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5 毫秒
21.
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麦13号是2010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的生产特性,以2007、2008两年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资料,采用区域试验与对照相比较的方法,对渝麦1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渝麦1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性状优良,是适合重庆地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两套籼型杂交水稻材料粒形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两套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性状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影响,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母体效应影响。大多数粒形性状的普通直接遗传率和普通母体遗传率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除糙米厚和整精米厚外都以普通直接遗传率为主,糙米厚和整精米厚以普通母体遗传率为主,但因材料和性状的不同有所差异。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缙香1A、缙香2.4、缙2A、N45、缙恢34、蜀恢527和泸恢17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3.
对西南丘陵旱地新三熟技术设计了3种套作种植模式,即远郊浅丘粮食生产模式“麦-玉米-豆”,城郊粮经生产模式“菜用蚕豆(豌豆)-糯玉米-豆”,山区深丘粮食生产模式“麦-玉米-秋洋芋”。对套作作物品种的选择,播种期和移栽期的合理安排;套作群体对光照、土壤温度、湿度等理化性状的影响;共生系统施肥法;套作作物间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新套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或示范。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介绍了节本增效的旱地麦田麦/玉/苕、麦/豆/苕和麦//胡/玉/苕等三种多熟制间套作种植模式系列,以及旱地优质小麦间套作种植的一些配套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5.
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表达主要受温度控制,光照长短也起一定作用,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不育,温暖长日照条件下可育,它的制种、繁殖技术与三系杂交小麦差异甚大,必须在适合它的温光条件下才能达到制种和繁殖的目的。近几年  相似文献   
26.
利用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产生单倍体后加倍获得纯系,是快速培育小麦新品种和构建特殊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小麦单倍体人工诱导和遗传诱导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旨在为小麦及其它作物单倍体遗传研究与育种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7.
按小窝疏株密植种植方式,设置基本苗6苗/窝、4苗/窝和2苗/窝3个处理,研究了基本苗数对杂交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降低基本苗后,杂交小麦的单株成穗能力有极大提高,基本苗6苗/窝、4苗/窝和2苗/窝的单株成穗数分别为1.5个、2.0个和3.6个,穗长、有效小穗数和穗粒数都有提高,单穗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籽粒产量极显著提高,基本苗4苗/窝和2苗/窝的单株产量分别是6苗/窝的单株产量的1.58倍和2.93倍,基本苗4苗/窝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与6苗/窝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杂交小麦种植的合理基本苗约4苗/窝,折合约8~9万苗/667 m2;通过精量播种,充分发挥杂交小麦在营养生长方面的优势,促进植株的个体发育,提高繁殖系数,降低用种量和种子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8.
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多收、益半素、爱多书十益丰素、爱多收十益半素+硼酸+CO^2+-Ca^2+喷施温光型雄不育小麦C49S,结果表明:在C49S可育阶段,药剂能提高结实率,增加不育系繁殖产量;在C49S不育阶段药剂无效果。  相似文献   
29.
免耕种植秋大豆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大豆是利用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收获后、小春作物播种前的秋闲地增种的一季作物。免耕种植秋大豆,是指在水稻、玉米等收获后,不翻耕土地,直接起沟直播或打窝点播的一种种植方式,该种植模式是一种用养地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改革耕制、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30.
外源化学物质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探讨了外施赤霉素(GA3)、吸哚乙酸(IAA)、萘乙酸(NAA)、乙烯释放剂乙烯利(CEPA)、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植物生长调节剂受多收(有效成分单硝化愈创木酚钠)、氯化钙(CaCl2)等化学物质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IAA、NAA、GA3对早播不育(重庆10月30日播种)和晚播可育(重庆12月10日播种)的C49S的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乙烯利对C49S的育性表现很强的抑制作用,而AVG则对育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爱多收和CaCl2对C49S的结实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认为,C49S育性转换与激素的综合平衡关系有密切关系。乙烯利或其它化学杀雄剂可以用来控制异常高温下C49S不育系可能出现的微量可育花粉,以提高制种纯度;GA3、AVG、IAA、NAA、爱多收等可以用来提高C49S自交繁殖时的结实率和种饱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