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6篇
  58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于中国家禽养殖业来说,2008年还是基本平稳发展的一年,家禽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降,当然在这一年中受市场供大于求、饲料价格上涨、疾病等因素的困扰,养禽业也受了一定的打击,现将2008年里我国禽病流行情况概括如下(禽流感流行情况另文总结)。  相似文献   
102.
<正>对于中国家禽养殖业来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部分地区的家禽养殖规模有所萎缩,但整体发展态势保持了健康、平稳的特点。家禽产品供应量充足,质量安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03.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识别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机制现状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体系.结果表明:1)当前高标准农田全过程、多层级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公众参与不足,建后管护不到位;2)第三方评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退耕还林奖励补...  相似文献   
104.
1型鸭肝炎病毒R株全基因组分析与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1型鸭肝炎病毒(DHV1)毒株R全基因组,建立鸭肝炎病毒1型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测定DHV1毒株R全基因组,以3D为靶基因序列的引物P1和P2,P3 和P4进行巢式PCR,引物F和R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其它GenBank上发表的DHV1毒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2%~99.2%,编码聚合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98.8%,表明DHV1-R株与其它DHV1毒株之间病毒基因组一级结构有较高的同源性。基因组结构5′UTR-VP0-VP3-VP1-2A1-2A2-2B-2C- 3A-3B-3C-3D-3′UTR在遗传进化关系上与副肠孤病毒属(Parechovirus)亲缘关系较近。参照鸭肝炎病毒1型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巢式PCR和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方法检测鸭肝炎病毒1型, 结果表明巢式PCR敏感性为6 pg&#8226;ml-1。实时荧光定量RT-PCR确定特异性产物的Tm值,同时做普通RT-PCR。试验结果表明,特异性产物的Tm值为85.6℃,最低能检测到含0.015 fg&#8226;μl-1 阳性质粒标准品。【结论】建立的巢式PCR与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检测方法显示了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为鸭肝炎病毒1型的临床检测和流行情况调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5.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大多数禽类,以发生呼吸困难、头冠紫黑和下痢等症状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最为严重,不同曰龄鸡均可感染。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对禽类养殖业危害较大。NDV属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胳腺炎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在NDV感染宿主后,病毒可以产生一系列反应以应对宿主的免疫应答以利于自己的病毒复制,起到免疫逃避的作用。NDV免疫逃避机制主要通过抑制与干扰素相关反应、抑制细胞凋亡以及利用宿主真核翻译系统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06.
施肥对油菜及田间杂草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和田间杂草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以期为油菜田杂草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磷钾硼配施(NPKB)处理油菜产量最高,为1 487.1 kg/hm2,其次是缺K(NPB)处理(1 431.2 kg/hm2),缺P(NKB)和缺N(PKB)处理油菜产量均很低,分别为836.4 kg/hm2和407.7 kg/hm2,油菜干物质累积量的变化趋势与产量的一致。缺P处理杂草的干物质累积量最高,为2 751.0 kg/hm2,其次是缺N(1 669.8 kg/hm2)和缺K处理(1 029.4 kg/hm2),NPKB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量最低,仅为738.8 kg/hm2。施肥对植物养分含量有一定影响,缺P处理油菜N含量最高(2.06%),但P含量最低(0.22%);而缺N处理油菜N含量最低(0.89%),但P含量最高(0.32%);施肥对油菜K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缺N处理杂草P含量最高(0.50%),NPKB处理杂草K含量最高(3.39%),而其他各处理的N、P、K含量没有明显差别。NPKB处理和缺K处理油菜的养分累积量远大于杂草,缺N条件下杂草的养分累积量明显大于油菜,缺P处理杂草的N累积量低于油菜,而P和K的累积量都显著大于油菜。  相似文献   
107.
氮磷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油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利用当前推广的6个油菜品种秦优11号(QY11)、中农油2008(ZNY2008)、中油杂11号(ZYZ11)、湘油17(XY17)、浙油601(ZY601)和沪油杂1号(HYZ1),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品种对施肥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同施肥处理下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不施N(PKB)、不施P(NKB)、不施K(NPB)及NPK全施(NPKB)处理下品种间最大差异分别为385、244、759和720k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8.1%、25.5%、16.4%和11.0%。氮、磷、钾施用可显著提高各品种产量和相应养分积累量,NPKB处理相比PKB、NKB及NPB处理分别增产1 101~2 012、1 681~2 459和293~1 567kg/hm2,N、P、K积累量分别增加63.0~113.2、17.2~23.8和94.1~166.3kg/hm2。不同品种氮、磷、钾肥利用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氮、磷、钾的响应一致,其中秦优11号对氮、磷、钾肥施用的敏感程度均大于其它品种,湘油17耐低氮、低磷和低钾的能力均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08.
董杰  蒋云升  张文娟  张伍金  刘玉凤  赵婷婷  任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07-14512,14517
[目的]以木糖葡萄球菌C18(Staphylococcus xylosus)、植物乳杆菌L26(Lactobacillus plantarum)、德巴利汉逊氏酵母Y163(Debaryomyces Hansenula)为发酵剂制作兔肉发酵香肠。[方法]采用预试验、单因素试验,运用响应面设计和Plackett-Burman设计,寻找优化区域,测定产品的pH、aw等指标,并结合感官分析,评价发酵剂及发酵工艺的优良性。[结果]确定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107cfu/g,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21 h,重复试验3次,pH均值为4.78,aw值为0.901,感官分值89.5。[结论]试验表明,响应面设计优化的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109.
国产IBV疫苗株膜蛋白基因的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行设计的引物Wx和Ws,通过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IBVD41株、H120GD株、H120SH株、H520GD株4个国产疫苗株和标准强素M41-E4株完整的M基因cDNA,然后将其分别克隆到pGMET-Easy或pMD18-T载体中。测序结果发现:这5个IBV毒株的M基因均为678bp,分别编码由2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序列分析表明:D41株、H120GD株和H120SH株M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它们在系统发生进化树中处同一分支;而H52GD株和国内的M41-E4株和国外的M41株M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6%,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在系统发生进化树上处另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10.
浅层施肥对水稻苗期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浩燕  王森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土壤》2015,47(6):1061-1067
采用盆栽土柱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深度对水稻秧苗生物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以期为水稻育秧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种后10天,各处理水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播种后20天,施肥深度1 cm处理生物量与其他处理相比平均显著增加80.6%;播种后40天,施肥深度1 cm和5 cm处理与10 cm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70.9%和30.7%。养分吸收结果与生物量表现一致,播种后20天,施肥深度1 cm处理秧苗氮、磷、钾素吸收量分别平均提高86.9%、156.9%和202.7%;播种后40天,施肥深度1 cm和5 cm处理与10 cm处理相比分别增加52.3%和24.8%、23.8%和20.4%、50.5%和43.1%。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逐渐下降,且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其中施肥深度1 cm和5 cm处理0~10 cm土层中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适宜的浅层施肥明显促进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浅层施肥方式施入的速效养分主要集中于土壤上层,利于秧苗生长对养分的吸收,提高秧苗养分含量,增加养分吸收量,有利于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