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我国主要低产水稻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我国冷浸田主要分布的7个省份冷浸田土壤样品的养分特征,通过与当地高产田土壤养分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冷浸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3.76~21.52g/kg)和全磷含量(2.78~11.36g/kg)总体高于高产田,部分差异显著(P<0.05);全氮含量(1.39~2.24g/kg)总体略高于高产田,但差异不显著(P<0.05);有效锌含量(4.92~11.03mg/kg)总体高于高产田的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表明我国冷浸田的潜在生产力比较高。但是,与高产田相比,我国冷浸田土壤pH值显著偏低(4.47~5.32),致毒因子还原态硫含量(296.12~3 069.33mg/kg)和亚铁含量(160.28~3 786.12mg/kg)却显著偏高(P<0.05),同时,部分地区冷浸田土壤速效磷(1.90~30.20mg/kg)和速效钾(1.30~111.70mg/kg)养分显著缺失(P<0.05),表明这几种养分指标是影响我国冷浸田生产力的重要障碍因子,因此,只要有针对性的改良上述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其必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40.
旨在明确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紫云英还田量对亚热带双季稻区早、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不同的减肥量处理配施不同的紫云英还田量,观察紫云英连续还田下不同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100%F)相比,20%减肥量各处理的早稻产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增产幅度为5.0%~13.2%;40%减肥量条件下,配施15 000~22 500 kg/hm~2紫云英早稻产量不减产,而配施30 000~37 500 kg/hm~2紫云英后早稻产量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为5.4%~8.5%。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的晚稻产量均随紫云英还田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早稻化学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及回收率均较常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但晚稻的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将紫云英还田输入的氮纳入总氮素投入后,早稻总氮素的农学利用率和回收率均随紫云英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与100%F相比,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的农学利用率未显著降低,但紫云英还田量达到37 500 kg/hm~2及以上时会导致早稻的氮素回收率显著降低。各紫云英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100%F(P0.05),且土壤速效氮含量均显著高于100%F处理(P0.05)。亚热带双季稻种植模式下,长期紫云英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对早、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产生正面效应,且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因此,适量紫云英还田配施化肥除可减少化肥用量外,也是亚热带双季稻区兼顾提升稻米产量和培肥土壤的有效技术。本试验条件下,化肥减量40%配合22 500~30 000 kg/hm~2紫云英的配比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