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8篇
  142篇
综合类   108篇
畜牧兽医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91.
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为背景,结合三峡库区护岸林建设,通过对栽植于重庆涪陵南沱镇连丰村的笋用竹撑绿杂交竹3号护岸林的调查,测定了撑绿竹杂交3号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竹丛秆数、胸径、生长宽和竹高等生长因子,并分析了这些因子和立地条件的关系,采用F检验、SSR法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坡向对竹高有极显著影响,阳坡竹子比阴坡竹子平均高1.30m;土壤厚度对生长宽和竹高有显著影响,在40~60cm厚的土层上竹子的生长宽比在20-40cm厚的土层上的竹子生长宽平均宽0.20m,竹高平均要高0.82m;不同立地因子组合对竹高有极显著影响,平均竹高变化范围在7.47~9.54m之间.  相似文献   
29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调控关键在农户,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政策的意愿与行为,是政府制定农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利用三峡生态屏障区688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以及参与意愿对农户的实际参与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较好的解释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意愿和行为,其中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意愿对农户实际行为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前,农户对周围的农村环境已经有了较高的感知,他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意愿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而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因此,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相关职能部门仍需继续关心三峡生态屏障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进而增强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与行为,巩固和扩大三峡生态屏障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93.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三峡库区种植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农业经济效益最优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减排的双重目标,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种植业结构和清洁农业生产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种植业发展优化设计,得到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作物净收益最大化的优化路径为:三峡库区重庆段粮食生产用地应保持约119.16×104 hm2,蔬菜用地保持约33.25×104 hm2,烟草、水果、茶用地应维持在17.05×104 hm2;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应逐渐缩减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增加烟草、蔬菜、水果和茶的种植面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扩大水稻、小麦、油料作物、玉米和大豆等种植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加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倡蔬菜有机种植。通过这些措施,才能达到农业面源径流氮磷损失量减少30%的预期目标,才能实现农业面源污控制、农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94.
不同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渝北区鸽子沟小流域7种不同种植模式径流小区的雨后径流进行了水样分析,结果表明:与治理前相比,整个集雨区的径流污染治理程度以中、下坡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总体治理效果最为显著,中坡为单一种植模式,下坡为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总体治理效果最差。下坡为新栽柑橘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Cd含量最高,中坡为单一种植模式,下坡为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Pb含量最高。径流污染程度最小的是中、下坡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径流污染程度最大的是下坡为新栽柑橘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径流中TN,Cd,TP,Pb含量和泥沙有显著相关关系;COD和TP、泥沙呈显著关系;TN含量是影响COD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95.
扰动地表下不同长度坡面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入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扰动地表下不同长度坡面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入渗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13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坡度为15°的地块,设置6个处理:长度20m人工扰动地表坡面、长度20m自然坡面、长度40m人工扰动地表坡面、长度40m自然坡面、长度60m人工扰动地表坡面、长度60m长自然坡面,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的物理性质及水分入渗过程,采用常用的4种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Philip模型、通用经验公式模型)对土壤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并分析土壤水分入渗特征指标(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90min累计入渗速率)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相同措施处理下,坡长越长,土壤体积质量越小。在扰动地表和自然坡面下,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差异不显著,扰动地表坡面土壤初始含水率表现为60m坡长40m坡长20m坡长。采用常用入渗模型进行拟合时,Kostiakov模型的拟合精度在0.646~0.963,平均值为0.886;Horton模型的拟合精度在0.878~0.981,平均值为0.953,Philip模型的拟合精度在0.317~0.709,平均值0.592,通用经验公式模型的拟合精度在0.765~0.970,平均值为0.920,可知Horton模型拟合精度最大。不同坡长下,自然坡面的土壤入渗特征指标大于扰动地表坡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水分入渗特征指标与土壤体积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土壤通气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自然含水率、有机质与土壤水分入渗特征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20m坡长下,扰动地表不利于改善土壤渗透性,扰动地表处理措施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弱于自然坡面;60m坡长下,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强。Horton模型是分析和预测扰动地表下不同坡长土壤水分入渗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296.
为探讨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紫色土肥力质量的影响,通过采集监测时长为9年的径流小区径流和土样,测定了径流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等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了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土壤肥力水平与施肥模式、耕作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不同试验处理下,各土壤肥力因子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减少最为显著;评价土壤肥力的关联度逐年减小,横坡耕作单施化肥处理的多年平均关联度表现最大,对应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小;顺坡耕作方式下,农家肥和化肥配施处理的多年平均关联度最大,对应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小,对照处理则相反;多年平均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关联度之间满足线性函数模型y=-0.000 2x+0.762 8(R2=0.748 4),随着径流量的增大,土壤肥力质量显著下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横坡耕作下农家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对于维持土壤肥力水平以及减少地表径流量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297.
垃圾堆肥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通过模拟土培试验,研究垃圾堆肥对铬污染土训中有效铬含量的影响,铬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垃圾堆肥可显著减少铬污染土壤中有效铬含量,垃圾堆肥主要是促进水溶志铬向结晶形沉淀态铬转化;垃圾堆肥用于修复铬污染土壤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98.
香根草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香根草在国内外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状况。通过总结国内外对香根草在香精提取、水土保持、城 市垃圾治理、饲料、食用菌培育、土木工程防护等方面的应用,表明了香根草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对目 前香根草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99.
对2015年所采集的0~20 cm、20~40 cm土壤水样品和对应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运用灰度关联和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岩溶峰丛山区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峰丛山区土壤水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对应的土壤环境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土壤水和土壤中的p H值变异系数在2.48%~10.44%,变异最小;除了镁离子和氯离子,土壤水的其他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0~20 cm大于20~40 cm,20~40 cm土壤水地球化学性质更为稳定。土壤水的HCO-3、Ca2+、SO2-4浓度是影响土壤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因子,且HCO-3起到主导作用。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土壤水地球化学性质与土壤环境因子关联性差异明显,影响土壤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中的全钾含量、交换性镁含量、有效锌含量、0.2~2.0 mm粒径和0.002~0.020 mm粒径的土壤颗粒等因子对土壤水中的Mg2+浓度、HCO-3浓度、p H值影响较大,有效铜含量、胡敏酸含量、胡敏素含量主要影响土壤水中Na+浓度、K+浓度,而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率、小于0.002 mm粒径机械组成等土壤因子则主要是通过Na+浓度、K+浓度、Cl-浓度、SO2-4浓度等指标影响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300.
土壤磷素流失潜能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影响水质的一个重要因子,农业环境中磷素的管理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国内外土壤磷素流失潜能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几种主要的磷素流失潜能评价指标及其局限性,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