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5篇
  2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风沙半干旱区不同时期覆膜对玉米田固碳及碳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秋季覆膜(AM)、春季覆膜(SM)和不覆膜(NM)3种模式栽培玉米对短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平衡影响的异同,旨在明确风沙半干旱区覆膜的固碳减排效应,为构建低碳地膜覆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AM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地上生物量和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P<0.05);在0~100 cm土层,AM、SM、NM和初始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83.7、84.2、89.2、90.53 Mg/hm2,各处理相同土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NM、SM和AM土壤呼吸CO2-C释放量平均值分别为2.10、2.09、2.37 Mg/(hm2·a),碳平衡分别为-522、-498、-474 kg CO2-C/(hm2·a)。以上表明,AM增加系统碳输入的同时,增加了土壤呼吸碳排放,但在短期内不会引起土壤有机碳库的衰退,并能更大程度上减少单位面积产量的碳排放,是一种气候友好型的低碳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42.
针对玉米双垄沟覆膜栽培技术,从选地与整地、播种机选型、品种选择、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收获等方面进行介绍,重点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的播种机选型进行详述,该技术在东北西部地区三年玉米平均单产较裸地增加24.7%,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79 kg/m3。  相似文献   
43.
地膜覆盖在促进花生生长的同时,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采用滴灌的灌水方式能够为花生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分环境,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是其投资较多,生产成本较高,推广难度较大。通过本次试验研究认为,相对于覆膜滴灌和裸地沟灌,覆膜沟灌在目前花生生产中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较为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生产水平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44.
为探明不同垄膜沟种处理(垄覆膜沟不覆盖T1和垄覆膜沟覆膜T2)对土壤钾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以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平台,通过定位7年的田间试验(2007~2013年),以传统种植(T0)为对照,结合实验室内批量平衡法,对长期垄膜沟种条件下根际土壤对重要养分钾的吸附/解吸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垄膜沟种处理有助于降低土壤对钾素养分的吸附,通过拟合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所求得的最大缓冲容量(MBC)和Kf值等相关参数可知,垄覆膜沟不覆盖种植处理下土壤对钾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最小,最有利于削弱土壤对钾的吸附作用,减少钾的固定,各处理MBC值表现为T1(6.62)T2(8.53)T0(16.31),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垄膜沟种处理土壤对钾的解吸量也大于传统种植处理。不同处理土壤对钾解吸能力(解吸率%)表现为T2(49.34)T1(47.48)T0(42.51),平均滞后系数表现为T0(0.57)T1(0.53)T2(0.51)。其中垄覆膜沟覆膜处理的解吸率和滞后系数总体表现为最大和最小,说明该处理土壤所吸附的钾最容易被释放。  相似文献   
45.
为应用AquaCrop模型模拟覆膜玉米水分利用与产量形成过程,该文根据玉米发育阶段生长度日恒定原理,利用地积温对气积温的补偿效应,改进AquaCrop模型对覆膜玉米的气温计算方法,并根据2011年的生育期、耗水量和产量实测数据对改进模型参数进行校正,依据2012年与2013年的冠层覆盖度、土体贮水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试验数据对改进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玉米地膜覆盖地积温对气积温的量化补偿系数(Cm):播种-出苗为1.356,出苗-抽雄前为0.635;校正改进的AquaCro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覆膜与裸地玉米生育天数、作物耗水量、籽粒产量,相对误差(Pe)、模型效率(CE)、残差系数(CRM)变幅分别为:-4%0.88,CE>0.87,0.09相似文献   
46.
关于辽西地区种养结合高效生产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养结合是一个生态、经济和技术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现代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秸秆和饲料,而后者又可为前者提供有机肥,彼此互为供求关系。其实质是在持续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建立一个高效节粮型的畜牧业生产体系,继而建立一个以农促牧  相似文献   
47.
随着小杂粮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小杂粮作物在辽宁省西部地区的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许多市县的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已经占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辽宁省西部地区小杂粮生产和出口基地,已渐显雏形,同时配套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目前,辽西地区谷黍等小杂粮作物  相似文献   
48.
辽西北地区包括阜新市、朝阳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和沈阳市的康平县、法库县等地,受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欠发达,区域内许多地区表现为贫困落后,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是辽宁省生态环境脆弱和农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以仁用杏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把治荒与治穷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分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种间竞争关系,探讨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机理,提出适合辽西半干旱区的最优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2行玉米2行大豆间作(MS2:2)、4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MS4:4)、6行玉米6行大豆间作(MS6:6)、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等5种种植模式,研究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种间竞争力及其对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分别增加16.58%—20.32%和51.29%—52.56%;间作对大豆分枝期和鼓粒期的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但分枝期MS2:2间作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玉米干物质分配比率拔节期叶大于茎,灌浆期穗大于茎、叶,且3种间作模式穗的分配比率比单作玉米增加23.22%—31.70%;大豆干物质分配比率分枝期茎大于叶,鼓粒期茎、叶大于荚果,MS2:2和MS4:4间作模式大豆荚果分配比率比单作大豆分别降低19.30%、17.22%,MS6:6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差异不显著。间作模式下玉米比大豆表现出了更强的种间竞争力(Ams>0)和产量营养竞争比率(CRms>1)。MS6:6和MS4: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6、1.07,土地生产力提高7%—16%,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S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0.97,具有间作劣势。【结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种间竞争关系实现,MS6:6和MS4:4间作模式优势明显。表现最佳的是MS6:6间作模式,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玉米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辽宁省主要旱地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在试验条件下,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低,整个玉米生育期内水分变化幅度最大;30~50 cm土层由于受长期耕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黏滞度较高,保持较明显的水分梯度,并使50~90 cm土层水分变化与0~20 cm土层相比滞后1~3 d;9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受根系影响较小,变化不大。玉米生育前期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参考蒸散量均趋于不断增大,生育中期个别时段内由于受阴雨气候影响蒸散量有所减弱;参考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玉米播种后第46天左右,农田实际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第96天左右,玉米生育后期两者逐渐减弱。玉米生育前期表层土壤棵间蒸发量占实际蒸散量的比重较大,生育中期棵间蒸发量受降雨和灌溉等因素影响,变化幅度较大,生育后期相对较小。随着玉米叶面积增加,作物系数不断增加,在播种后第81天左右作物系数达最大值,之后作物系数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