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47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肥效评价的生态平衡施肥指标体系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以肥效评价的生态平衡施肥理论体系为基础,对生态平衡施肥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1)以肥料转化率为基础建立了全量养分通用施肥模型和参数体系:在Wj=Wi状态下,模型为Win=Wyield/Kyield,参数为产量和肥料转化率;在Wj>Wi状态下,模型为Win=Wyield/Kyield,参数为产量和肥料转化率;在WjWi状态下,模型为Wleave=Kleave×Win或Kleave=1-Kyield-Kfertilization,参数为产量、肥料转化率和(Wj-W)i或Kfertilization。(3)以肥料培肥率为基础建立了土壤培肥模型和参数体系:在Wj>Wi时,肥料培肥率模型为Kfertilization=(Wj-W)i/Win,参数为产量和肥料培肥率。(4)以中长期定位试验为例说明了以上模型...  相似文献   
32.
铜氮配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豫中潮土区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铜、氮配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铜肥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达显著水平。氮、铜交互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影响达极显著差异,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也达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产量和蛋白质因素,本试验条件下,铜、氮配施以N1Cu2处理(即施氮120 kg.hm-2,施铜45 kg.hm-2)为适宜的铜、氮配施比例。  相似文献   
33.
随着北京市密云县农户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培训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提出了基于B/S(Browse/Server)架构的农户培训档案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结合县、乡镇、村的不同层次设计了系统功能,建立了实体-关系数据模型。在突破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动态服务器网页技术,以SQL Server2000为后台数据库、IIS(Intemet Information Server)为Web服务器开发了密云县农户培训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界面友好、结构合理、安全性高,目前已经在密云县得到使用。  相似文献   
34.
基于GIS的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吉林省玉米生产统计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ArcView和MapGis制作吉林省历年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分布图,对吉林省玉米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阐述了吉林玉米生产时空变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目前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前景、限制因素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90年代,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玉米整体生产水平较高。以中部地区玉米生产水平最高,包括农安县、榆树县、扶余县、公主岭市等。目前吉林省玉米的生产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宜在稳定中求发展,适当压缩种植面积,调整作物布局,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改善玉米品质,加速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5.
中国农田重金属污染趋势性预测和预报系统建立的理论:预测是建立在不同时段的、农田重金属污染数据基础之上的、对未来时段农田重金属的估计,预报是针对突发事件对农田重金属短时间影响的推测。系统建立的方法是:根据重金属在土壤中持续积累的特点,将持续积累模型转化为时间模型,避开根据重金属来源进行预测和预报的困难;以土壤背景值为重要参数,分别建立只有1个时段、2个时段和3个时段监测数据的预测方法,每次可取不同时段的监测数据之差或求算与背景值之差作为污染速率;在有4个时段以上监测数据的情况下,采用时间步长为3~5 a的简单移动平均数法再建立回归模型;具体预测和预报时,在区域内按需要可以建立点污染和污染等级预测和预报模型;在建立预测和预报模型前,首先需要建立农田重金属污染历史数据集。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是通用的,经过验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6.
基于2005—2015年我国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143个水稻"3414肥料田间试验"期刊论文数据,对气象条件、最佳产量和最佳施肥量三种施肥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水稻最佳产量、最佳施氮量随着温度和降水量增加而降低,呈现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格局;水稻最佳施磷量无空间规律性;单因素分析表明水稻最佳施钾量存在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氮和磷、磷和钾具有交互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磷同时与氮、钾具有交互性。研究表明,不同地区水稻氮、磷和钾平均最佳施肥量为180、90、90 kg·hm-2,应根据土壤性质、种植密度和管理措施等进行适当微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氮和磷需要配施,磷和钾需要配施,在施用磷时需要同时配施氮、钾。  相似文献   
37.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桂林毛村岩溶区旱耕地、灌丛、林地、水田土壤的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全磷含量较高,速效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无机磷含量在49.87~489.80g/kg之间,占全磷的比例在6.08%~56.64%之间。各无机磷形态分布除Fe-P以外,均以水田最高,总无机磷含量水田也为最大。在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次上,Ca2-P、Ca8-P、Al-P、Fe-P、Ca10-P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O-P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对比各无机磷形态含量大小发现:Ca10-PO-PFe-PAl-PCa8-PCa2-P。对各无机磷形态与速效磷相关性分析表明:Ca2-P、Ca8-P、Al-P、O-P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无机磷形态之间,除Ca2-P与Ca10-P相关性不显著,Ca8-P、Al-P、Fe-P与O-P、Ca10-P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形态无机磷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除了水田耕层为2.5%2.0%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的PAC均小于2.0%,说明岩溶区全磷不易转化为速效磷,有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38.
在总结农田氮肥淋失的一般性规律基础上,建立了农田氮肥淋失的理论模型,具体建立了以下4类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施肥量与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关系模型(直接评价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量关系模型(间接评价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浓度关系模型(间接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关系理论模型(间接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上述4个理论模型和实际模型的比较说明,虽然氮的淋失总体上与施氮量正相关,但是不同气候区和土壤条件,其开始淋失或积累的施肥量不同,并且随施肥量增加的趋势(快慢)也不同,因此,必须建立适合于不同区域的模型参数才能实现更准确的淋失预测。但是,从宏观上,也可以通过参数的平均而大体地预测氮的淋失等级或趋势。  相似文献   
39.
中国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建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针对土壤模式建立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含量关系模型,旨在消除土壤属性对作物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当作物类型或品种确定后,作物重金属吸收量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提出了农田作物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作物特性-土壤属性"关系理论,定义了土壤模式、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图谱等概念,确定了土壤模式的划分方法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最近30年来中文期刊发表的土壤镉含量与水稻和小麦镉含量关系作为案例验证了以上方法。结果表明:水稻和小麦同一部位镉吸收量随土壤镉含量增加而增加,水稻和小麦吸收镉能力顺序为根>茎>叶>籽粒,水稻和小麦籽粒镉吸收量在同一范围内。  相似文献   
40.
对目标产量施肥模型特点、弊端和预测施肥量精度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与生态平衡施肥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尽管目标产量施肥模型构建合理,参数获得容易,但参数多,参数易变,参数准确测定困难,参数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模型中没有考虑土壤有效养分平衡或变化,因此,它难以作为精确施肥模型使用;与其相比,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将施肥系统中诸多变量统一在质量守恒定律之下,具有测土施肥模型和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的双重功能,参数变异小,参数易于获得和预测施肥量准确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