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西走廊地区9个已建成的典型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分析和评级方法,计算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首次指明国内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范围。结果表明:光伏发电项目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8.72%)〉道路区(27.17%)〉其他防治区(1.77%)〉管理区(1.18%)〉施工营地区(1.15%);挖方量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5.09%)〉道路区(30.45%)〉管理区(1.82%)〉施工营地区(1.48%)〉其他防治区(1.15%),光电池板布置区和道路区是光伏发电项目施工扰动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环节,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为0.419。 相似文献
2.
3.
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渗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双环法,研究不同地形条件(坡度、坡位、坡向)、降雨等因子对土壤渗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渗透速率具有明显的坡面垂直变异规律,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的渗透速率减小,达到稳渗的时间延长,但是坡度大于20°以后,稳渗速率反而升高;阳坡土壤的初渗速率大于阴坡,而阴坡土壤的稳渗速率大于阳坡;不同坡位条件下的试验表现出从坡上部到坡下部,土壤渗透速率随坡位下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降雨前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大于降雨后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降雨前土壤达到稳渗所需时间比降雨后长。 相似文献
4.
植被恢复模式对黑土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347.01~5762.91t/hm^2之间,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最大,其它3种林地间则差异较小;滞留贮水量在543.43~916.13t/hm^2之间,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落叶松林〉水落混交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33mm/min,水落混交林最高,依次分别为落叶松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稳渗速率在1~8mm/min之间;30min累计人渗量水落混交林和美青杨树林地要远高于其它林地,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次之,樟子松林地最小。采用的4种人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各种林分土壤的人渗过程,平均相关系数r在0.9272~0.9536之间,而考斯加可夫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人渗特征。 相似文献
5.
6.
植被恢复模式对黑土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 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 347.01~5 762.91 t/hm2之间,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最大,其它3种林地间则差异较小;滞留贮水量在543.43~916.13 t/hm2之间,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落叶松林>水落混交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33 mm/min,水落混交林最高,依次分别为落叶松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稳渗速率在1~8 mm/min之间;30 min累计入渗量水落混交林和美青杨树林地要远高于其它林地,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次之,樟子松林地最小。采用的4种入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各种林分土壤的入渗过程,平均相关系数r在0.927 2~0.953 6之间,而考斯加可夫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入渗特征。 相似文献
7.
8.
戈壁荒漠区风电及光伏发电工程水土流失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河西走廊18个典型风电工程和光电工程为对象,对风电场和光电工程不同防治分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了对比,系统分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研究结论表明,风电场工程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道路区(63.33%) >风机区(21.85%) >集电线路区(10.47%) >施工营地区(2.93%) >监控中心区(1.42%),光电工程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8.72%) >道路区(27.17%) >其他防治区(1.77%) >管理区(1.18%) >施工营地区(1.15%);风电场工程各防治分区挖方量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风机区(77.38%) >道路区(13.76%) >集电线路区(6.39%) >监控中心区(2.16%) >施工营地区(0.32%),光电工程各防治分区挖方量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5.09%) >道路区(30.45%) >管理区(1.82%) >施工营地区(1.48%) >其他防治区(1.15%)。风电工程和光电工程的道路区和风机区(光电池板布置区)是施工扰动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环节。戈壁荒漠区风电工程和光电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分别为0.314和0.419,以单位产能计算,光电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显著高于风电工程。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