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以优良白魔芋新品种——大青秆不同组织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试验结果表明:以叶柄为外植体,污染率低,愈伤诱导率达85.71%,继代培养中以MS BA2mg/L NAA0.01mg/L作为芽分化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将芽转接到MS NAA0.5mg/L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32.
SSR标记定位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来源于簇毛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稳定小麦品系101-3含有1个新的抗白粉病显性基因,暂命名为PmX,用单体分析的方法已定位于染色体6B上.以感白粉病小麦品种中国春与101-3杂交后代F2 为材料,用65对6B染色体上和9对6A染色体上小麦微卫星引物,进行连锁分析,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gwm570与基因的遗传距离为(9.72±2.40) cM,该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小麦染色体6BL上,同时也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上利用该基因提供了初步的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33.
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 ,对其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进行了洋红染色和Giemsa -C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虽然簇毛麦染色体在中期Ⅰ主要以单价体存在 ,但也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染色体配对 (平均每细胞为 1 1%左右 ) ,可以通过遗传重组转移簇毛麦的有利基因。这些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配对 ,既分布在超过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也存在于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相反 ,超过理论配对数的染色体对不一定就是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 ,在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也不一定仅是小麦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同样包含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配对。因而 ,用传统的染色法对外源物种与小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数的估计 ,既有夸大一部分信息 ,又有掩盖一些有益信息的弊端。说明我们在用传统方法来推测远缘杂种后代中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要持审慎的态度 ,需要用较为准确的方法来直接鉴定  相似文献   
34.
野生天麻·栽培天麻的RAPD和AFLP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用RAPD和AFLP技术对采自主产区不同地域的2份野生天麻和7份栽培天麻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研究天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原因。[方法]用酚-氯仿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经RAPD及AFLP程序扩增后分别用琼脂糖凝胶和PAGE电泳检测,使用NTSYSpc-2.10s软件的UPGMA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聚类。[结果]用RAPD和AFLP数据得到的聚类图相似,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海拔高度的样品在聚类图上得以区分。天麻与蜜环菌之间没有共同条带。[结论]包括海拔在内的地域隔阂,而非人工种植可能是产生天麻种内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虽然天麻靠消化侵入其皮层内部的蜜环菌菌丝提供营养而进行发育,但是它们之间没有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5.
四川育成小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态性及系谱关系(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小麦染色体上的60 SSR标记,对来自四川3个不同单位近30年育成的47个普通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60个SSR位点中共检测到118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范围为1~5个,平均为1.08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从1980年以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育成小麦品种的3个染色体组以B染色体组遗传多样性最高,D染色体组最低。通过UPGMA聚类,可以把47个品种分为3个松散的群,在每一个群内,很多品种都来自于同一个育种单位,与系谱来源一致。这些结果表明由于不同育种单位采用相似遗传特性的育种亲本,四川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种质资源的创新和遗传多样性拓宽是今后小麦育种和小麦生产成效的前提。比较而言,推广面积大的品种相互之间遗传多样性较大,归于不同的类群,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6.
利用单因素和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对影响麦类作物染色体C -带的 5个因素 (无水乙醇、0 2mol/LHCl、Ba(OH) 2 和 2×SSC等的处理时间及Ba(OH) 2 冲洗水温 )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0 2mol/LHCl、Ba(OH) 2 和 2×SSC等的处理时间对实验结果有极显著的影响 ,Ba(OH) 2 冲洗水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无水乙醇处理的作用是增加染色体对Ba(OH) 2 处理的耐受性。因此尽管在适当缩短Ba(OH) 2 处理时间的情况下 ,可省去无水乙醇处理这一过程 ,但麦类作物染色体C -带染色的较佳工艺为 :无水乙醇处理 12h ,0 2mol/LHCl 6 0℃处理 2 33~ 2 48min、Ba(OH) 2 18℃处理 7 11~ 7 39min ,冲洗Ba(OH) 2 的水温控制在 30~ 40℃ ,2×SSC的处理条件为 5 6~ 6 0℃ 1 30~ 1 43h。  相似文献   
37.
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储藏蛋白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A PAGE和SDS PAGE电泳技术分析了 85份小麦 -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及母本绵阳 11的种子储藏蛋白组成。结果为 :① 78 8%的材料在醇溶蛋白的ω区不同于亲本绵阳 11,其中 5 6 5 %的材料具有黑麦的特征带型Gli B1l,属于 1B/ 1R染色体易位 ,另外的 2 2 3%的变异材料与绵阳 11的差异在于 1~ 2条带纹的有无或表达剂量的不同 ;②供试材料中共分离出 7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类型 ,其中母本绵阳 11的亚基在各位点上所占比例最高 ,亚基 1(5 3% )、7+8(5 4 % )、5 +10 (87% ) ,在非母本类型中N和 7+9的比例也较高 ;在 85份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 8种亚基组合 ,其中母本类型 (1,7+8,5 +10 )和非母本类型 (N ,7+9,5 +10 )占有较高的比例 ,分别为 36 5 %、31 7%。上述结果说明 ,运用单体附加外源染色体将黑麦基因引入普通小麦后可引起杂交后代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的变异 ,获得较多的变异材料 ,这些材料对丰富普通小麦的遗传资源以及对小麦品质的改良将会有重要作用。本文还对引起变异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8.
高产抗病优质抗早衰"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8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课题组使用染色体工程方法选育了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系R164-1和A302-1。1993年用它们做亲本杂交。经过冬播和夏繁的交替选择,选出R25。该品种在四川省区试中表现优秀,200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川农18。该新品种分蘖力很强,成穗率特高,在小麦育种上突破了四川省的“生态穗容量”,具穗大兼穗数多的优良特性。这与现在所有的小麦品种类型不同,因而被称之为“协调型”新品种。2003年获国家品种权保护。被四川省政府推荐为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39.
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具有大穗多花和抗多种病害等特性,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之一。为确定普通小麦川麦107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获得的遗传稳定品系08-738的染色体组成,采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鉴定。形态学分析表明,08-738具有植株较矮和小穗数较多的特点。细胞学观察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及构型为2n=42=21II。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重复序列原位杂交(FISH)结果表明,08-738含有20对小麦染色体和1对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易位染色体,易位位于小麦3DS的近末端,且该外源片段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Js染色体组。SSR标记分析显示,位于3DS 6-0.55-1.00之间的SSR标记xcfd141能在08-738和中间偃麦草之间扩增出一条特异条带,xcfd141可作为该中间易位片段鉴定和选择的标记。  相似文献   
40.
用6x小簇麦与8x小偃麦进行杂交,获得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杂种F1继承了双亲抗白粉病、条锈病的特性;减数分裂时期单价体明显偏多于理论值,在末期Ⅱ中存在大量微核。杂种F1雌配子有部分育性,可以通过与普通小麦的连续回交,在其后代中选择符合育种需要的着丝粒断裂-融合和小片段易位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