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5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4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4篇 |
217篇 | |
综合类 | 150篇 |
农作物 | 5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4篇 |
园艺 | 6篇 |
植物保护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51.
为使栓皮槭在我国引种驯化成功,根据引种的气候相似原理,应用欧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划分了我国适宜栓皮槭大陆类型引种的区域。结果表明:引种适宜区为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北部、晋冀鲁豫山地丘陵、西北黄土高原区中部和西南高山林区中北部;次适宜区为辽宁大部分地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北部、汾渭谷地、华北平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新疆乌鲁木齐、伊宁。研究结果为我国科学地开展栓皮槭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2.
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蒲洼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253.
254.
255.
为进一步探讨森林植被对流域尺度径流和输沙的影响,给黄土区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黄土区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嵌套流域的聚类分析,选取地形地貌特征相似的森林流域和无林流域,对其雨季径流和输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可以大幅度地延缓产流时间、减少小流域的暴雨洪峰流量;随着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流域雨季径流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减少,无林流域比森林流域的雨季径流深和径流系数高520倍,少林流域比多林流域的雨季径流深和径流系数高2.7~2.9倍;少林流域暴雨径流输沙量是多林流域的36倍,且前者暴雨径流输沙过程线的变化比后者剧烈得多。由于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影响的复杂性和尺度依赖性,森林在区域(或大流域)尺度的水文功能评价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56.
根据北京市密云县红门川小流域1990—2006年的水文资料,在统计分析降水、径流、蒸发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采用ArcMAP及Fragstats等景观分析软件,从斑块和景观两个尺度上,分析红门川流域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门川小流域的降水、径流多集中在汛期(6—9月),且年降水量、径流量逐年减少,气候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2)红门川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林地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5%,其中以针叶林最多,阔叶林、混交林次之,灌木林最少,另外水域面积逐年减少,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径流量逐年减少;(3)红门川流域景观斑块个数增加,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小,斑块分布趋于均匀,其中斑块平均面积(AREA)、斑块周长(PERIM)、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聚集度(CONTAG)均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斑块形状指数(SHAPE)、斑块分维度(FRAC)、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SHDI)则是逐年减小;(4)平均斑块周长、景观聚集度与径流变化相关性较强,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分维度与径流变化相关性一般,平均斑块形状指数、景观形状指数、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与径流变化基本不相关。 相似文献
257.
模拟降雨条件下植被调控坡面水沙输出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对坡面水沙输出过程调控效应,本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对3种典型的乔木灌木草本植被即构树、荆条和黑麦草,在坡度10°、降雨强度30 mm/h和坡度20°、降雨强度30 mm/h条件下的水沙输出的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被整个产流过程的径流量均呈现先上升后逐渐稳定的趋势,产沙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逐渐保持稳定的趋势;构树、荆条和黑麦草均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有良好的调控能力,能够减少径流量和产沙量,其中黑麦草对产流和产沙均表现出较强的调控力,其次是构树,荆条最差。在对坡面径流流速的调控方面,流速整体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三者对径流流速的调控能力:黑麦草荆条构树。 相似文献
258.
森林流域界面水分传输规律研究述评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探讨森林植被对水文过程物理机制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单元 ,以森林生态系统各个界面层次对水分传输和水量转换的影响为基础来进行 ,这也正是目前界面水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基于此 ,综合国内外界面水文学的大量文献 ,在垂直维上从水分在森林流域内林冠层、地被物层、土壤层各主要界面层间的水量转换和运行传输规律 ,在水平维上从界面产流理论及其研究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以此为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259.
北京百花山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百花山4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核桃楸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9.99t/hm^2,最大持水量为27.72t/hm^2,有效拦蓄量为29.55t/hm^2;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10.27t/hm^2,最大持水量为12.84t/hm^2,有效拦蓄量为13.53t/hm^2;黑桦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7.04t/hm^2,最大持水量为19.01t/hm^2,有效拦蓄量为19.18t/hm^2;辽东栎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8.22t/hm^2,最大持水量为14.72t/hm^2,有效拦蓄量为18.33t/hm^2。②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10h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枯落物在浸水的前半小时内吸水速率最大,4h左右时下降速度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V=kt”。③辽东栎林土壤层持水能力最强,为266.22t/hm^2,黑桦林土壤的持水能力最差,为219.39t/hm^2,利用幂函数对人渗速率与人渗时间进行拟合,其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 相似文献
260.
西安市区空气污染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0-2012年西安市1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逐日的监测数据,分析空气污染指数的日、月、季度、年际、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变化,并与秦皇岛等北方城市对比,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ESDA研究污染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和集聚效应.结果表明:空气污染指数的日变化较大,PM10是西安市区的首要污染物;1月、12月污染指数较大,7月、8月较小;空气污染指数表现为4季度>1、3季度>2季度;3年来,PM10污染指数有所降低,主城区SO2、NO2污染指数降低,其他地区增加;采暖期污染指数高于非采暖期,采暖期SO2、NO2和PM10指数分别是非采暖期的2.01~2.75、1.42 ~ 1.82和1.18 ~1.36倍;西安市区空气污染指数有弱的正空间自相关,聚集方式以高高(HH)和低低(LL)聚集为主,低高(LH)和高低(HL)聚集为辅,污染指数高低分化.污染指数均表现为中部高,北部低,南部中等.不同污染物污染指数中心的重叠表明,西安市空气质量受SO2、NO2和PM10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