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6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223篇
综合类   13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北京山区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8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指标变量层、项目指标层、类目指标层到目标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石匣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42.
所谓防护林,就是根据各种防护目的所营造的森林。日本大约有十七种防护林,迄止1980年,总而积达714万公顷,其中有75%即532万公顷的防护林是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广泛分布于全日本河流的源头地区。正如这个统计数字所表明的,人们公认水源涵养林是十七种防护林中最重要的一种防护林。森林对水的影响包括水质、水量和洪水流量的控制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许多专著和科研  相似文献   
43.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 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①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 m3和6.4×10.8 t,占前期的49.4% 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相似文献   
44.
山西吉县2010年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山西省吉县为研究对象 ,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区域承载力为研究目标 ,从研究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限制因子 (水分、土壤 )入手 ,通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土地适宜性评价 ,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法对全县 2 0 10年土地利用进行了规划 .采用常规生产潜力计算方法对研究区主要农作物的不同级别生产潜力分别进行了计算 .在此基础上 ,结合人均消费水平对 2 0 10年吉县水土资源承载力做出了预测 .结果表明 ,到 2 0 10年 ,吉县水土资源承载力可达 1314 71人 .  相似文献   
45.
滨海泥质盐碱地基盘造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碱地造林是世界性的难题。采用盐碱地基盘造林法——大穴客土基盘和种基盘造林法在盐碱地进行试验造林,并通过桑苗和种基盘树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量,种基盘配方配比等对盐碱地基盘造林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盐碱地常规造林方法,采用盐碱地基盘造林法下的桑苗的成活率高达98%,平均生长量提高了13.30 cm。种基盘树种的成活率提高52.27%,平均生长量提高9.70 cm;不同盐碱地基盘造林法对种基盘树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量也影响较大,其中主要体现在种基盘配方中,复合肥的适量添加对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显著影响。土壤防蚀剂的添加量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但具有维持基盘形状的作用;在选用的耐盐树种中,国槐较其它耐盐树种更适宜滨海泥质盐碱地。  相似文献   
46.
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实施间伐后4种保留密度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缘植被进行调查,以正态分布、理查德、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5种曲线为基础,利用距林缘距离为自变量、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为因变量建立边缘效应模型,分析不同间伐方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距林缘50 m内,密度为5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未显示出边缘效应;在900和1 300株/hm2密度下,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在林缘附近表现平稳,随距林缘距离增加,表现出先急剧减小,后又变得稳定的变化趋势;在2 500株/hm2密度下,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随着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减小,超过5.92m后变得平稳,变化曲线为“钟形”的一部分。密度为2 500、1 300、9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边缘效应距离分别是5.92、14.06、22.18 m。   相似文献   
47.
大兴安岭林区冻土及湿地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研究中国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问题 ,作者对大兴安岭林区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冻土地带的湿地和森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研及现地考察 .结果表明 :大兴安岭的冻土退化、原始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将会对大兴安岭的森林及环境造成威胁 .作者认为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是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和森林破坏 (大面积采伐或森林火灾 )导致冻土退化 ,不但影响冻土上层的原始湿地 ,也导致新生湿地的扩张 ,林地被湿地取代 ,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对冻土、湿地、森林的相互制约机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48.
土壤侵蚀过程数理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正> 对土壤侵蚀数学模型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但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模型的出现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学模拟土壤侵蚀过程提供了可能性。迄今为止,土壤侵蚀过程的数学模型可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49.
[目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水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也是连接地圈、生物圈和大气层的纽带。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征陆地碳-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水循环的耦合关系和机制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方法]从森林植被碳与水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植被水分利用和耦合机制的角度,综述了森林植被碳与水循环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与进展,以及不同空间尺度(叶片到区域/全球尺度)碳-水耦合的定义、方法、进展和展望。[结果]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了不同尺度碳水过程的高频观测,WUE等耦合指标体系推动了碳水耦合机制的研究和发展。[结论]通过系统阐述植被碳水耦合关系的多尺度整合和碳水耦合机理,为系统认识森林碳水耦合机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未来植被经营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50.
异质下垫面显热通量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大孔径闪烁仪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显热通量的变化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显热通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探讨了鹫峰站点复杂下垫面水热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鹫峰站点显热通量日变化规律与平坦(或均匀)下垫面相似,即显热通量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4个典型晴天均有峰值出现,从年初至年末显热通量峰值从中午11:00左右向上午偏移;秋分日显热通量波动最明显,冬至日波动较为平缓;夏至日显热通量值最大,处于波峰期,冬至日显热通量值最小,处于波谷期.(2)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下垫面蒸散发、风速、风向以及太阳净辐射是影响显热通量传输的主导因子,且不同典型晴天的主导因子不同.(3)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与显热通量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受下垫面植被组成复杂,地形起伏大等因素的影响,风向与风速与显热输送也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对复杂山区显热通量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