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115篇
基础科学   119篇
  68篇
综合类   1186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733篇
园艺   166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中有机碳转化和稳定的作用机制,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通过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方法,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培养过程中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总矿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均以2 mm和2~0.25 mm为主,其总量在78%以上,玉米单作显著减少2 mm团聚体的比例,但却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的比例。不同种植模式下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全土、2 mm团聚体和2~0.25 mm团聚体。全土中玉米大豆间作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大豆单作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在单作处理与对应的间作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全土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矿化作用的强弱表现为单作处理比对应的间作处理更强,并且大豆单作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下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快,有机碳矿化作用最强,而0.25 mm团聚体C_0/SOC值(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作用消耗土壤中有机碳的比例)较全土及其他两个粒径团聚体显著降低,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2 mm和2~0.25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研究表明,大团聚体(0.25 mm)在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矿化中起重要作用,玉米大豆间作和玉米白萝卜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增强土壤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22.
利用超声波预处理半纤维素酶,使其活性得以提高,进而提高马铃薯渣的酶解效率。首先,考查酶解条件,即pH值、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对马铃薯渣酶解效果的影响;其次,考查了超声波预处理条件(如超声功率、超声处理时间)对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再次,考查了放置时间(0~2.5 h)对超声处理后的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5.0~6.0,水浴温度50℃,水浴时间15 min为半纤维素酶的最佳酶解条件;超声功率600 W,超声时间4 min为半纤维素酶的最佳超声处理条件;在放置时间为0~2.5 h时,超声波处理后的半纤维素酶与未处理的酶溶液相比,依然保持了较高的酶活性(p0.05)。该研究表明,超声波预处理有助于提高半纤维素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3.
利用柠檬酸-超声波(Citric acid-ultrasonic,CA-US)复合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进而减少酶促褐变的产生。首先,考查了CA-US复合处理条件对鲜切马铃薯PPO和POD活性的影响。其次,考查了CA-US组合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在贮藏过程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切马铃薯最佳CA-US复合处理条件为超声时间7.5 min,超声功率360 W,柠檬酸溶液质量分数1%。随着贮藏时间(0~180 min)的延长,鲜切马铃薯PPO和P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而经CA-US复合处理的样品PPO和POD活性,均低于未处理样品。在贮藏180 min时,未处理鲜切马铃薯的a*值显著增加(p0.05),而L~*值显著降低(p0.05),而经CA-US复合处理的样品并没有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124.
化学打顶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打破作物顶端优势,进而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产。本文为探究化学打顶对作物的影响,利用摇钱素和棉花打顶剂处理新陆中70和新陆中82不同品种,同时测定不同化学打顶剂处理条件下,棉花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及棉花冠层叶面积指数指标。研究发现:不同化学打顶处理条件下,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的棉花的五种指标变化均不明显,但新陆中70和新陆中82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与对照相比分别高出3 μmol/(m2.s)和2 μmol/(m2.s),且冠层叶面积指数值比人工打顶的略高。试验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处理后没有造成棉花疯长,提高了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加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5.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进步,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在需求日益旺盛的新形势下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分析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界定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现有农民或即将走向社会的农村青少年学生实施的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现有农村  相似文献   
126.
僧帽牡蛎和华贵栉孔扇贝染色体的制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以僧帽牡蛎和华贵栉孔扇贝的胚胎、担轮幼虫和鳃组织等为材料,经秋水仙素处理,海水蒸馏水低渗,甲醇、冰醋酸固定液固定后得到的细胞悬液、压片或滴片,醋酸洋红或吉姆莎染料染色,最后获得较理想的染色体玻片标本。  相似文献   
127.
本文叙述了石鲽仔经11天馈育试验,在-0.5℃、2.8℃、5.3℃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同时,也叙述了在接近海水冰点(-1.8℃)和自然水温(13.6℃)条件下的补充试验情况,-0.5℃试验组,石鲽前期仔钎依靠自体卵黄营养仍可发育和生长,但当自体卵黄营养耗尽后,则不能摄食,所以不能发育和生长,在2.8℃和5.3℃两个试验组的石仔鱼,都能够正常发育和生长,在0-13.6℃水范围内,石鲽仔鱼平均  相似文献   
128.
野生牙鲆亲鱼摄食驯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悦  木云雷 《水产科学》1999,18(3):30-32
以活鱼为诱饵对捕获的3批野生牙鲆亲鱼进行摄食驯化培育,解决了野生牙鲆捕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拒食的难题,并利用牙鲆摄食的诱导性、使后期捕获的野生鱼在已驯化了的亲鱼带动下主动摄食人工投喂的鲜铒。  相似文献   
129.
水分胁迫对扁桃砧木干物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常用的扁桃砧木石头扁桃和毛桃的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00%、80%、60%、40%和20%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对其干物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水分胁迫处理第10、20、30天后取样,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在水分胁迫处理第30天取样测定其干物质含量。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种对水分胁迫的反应一致。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时,总干物质含量和叶质量比最高,土壤相对含水量较多或较少都会减少干物质的积累,石头扁桃总干物质含量和叶质量比的下降幅度大于毛桃。根质量比和根冠比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时最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根质量比和根冠比升高,石头扁桃的升高幅度大于毛桃。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a b)的含量最高,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和叶绿素(a b)的含量降低,石头扁桃的降低幅度大于毛桃。  相似文献   
130.
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构及其进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和相关鱼类的部分线粒体基因序列,设计出6对扩增引物,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和引物行走(Primer walking)法测定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对其进行结构与进化分析。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17273 bp,其基因序列及构成都与其他硬骨鱼基本相同,包括37个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2个非编码区(控制区和WANCY区)。在22个tRNA基因中,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第2个)、tRNAGlu和tRNAPro的编码基因位于L链上,其余则位于H链上。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除了COⅠ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GTG外,其余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蛋白质编码基因包括具有完整TAA终止密码子的ND1,COⅠ,ATP8,ND4L,ND5,而其他蛋白编码基因则具有不完全终止密码子。在L链上,ND6是仅有的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圆斑星蝶的控制区包含1个终止相关序列区(ETAS)、6个中央保守序列区(CSB-A、B、C、D、E、F)和3个保守序列区(CSB-1、2、3)以及长串联重复区(Tandemly repeat sequence)。用NJ法和MP法对5个目22种鱼mtDNA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圆斑星蝶与石鲽关系最近,鲽形目的鲆、鲽类与鲈形目的科(Carangidae)、鲷科(Sparidae)鱼类亲缘关系较近,而同属于鲽形目的塞内加尔鳎(Solea senegalensis)没有和任何目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圆斑星蝶的基因组全序列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为DQ403797,控制区单元型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为DQ83444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