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4篇
综合类   2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莱芜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莱芜市1957~2008年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2年来莱芜市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气温变化分为2个时期,1987年前为偏冷期,1987年至今为偏暖期。极端最高气温下降,极端最低气温升高明显,冬季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弱,冬季增温尤其突出;冬暖夏凉趋势加强。近10年来初霜推迟5d,终霜提前10d,平均无霜期增加10d。冬季缩短,夏季延长,春播期提前、秋播期推迟,作物生长期延长明显,提高了复种指数,资源利用明显提高。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减少,降水强度增强,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加,降水的时空分布更不均匀,季节差异更为明显,夏半年气候逐渐转向冷湿化,冬半年逐渐转向暖干化。气候变化对莱芜市农业生产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增加,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影响程度加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使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22.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莱芜市气象台1971-2000年的24 h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结果显示:莱芜市的年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其中秋季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而春季降水量增加较明显;莱芜市的气温有冬季增暖的趋势,其他季节气温也在缓慢上升;从年变化看,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23.
莱芜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莱芜市地处鲁中山区腹地,素有“鲁中明珠”之称,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尤其以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是我国著名的“生姜之乡”和“花椒之乡”。境内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并存,气候多变,自然灾害发生严重,农业经济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气候暖化,降水减少,水资源缺乏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4.
2001年8月4日,在稳定少动的副热带高压东南侧(592线附近),鲁中山区大汶河上游的莱芜市部分乡镇出现了大暴雨(附表),莱芜水文站4日9时30分出现洪峰流量1600m^3/s。由于降水强度大且时间集中,暴雨产生的洪水汇集大汶河并以3000m^3/s的流量涌入东平湖,致使东平湖水位暴涨,最高水位达44.38m,大大超过了42.5m的防汛警戒线,  相似文献   
25.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的腹地,是我国著名的“生姜之乡”,境内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生姜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在山区、丘陵、平原均有种植,适应性强,近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生姜大田栽培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莱芜生姜露天栽培的时间通常为“五一”前后,实行地膜覆盖栽培,播种时间在4月上旬。近年来,随着我市气温的明显暖化,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终日、平均初终霜日期都有提前的趋势,因此生姜的播种期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延长生长期,提高生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6.
莱芜旅游气候资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莱芜1971~2000年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气候资料,通过计算莱芜各月综合舒适度指数、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结合莱芜的自然景观特点,分析评估了莱芜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通过分析发现,莱芜有6个月的适宜旅游季节,6月和9月是莱芜的最佳旅游期;从11月到次年3月莱芜的寒冷以及适宜旅游期内的雷暴、暴雨、高温等是影响莱芜旅游的不利因素;莱芜"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气候适宜度优于"五一"黄金周期间。  相似文献   
27.
莱芜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约莱芜生姜优质高产的姜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60%-8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生姜的商品性和出口品质,给广大姜农带来惨重损失,文章初步探讨了莱芜姜瘟病的发生规律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提出了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8.
2008年7月4-5日山东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大气监测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7月4-5日鲁东南、鲁西南~鲁中西部出现的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等方面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此次过程为典型的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交绥造成暴雨的天气形势,低空急流的建立、发展和维持,为暴雨区提供了强的水汽输送和能量积累;由于中、低层缺乏切变线等辐合系统,山东虽然水汽通道很好,但水汽辐合集中在局部地区,只造成局部的暴雨天气;各种能量指数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2009年冬春莱芜林果业低温霜冻灾害的成因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2009年冬春季,莱芜遭受的罕见的低温、霜冻灾害及由此给林果业造成的严重损失。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连续暖冬的背景下,低温、霜冻相互作用的结果。冬季剧烈降温和持续低温以及花期的霜冻是林果业受灾的直接原因,而闭塞、低洼地形和人为建园不当加剧了灾害的影响程度。并根据灾害调查特点,提出了一些防御低温霜冻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0.
莱芜市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0年共30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莱芜市<1 km低能见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出现低能见度的气象条件,阐述了莱芜市<1 km低能见度的年、季、日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