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枣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ZjGPX)的功能,为其在果树抗逆基因工程改良中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Mill. Hupingzao)结果枝构建的cDNA文库中选取一条与其他植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有较高同源性的序列为研究对象进行序列分析,预测其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目的基因在盐胁迫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EZR(K)-LNY-ZjGPX,运用农杆菌介导法,将ZjGPX转入拟南芥,对转基因及野生拟南芥植株作盐胁迫及干旱胁迫处理,验证其抗逆功能。【结果】ZjGPX编码序列(CDS)长510 bp,编码169个氨基酸。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与多种植物GPX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80%)。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在辣椒枣组培苗中,ZjGPX能够被一定浓度的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诱导表达,且反应迅速,仅胁迫15 min,其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即出现大幅升高,暗示该基因可能对枣树抗旱性和耐盐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50 μg·mL-1 Kan抗性筛选、PCR验证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获得10株阳性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干旱及盐胁迫处理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率均高于野生型拟南芥;成株在胁迫15 d后,野生型拟南芥出现叶片发黄、萎焉、整株干枯、死亡的迹象,而转ZjGPX拟南芥生长基本正常。表明过表达ZjGPX拟南芥株系具有良好的耐旱性和耐盐性。【结论】ZjGPX在植物的干旱和盐胁迫应答反应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过量表达ZjGPX可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和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42.
在动物体内,葡萄糖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糖代谢在动物能量代谢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现行营养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建立在能量指标基础上,忽视了糖代谢在能量代谢中的核心地位,割裂了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表观性和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本文介绍了以代谢葡萄糖(MG)、代谢蛋白质(MP)和代谢生脂物质(MLS)为基础的物质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及其在猪的营养评价上的研究进展,为构建猪可代谢营养评定新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3.
44.
选取福建省1997-2019 年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构建VAR 模型,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福建省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旅游业与农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正向变动关系;福建省国内旅游收入和农业增加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Granger 因果关系,但入境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农业增加值不存在显著的双向Granger 因果关系;福建省国内旅游收入的波动和农业增加值的波动彼此相互影响较大,入境旅游收入的波动对国内旅游收入和农业增加值的波动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45.
失业与贫困是城市社区面临的严峻问题,而老工业城市由于自己独特的经济发展特点,失业及引发的问题更为严峻,由此发挥社区的经济功能,通过政府、社区、个人三者相结合的社会整合机制来解决失业问题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7.
为了明确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研究对175份来源不同的谷子品种进行29个表型性状鉴定和36对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谷子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质量性状最低;不同类性状中,单穗码数、开花至成熟日数和粒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2.082 8、2.012 5和1.078 7。36对SSR引物中,共检测到401个等位基因,平均11.4个,Shannon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为2.017 2和0.810 6;标记B142、B225的Shannon指数和PIC值最高,是评价谷子遗传多样性的理想SSR标记。不同生态区表型和SSR标记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春谷中晚熟区(ML)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春谷早熟区(EM)次之,夏谷区(SS)最低;春谷中晚熟区谷子品种有10个性状指标最高,且全生育期最长。春谷中晚熟区不同类型材料中,汾阳的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SR标记Shannon指数均最高,长治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太原Ⅱ的生育期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类型材料间差异较低,其中7个数量性状指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汾阳的株高最高,出谷率最... 相似文献
48.
导读:尽管自英国发现第一例疯牛病后,欧洲各国纷纷采取了预防措施。但是1989年它还是攻破了英国近邻爱尔兰的大门。瑞士和葡萄牙1990年也相继发现了第一例疯牛病。此后,疯牛病席卷整个欧洲,法国、丹麦、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相继发现疯牛病。2000年10月,新一轮疯牛病再次暴发,西班牙、奥地利、芬兰、希腊、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波兰先后发现疯牛病。我们的近邻日本也在2001年报告了亚洲首例疯牛病。2003年,科技医疗水平都居世界前列的美国,最终也未能抵挡住疯牛病的侵袭。不到20年时间,疯牛病就已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尽管近几年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疯牛病的发病率开始以每年50%的速率下降。然而2006年,日本、美国、加拿大、奥地利、葡萄牙又相继多次发现了新的疯牛病病例,就连兽医管理体制非常完善的瑞典也发现了首例疯牛病。疯牛病蔓延的势头仍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又重新引起了世人对该病的惊骇和高度警觉。专家指出,疯牛病是牛的一种进行性、高致死性神经系统传染病。其病程一般为14天~90天,大多发生在4岁左右的成年牛上。疯牛病发病率虽很低,但病死率极高,发病后几乎100%死亡,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据英国学者研究表明,病牛排泄的粪便也可以成为疯牛病的传播媒介。这使得阻断疯牛病传播途径的难度大大加大。因为,牛粪便的排泄量十分大,而食粪虫等可以将病牛粪便到处搬移,病牛粪便中的朊病毒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如果健康牛群恰巧在被病牛粪便污染过的牧场吃草,便有可能被传染上疯牛病。研究证明,将疯牛的血液和其它体液直接注射给牛,或让试验牛大量食入病牛的脑组织,会使健康牛染上疯牛病。此外,从发病情况来看,目前乳牛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肉牛,这是因为乳牛的犊牛断乳后就开始进行人工补饲精料,而精料中通常会含有骨粉,而肉牛饲养中则很少补饲精料。文章介绍了疯牛病的危害及特性,并对我国疯牛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