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3篇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选育优质、配合力强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的骨干恢复系应用于杂交油菜新品种的选育,2002年春从沪油16的常规双低品系的一个变异株通过多年多代的系统选育方法,于2004年选育成攻的优良恢复系HF16-1400R.该恢复系具有品质优、配合力强、杂交优势明显,丰产性突出等特点.用恢复系HF16-1400R组配的组合农华油101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通过全国长江下游和中游两个区域的审定,中农油9号于2008年通过长江下游审定,油研817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长江上游审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日照茶区松茶间作模式对‘黄金芽’幼苗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不同模式下的茶苗生长势、光合作用、叶色、日灼伤、新梢叶片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金芽’茶苗在松茶间作模式下的生长状况整体优于露天,其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长度、百芽重以及株高、冠幅、基部茎粗等指标均高于露天,但新梢最早萌发期稍迟于露天,叶色黄化程度稍低于露天。栽种11个月后的茶苗成活率(74. 5%)显著高于露天(14. 6%)。同时,松茶间作茶苗新梢日光灼伤程度明显轻于露天,最高叶温(37. 51℃)低于露天(43. 13℃),且叶温超过35℃的时长也仅为露天的1/4。松茶间作模式下的‘黄金芽’新梢叶片水浸出物(45. 66%)、茶多酚(18. 33%)、酚氨比(5. 75)显著高于露天,而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与露天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侯剑 《种子》2004,23(3):36-38
在油菜制种区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制种田花期进行田间小气候记载和70块制种田进行结实情况考查,并对历年500余公顷的制种田的实际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拔高度制种田母本结实情况和产量存在着明显差异:海拔较高的制种区,油菜初花晚,花期内气温较高且变化相对稳定,母本平均有效角率、角粒数和结实系数较高,实收产量也相对较高.海拔在700m以上比海拔500m左右的制种油菜结实系数要高2%~3%,产量高出5kg/667m2左右.因此,在选择制种隔离区时,最好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制种.  相似文献   
14.
选择具有油分蛋白总量在70%以上的材料与需要改良亲本杂交,其F2代分离出油分蛋白总量在70%以上的单株,其含油率和种子蛋白平均可达48%和23%左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F3、F4代定向选择,可使改良亲本具有相应稳定的高油分高蛋白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5.
侯剑 《种子》2005,24(8):80-81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施氮比例对制种母本结实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种在追肥同等施氮量的情况下,活棵肥:开盘肥:腊肥的施氮比例为3:4:3和1:1:1,即前期施肥较重的处理比后期施肥较重(2:3:5)的处理有效角率分别高7.7%和2.9%,角粒数分别多0.47粒和0.30粒,单株有效角多115.9个和61.4个,制种产量分别增产28.1%和16.7%.偏重前期追肥增产的原因是有利于发苗,前期早发建成高产群体,同时又有利于花期营养碳素和氮素代谢的协调,增加结实.  相似文献   
16.
在油菜制种区放养有36桶(群)蜜蜂的情况下,距蜂群850 m到150 m的范围内比2 000 m的有效角率增加4.5%~20.2%,增加1.1~1.49倍;角粒数增加1.14~10.36粒,增加1.1~1.95倍;结实系数增加1.01~8.58,增加1.22~2.9倍;产量增加3.35~38.8 kg/667m2,增产7.91%~91.7%。结果表明,在制种区内放养蜜蜂能有效的提高制种母本的有效角率和角粒数,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在中等施肥水平(纯N 7.36 kg/667m2)下采用油菜育苗移栽、开行点播、条播和撒播,667m2相应密度分别为4 167株、1万株、2.2~2.4万株和2.3~2.5万株的情况下,贵州思南塘头和安顺兴隆两地试验油研10号产量水平分别为165.0~175.0 kg/667m2和208.1~232.4 kg/667m2,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点播、条播和撒播比育苗移栽用工减少7.29~10.56个/667m2,总投入减少130.67~173.72元/667m2,单位面积纯经济效益比育苗移栽高79.27~151.32元/667m2。单位劳动生产率比育苗移栽高16.88~30.45元/个工。点播、条播和撒播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油菜品种农华油101的产量和含油率的强优势特性,以农华油101区试资料为材料,对其高产量和高含油率的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农华油101在长江下游区试中,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04.42 kg/667m2和94.35 kg/667m2,分别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6.75%和17.86%,增产极显著;其产量和产油量名列2003-2009年长江全流域所有参试及审定品种的第1位,充分表现品种的产量和含油量优势.品种芥酸含量0.45%,硫甙含量20.77 μmol/(g·饼),含油率46.15%.产量性状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油研1220是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以黄子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078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0202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该组合2005年度完成贵州省杂交油菜第1年区域试验,2006年完成了第2年区试和生产试验,2007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7004号。1特征特性油研1220在2年的区试试验中表现生长势强、整齐度好、花期集中、成熟一致。2年区试中,其平均株高191.8cm,与油研7号和油研10号相当;分枝高72.2cm,一次有效分枝10个,分别比油研7号和10号多1.2个和0.6个;主序长60.8cm,主序有效角平均88.3个/株,结果密度1.44个/cm,单株有效角平均505.7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年的制种生产和生产试验,结合相关的制种技术研究基础,摸索出一套杂交油菜油研1220的实用的高产配套技术.并应用此技术在34hm2以上的制种地实施,高、中、低3种田块比例为15%、40%、45%.实收产量分别为107、85.5kg/667m2和55.3kg/667m2,经加权平均后制种区平均产量为75.17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