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6篇
  9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试验以饲用甘薯“F6~2”为试材,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复配用量微生物菌剂(CK、DH1、DH2、DH3、DH4)对饲用甘薯代谢酶活性、品质特性与产量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优质饲用甘薯在畜禽养殖领域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与哈茨木霉菌复配的微生物菌剂在适宜用量下能显著提高饲用甘薯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且微生物菌剂36kg/hm2(DH3)时上述碳氮代谢酶活性最高。微生物菌剂能提高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质和胡萝卜素含量,且以DH3处理下值最大。随微生物菌剂用量的增加,单株甘薯数、单株甘薯重,提高大薯率、中薯率和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规律,在DH3处理下值最大,较对照分别增加27.53%、23.32%、24.74%、43.34%、23.41%,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 <0.01)。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与单株甘薯重、产量极显著(P <0.01)正相关,粗蛋白质、胡萝卜素含量与单株甘薯重、大薯率、产量显著(P <0.05),单株甘薯重和中薯率与产量极显著(P <0.0...  相似文献   
92.
利用薄层层析方法对儿茶素合成途径中的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促反应产物儿茶素C进行初步分离,用香草醛显色法进一步定量。以建立该酶促反应产物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方法,对薄层层析展开剂配方、及薄层分离产物均进行了研究。该方法检测波长为500nm,展开剂最优配方甲醇:乙酸乙酯:甲酸=8:8:1.5,层析分离所得显色产物为儿茶素C。以儿茶素C为标样,线性范围为50~500μg/ml,加标回收率为91.0%~93.0%之间,RSD为3.39%。建立了薄层层析与香草醛比色法结合检测儿茶素C含量的体系,该体系能够快速测定茶叶中DFR/LAR酶反应产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93.
茶树根原花青素提取工艺及检测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统称为茶多酚,包括黄烷醇、黄酮、黄酮醇、花青素、原花青素和酚酸类等。对茶树根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筛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丙酮浓度80%、提取时间35 min、提取温度50℃、加酸量0.25%。对多酚的检测方法—香草醛法、对二甲氨基肉桂醛(DMACA)法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结果表明香草醛法最优条件:0~25℃、反应时间15 min、硫酸体积分数为50%、香草醛浓度为10 g·L-1。对二甲氨基肉桂醛(DMACA)法最优条件:0℃、5 min内、盐酸浓度1.2 mol·L-1、DMACA浓度2 g·L-1。  相似文献   
94.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氨基糖在团聚体粒级中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对常规垄作(RT)、无秸秆覆盖免耕(NT-0)和全量秸秆覆盖免耕(NT-100)下不同土层(0~5 cm、5~10 cm、10~20 cm)氨基糖含量在不同团聚体粒级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显著影响了表层土壤(0~10 cm)的团聚化作用,促进了微团聚体和小颗粒大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在不同的土壤层次,NT-0没有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而NT-100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另外,相对于NT-0和RT,NT-100显著促进了0~5 cm土壤各团聚体粒级中总氨基糖、氨基葡萄糖和氨基半乳糖的积累,而在5~20cm土层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免耕无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氨基糖含量以及各氨基单糖含量没有影响,而结合秸秆覆盖则显著促进了表层土壤有机碳以及氨基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95.
吉林省气候变化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吉林省梨树县1986~2008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在确定梨树县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积温、降雨以及日照时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吉林省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气象产量(Yw)与降雨量(x1)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内的积温(x2)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著相关关系,与生育期内的降雨量和积温存在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Yw=15768.77+2.87x1-5.42x2,(r=0.63)。吉林省整个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积温分别以每年0.05℃和10℃左右增加,降雨量以每年5mm左右减少,日照时数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吉林省气候变暖和降雨减少现象的加剧,对吉林省的旱情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96.
栉孔扇贝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子序列研究及其潜在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相应引物PCR扩增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核基因组的核糖体DNA两个转录间隔子(ITS-1和ITS-2),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后进行克隆、测序,分别得到了340bp和510bp的碱基序列,序列大小非常适合遗传变异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其A、T、G、C含量在ITS-1分别为32.06%,20.59%,22.35%和25.00%,在ITS-2分别为30.00%,21.37%24.12%和24.51%。这两个变异性较大的序列在扇贝种群中应用潜力很大,可广泛用于种内群体间遗传变异研究、种质鉴别及系统学研究。  相似文献   
97.
98.
为缓解甘薯连作障碍,探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甘薯连作、甘薯―花生轮作、甘薯―小麦轮作3个处理,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y生态板方法,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甘薯连作相比,甘薯―花生轮作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生物量,降低了真菌生物量及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小麦轮作降低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提高了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花生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甘薯―小麦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其中甘薯―花生轮作对羧酸类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甘薯―小麦轮作;甘薯―花生、甘薯―小麦轮作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 index)、均匀度指数(Mclntoch index)和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其中甘薯―花生轮作的均匀度指数高于甘薯―小麦轮作,而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不同土壤养分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综上所述,甘薯与花生、小麦轮作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
为分析不同孵化温度对中华鳖性别比例的影响,本实验设置两个温度(27、32℃)孵化同一批中华鳖受精卵。结果表明,当孵化温度为27℃时孵化率较低,约为91.25%,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雄性个体只占36.17%;孵化温度为32℃时,孵化率高,达95.3%,雄性个体比例明显提高,达到49.06%。结果表明,孵化温度可能影响中华鳖的性别比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孵化温度越高,雄性所占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100.
由于我们对生物学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一些在当前看来被认为是生产性能不高,无经济价值、数量锐减的品种,其蕴藏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往往是巨大的,一旦被发掘便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生存资源.一个物种就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目前,由于对畜禽品种进行持续定向选择,使得畜禽品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越来越窄,这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因此,必须搞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证人类社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持长远的食物供给与安全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