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试验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日粮不同非蛋白氮水平条件下异位酸对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非蛋白氮(NPN)设置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5%、1.0%、1.5%,每个水平设4个重复,复合异位酸添加水平为0.3%。体外连续培养24h,测定24h累计产气量、细菌氮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试验结果表明,各组间累计产气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是1.0%组和1.5%组的累计产气量有增加的趋势;各组间细菌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是随着NPN添加水平的提高,细菌氮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各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添加0.5%、1.0%、1.5%非蛋白氮的试验组NDF降解率分别降低了6.62%、11.50%和13.16%。总体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非蛋白氮水平条件下,0.3%异位酸并没有起到改善瘤胃发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导读:尽管自英国发现第一例疯牛病后,欧洲各国纷纷采取了预防措施。但是1989年它还是攻破了英国近邻爱尔兰的大门。瑞士和葡萄牙1990年也相继发现了第一例疯牛病。此后,疯牛病席卷整个欧洲,法国、丹麦、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相继发现疯牛病。2000年10月,新一轮疯牛病再次暴发,西班牙、奥地利、芬兰、希腊、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波兰先后发现疯牛病。我们的近邻日本也在2001年报告了亚洲首例疯牛病。2003年,科技医疗水平都居世界前列的美国,最终也未能抵挡住疯牛病的侵袭。不到20年时间,疯牛病就已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尽管近几年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疯牛病的发病率开始以每年50%的速率下降。然而2006年,日本、美国、加拿大、奥地利、葡萄牙又相继多次发现了新的疯牛病病例,就连兽医管理体制非常完善的瑞典也发现了首例疯牛病。疯牛病蔓延的势头仍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又重新引起了世人对该病的惊骇和高度警觉。专家指出,疯牛病是牛的一种进行性、高致死性神经系统传染病。其病程一般为14天-90天,大多发生在4岁左右的成年牛上。疯牛病发病率虽很低,但病死率极高,发病后几乎100%死亡,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据英国学者研究表明,病牛排泄的粪便也可以成为疯牛病的传播媒介。这使得阻断疯牛病传播途径的难度大大加大。因为,牛粪便的排泄量十分大,而食粪虫等可以将病牛粪便到处搬移,病牛粪便中的朊病毒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如果健康牛群恰巧在被病牛粪便污染过的牧场吃草,便有可能被传染上疯牛病。研究证明,将疯牛的血液和其它体液直接注射给牛,或让试验牛大量食入病牛的脑组织,会使健康牛染上疯牛病。此外,从发病情况来看,目前乳牛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肉牛,这是因为乳牛的犊牛断乳后就开始进行人工补饲精料,而精料中通常会含有骨粉,而肉牛饲养中则很少补饲精料。
文章介绍了疯牛病的危害及特性,并对我国疯牛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1931年,传染性支气管炎 (IB)首次在美国被证实是一种新型的雏鸡呼吸道疾病。鉴于其在显微镜下呈现圆盘状 (sun like)的外型,这种病原体随后被认为属于一种冠状病毒。 1951年,人们首次认识到 IB病毒引起了蛋鸡产蛋量降低,鸡蛋品质下降, 1962年,又发现其会导致肾损失性综合症。 至此,传染性支气管炎长期严重危害世界家禽生产。肉仔鸡发达国家不断爆发传染性支气管炎。 虽然没有进行准确统计,但传染性支气管炎引起肉仔鸡呼吸道疾病和蛋鸡产蛋量降低,鸡蛋品质下降,进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使 IB成为限制一些国家禽业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草本植物(狗牙根)的种植对滨海重度黏性盐碱地的生态改良成效。针对江苏连云港市徐圩新区重度黏性盐碱地特点,采集种植了一年狗牙根的土样与裸地对照土样,通过原位田间试验分析种植狗牙根对重度黏性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在重度黏性盐碱地种植狗牙根可以降低土壤盐分、土壤pH、Ca2+、K+、Mg2+、Na+、Cl-浓度,增加土壤吸湿水、有机质、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研究结果说明种植草本植物(狗牙根)对重度黏性盐碱土壤的盐碱障碍消除和地力提升效果明显,改良成效卓著。 相似文献
15.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200 g/t稀土壳糖胺螯合盐(rare earth-chitosan chelate,RECC)对围产期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子代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胎次及预产期相近、怀孕90 d的妊娠母猪共60头,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20头母猪,每个重复1头母猪,分别是对照组(日粮CP水平17.55%,不添加RECC)、试验Ⅰ组(日粮CP水平17.00%,RECC 200 g/t)和试验Ⅱ组(日粮CP水平16.00%,RECC 200 g/t)。试验从母猪妊娠第90天开始,至仔猪21 d断奶时结束,测定母猪的产仔性能和后代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母猪产程显著缩短(P<0.05),但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Ⅱ组母猪产后失重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但断奶发情间隔无显著差异(P=0.30);试验Ⅰ、Ⅱ组母猪哺乳期平均日采食量(ADFI)有增加趋势(P=0.08),哺乳仔猪的初生重、断奶均重及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CP水平为16.00%且添加200 g/t RECC时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缩短母猪产程,减少母猪失重,同时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加快仔猪增重,对母猪生产繁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断奶仔猪日粮代谢葡萄糖的适宜水平,本试验选择体重为5.5 kg左右的21日龄断奶仔猪3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Ⅰ、Ⅱ、Ⅲ、Ⅳ、Ⅴ组在断奶后1~14 d分别饲喂代谢葡萄糖水平为126.4、202.6、235.7、331.6、371.5 g/kg的5种日粮,在断奶后15~42 d分别饲喂代谢葡萄糖水平为37.6、132.5、300.0、354.3、412.5 g/kg的5种日粮,定期称重并记录采食量,颈静脉抽血检验。结果表明:Ⅱ组仔猪在2个阶段的日增重均显著高于Ⅰ、Ⅳ组(P0.05),Ⅱ组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Ⅰ、Ⅳ、Ⅴ组(P0.05);断奶后1~14 d,Ⅰ组的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Ⅲ组(P0.05);断奶后15~42 d,Ⅲ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Ⅰ、Ⅳ、Ⅴ组(P0.05),Ⅱ组的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日粮Ⅳ、Ⅴ组,Ⅴ组的尿酸含量显著高于Ⅰ、Ⅲ、Ⅳ组(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代谢葡萄糖水平会影响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仔猪断奶后1~14 d,日粮代谢葡萄糖适宜水平为202.6~235.7 g/kg;仔猪断奶后15~42 d日粮代谢葡萄糖适宜水平为132.5~300.0 g/kg。 相似文献
18.
19.
本试验旨在探究可代谢生脂物质(MLS)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影响。挑选体型相似、体重为28.15 kg±4.51 kg的18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营养水平相同但MLS水平不同的饲粮,MLS水平分别为70.51(Ⅰ组)、68.09(Ⅱ组)和40.58 g/d(Ⅲ组),试验期28 d,测定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同MLS水平对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均不显著(P>0.05);3组中Ⅱ组的料重比最低。3组间生长猪屠宰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胴体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中,Ⅲ组的熟肉率显著低于Ⅰ和Ⅱ组(P<0.05),而其他肉品质指标如亮度值、大理石评分、滴水损失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屠宰后45 min及24 h肌肉pH变化差异很小(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3种不同MLS水平饲粮,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大部分指标差异均不显著,但对于优化配方以及今后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