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篇 |
农学 | 2篇 |
4篇 | |
综合类 | 14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10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第一张植物病毒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人类对病毒的了解晚于其他微生物,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早在前一世纪末期,就已证实了病毒的病原性,但很久无法看到它的形状。因此许多人利用各种物理学方法推测病毒的形状及其大小,例如利用各种不同孔径的滤器进行测定,也有将含有病毒的液体在偏振光下表现双折射的现象,如1933年曾使用这一方法证明了 相似文献
12.
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大豆花叶病叶片压出液的稀释液图片,看出这一病毒是600—700×13—15mμ的线杆状粒子。根据稀释度估计病毒粒子在病叶组织中的浓度很低。这种方法在试验工作中用于直接诊断这一病害是有可能的。移去叶片的叶绿素,水解核酸后用光谱分析法测定大豆花叶病毒样品的光谱吸收曲线。健叶与病叶之间在吸收曲线的峯形上无特殊区别,在核酸含量的差别上也无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大黄、板蓝根中有效成分对植物病毒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医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的原理,我们参照前人的文献,从对人类病毒病有效的中药中筛选有效成分,用于防治由烟草花叶病毒(TMV)引起的烟草花叶病,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及板兰根对 TMV 有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从商品药用大黄(Rheun of ficinale Baill)中提取大黄总蒽醌,根据大黄蒽醌衍生物在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了解斑马鱼端脑的微细形态和超微结构,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斑马鱼端脑进行观察研究。斑马鱼端脑由左、右嗅球和左、右大脑半球构成。嗅球前方有一对嗅神经,后端伸出嗅茎与大脑半球联系。光镜下,嗅球组织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上皮层、神经纤维层、小细胞层和内部细胞层。大脑半球外部覆盖很薄的大脑皮,基部为纹状体,两者之间的腔隙为公共脑室。纹状体由神经核团和神经纤维构成。神经核团分布于纹状体周缘,主要有连前核、背嗅核、侧嗅核、视前核和脚内核等。神经纤维包括横行的前连合,纵行和斜行的中央嗅束和侧嗅束。电镜下,嗅球分层明显,可观察到僧帽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众多突触。大脑半球中可见神经胶质细胞、突触以及血脑屏障系统等。斑马鱼端脑形态结构与大多数硬骨鱼相似,但有个别核团存在差异。实验结果可为斑马鱼神经生物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黄芪多糖对实验性乳腺炎山羊血清及乳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同处于泌乳初期的6头睢宁白山羊为试验动物,于左、右乳区分别灌注黄芪多糖和生理盐水5 mL,连续灌注5 d,第6天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产生山羊实验性乳腺炎。于注入内毒素前1 h及灌注后3、6、9、24 h取颈静脉血和采集乳样,测定乳液及血清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含量(MDA)等指标。结果表明:与灌注内毒素前相比,灌注生理盐水的对照乳区乳中的NAGase活力在注入内毒素后9 h时达到峰值(23.95 U/mg),而灌注黄芪多糖的试验乳区乳中的NAGase活力6 h时达到峰值(28.29 U/mg),24 h时乳中NAGase活力已下降到灌注内毒素以前的水平。山羊乳导管注入内毒素后,2种处理的乳区乳中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乳中MDA的含量显著升高,SOD活力显著下降;2种处理的乳区乳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铜绿金龟(虫甲)是北京地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在土壤51~75厘米深层越冬。成虫每年6~9月出现,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一日内以19:30′~21:00′活动最盛。成虫食性杂,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30~40粒。产卵期为4~5天。在9种含水量(0.3、2、4、6、8、10、15、20和25%)土壤与5种温度(10、17、25、30、37℃)组合下,试验结果卵在温度25℃与8~15%含水量土壤内孵化率最高。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是9.14±1.15℃,发育有效积温为178.05日度。幼虫季节性垂直分布与10厘米土温变化有关,秋季当10厘米土温低于10℃,幼虫向土壤深层迁移,春季当10厘米土温高于6℃幼虫向土壤表层迁移。每年4~5月及8~9月幼虫10厘米作物外进行为害,这时亦导防治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