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5篇
  2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为明确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情况,推动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本研究基于2018年在辽宁阜新和海城建立的地膜覆盖玉米定位试验(试验设计相同,包含透明、黑色生物降解地膜和透明、黑色塑料地膜覆盖,以及不覆膜处理),测定了2019年春季土壤呼吸速率和春秋两季的土壤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N-乙酰葡萄胺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结果表明:地膜短期覆盖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PLFA含量无显著影响。对于两个试验地点,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土壤呼吸速率均高于塑料地膜,说明生物降解地膜有提高微生物活性的潜力。研究表明,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在短期内没有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负面影响,但不同类型地膜对土壤的长期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监测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2.
辽红小豆2号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红小豆2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0年从农家品种中的混杂群体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经系统选择而选育出来的一个优良品种。经连续3年在辽中、辽北、辽西等地种植,表现突出,抗病能力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红小豆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02 d左右,株高60~70 cm,根系发  相似文献   
63.
春小麦一大豆两茬保护性耕作技术,即在春小麦收获后,选择种植生育期较短的大豆,是一种减少农田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将农业机械化和资源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土地复种指数,减少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相似文献   
64.
辽西地区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三种一元或二元微集水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微集水技术能够提高玉米出苗率2.7~3.1个百分点,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种植能够缩短玉米的出苗时间1~3 d,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会延长玉米出苗时间2 d.相对于传统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5.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agroforestry(农林复合经营)这个术语得到广泛应用(姜志林,1998)。农林复合经营(agro-forestry),是世界各地农业实践中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它是指在一个土地利用单元中,人为地把木本植物与农作物以及畜禽养殖多种成分结合起来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66.
水分与肥料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两大因素。在坐水播种条件下,采用“311-B”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了玉米苗期坐水与施肥的耦合效应,对玉米苗地上部干重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了各因素的回归数学模型。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苗地上部干重主要因素是坐水量,其次为磷肥,再次为氮肥,各因素交互作用顺序为:NP〉水N〉水P。水肥耦合作用的最佳组合为:略高的坐水量(49.356t/hm2),略低的氮肥量(63.923kg/hm2)和中等的磷肥量(128.25kg/hm2)。  相似文献   
67.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风蚀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在大田条件下,以仁用杏、花生、谷子、甘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旱作农田不同作物配置土壤水分效应及作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配置方式在西侧距仁用杏2 m(W2)、1 m(W1)、仁用杏树带下(T0),东侧距仁用杏1 m(E1)、2 m(E2)处土壤水分效应均为负值,且程度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农林复合系统可有效保持表层土壤水分,但仁用杏与农作物之间也存在着水分竞争,20~80 cm为水分的主要竞争层,其中40~60 cm竞争最为强烈,不同作物的竞争程度表现为甘薯>谷子>花生;水平方向上,随带距的变化,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中间小、两侧大的开口向上类似抛物线形状的分布趋势,但不同作物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在作物产量方面,间作作物产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减产,花生、谷子和甘薯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70.7%、63.3%和64.0%。  相似文献   
68.
秋覆膜技术是传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创新和延伸。为了探明秋季覆膜对土壤水分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年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设置常规裸地种植(T1)、传统春覆膜(T2)、秋覆膜(T3)以及秋覆膜配施秸秆(T4)四种处理,研究了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水分剖面分布、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秋覆膜处理可实现对土壤水分的跨季节调控,播前土壤蓄水量比裸地增加35.44%和23.09%,比春覆膜增加40.79%和27.95%,整个生育期土壤蓄水量较裸地增加30.70%和20.10%,较春覆膜增加37.77%和26.59%。两种秋覆膜处理的剖面土壤水分在各生育时期均较为充足;春覆膜处理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变化剧烈,下层土壤水分严重缺失。秋覆膜处理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较裸地和春覆膜处理平均增产13.26%和13.52%,单株粒重增加是秋覆膜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秋覆膜T3处理可充分利用作物生育期降水,与T1、T2、T4处理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8.24%、9.74%和8.83%。  相似文献   
69.
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渗水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地膜和渗水地膜交替覆盖、秸秆覆盖、裸地五种种植方式探讨了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地区春玉米土壤水分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耕层土壤含水量,其中渗水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效果最为明显;可以有效地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使其生育进程合理,植株生长稳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其中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70.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间作田间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水量平衡法对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作和间作模式的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的农田实际蒸散量比玉米、大豆单作分别低15.37 mm和29mm,水分亏缺量分别比大豆、玉米单作低45.54 mm和5.68 mm,间作群体作物系数为0.82,介于单作玉米(0.81)和单作大豆(0.83)之间。此外间作模式作物需水量与降水量的吻合程度好于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