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60篇
  免费   2152篇
  国内免费   4317篇
林业   4342篇
农学   5829篇
基础科学   3607篇
  6412篇
综合类   12386篇
农作物   2209篇
水产渔业   1443篇
畜牧兽医   5325篇
园艺   1400篇
植物保护   2476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543篇
  2022年   1409篇
  2021年   1820篇
  2020年   1696篇
  2019年   1588篇
  2018年   1165篇
  2017年   1612篇
  2016年   1451篇
  2015年   1948篇
  2014年   1823篇
  2013年   2196篇
  2012年   2705篇
  2011年   2835篇
  2010年   2586篇
  2009年   2380篇
  2008年   2158篇
  2007年   2054篇
  2006年   1936篇
  2005年   1752篇
  2004年   807篇
  2003年   704篇
  2002年   563篇
  2001年   598篇
  2000年   672篇
  1999年   835篇
  1998年   768篇
  1997年   658篇
  1996年   593篇
  1995年   634篇
  1994年   502篇
  1993年   433篇
  1992年   454篇
  1991年   340篇
  1990年   300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164篇
  1987年   125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4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5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探讨不同混合比例和添加剂对菊苣和青贮玉米混合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为调制高质量的混合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以菊苣和青贮玉米为原料,按质量比0∶1、1∶3、1∶1、3∶1和1∶0 (分别用0C1M、1C3M、1C1M、3C1M、1C0M表示)进行混合青贮,并分别设置3个添加剂处理,即零添加、5 g·t-1乳酸菌+5 g·t-1纤维素酶(LX)和10 g·t-1乳酸菌+5 g·t-1纤维素酶(2LX),青贮60 d后测定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结果显示,菊苣与青贮玉米混合比例为0∶1和1∶1时青贮饲料的感官评价优于其余3种混合比例的,而且添加剂处理感官评定优于零添加处理的。菊苣和青贮玉米混合青贮可以形成养分互补,有助于均衡青贮饲料整体营养,在青贮原料中添加添加剂则可以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随菊苣比例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是发酵品质在菊苣混合青贮比例高于1∶1时显著降低。综合判定菊苣和青贮玉米1∶1混合时其青贮饲料品质最佳,其中又以1C1M/2LX处理最好,纤维组分(NDF和ADF)和氨态氮/总氮含量较低而粗蛋白和乳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2.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 dietary supplement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improved the growth performance, increased the nutrient digestibility of hosts and modulated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A total of 360 1‐day‐old Ross broil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treatments: a control group with a basal diet, an antibiotic group with a basal diet and added colistin sulphate, and a probiotics group with a basal diet and added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he HiSeq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of 16S rRNA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birds’ caecal microflora, and metabolomics was used to analyse changes in caecal metabolit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pplementa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BW and AD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birds. Results of sequencing indicated that (i) 645, 670, 596 unique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were found in birds supplemented with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on day 7, 21 and 42, separately, (ii) due to the diversity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birds’ caecal microflora, the OTUs of the caecal microflora clustered according to age and treatment, except on day 42, (iii) among the six predominate families (Ruminococcaceae, Lachnospiraceae, Enterobacteriaceae, Erysipelotrichaceae, Lactobacillaceae and Rikenellaceae), the supplementa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nterobacteriaceae on day 42, (iv)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aecalibacterium and Ruminococcus on day 21, increased the Faecalibacterium and Blautia and decreased the Ruminococcus on day 42. The metabolomics of caecal metabolites showed that the dietary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hanged the caecal metabolites involved of amino acid metabolism and glyceride metabolism, and the antibiotics changed the caecal metabolites that were related to carbohydrates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 on day 21.  相似文献   
103.
104.
饲用荞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荞麦(Fagopyrum esulentum)原产于中国,其栽培种甜荞和苦荞在世界各地已被广泛种植,我国西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野生荞麦资源。荞麦营养丰富,除含有常见的蛋白质、纤维素和糖类外,还富含芦丁等抗氧化物质,具有耐瘠薄、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等优点,特别是一些野生种叶片大、叶量多,更适合于刈割,这些优点使其成为一种很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牧草资源。但目前荞麦的饲用价值仍未得到充分的发掘与利用。本文着重介绍了荞麦在我国的栽培、饲用历史和现状,结合荞麦饲用于猪、反刍动物及家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荞麦在饲用化发展中将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5.
对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制备巨菌草(Pennisetum sp.)腐植酸和黄腐酸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硝酸、盐酸、乙酸、草酸、氨水均能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或木质素从而生产腐植酸和黄腐酸,其中10.0%氨水提取巨菌草得到的腐植酸含量最高,其次为37.5%硝酸和37.5%盐酸,草酸和乙酸提取得到的腐植酸含量最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毛霉(Mucor)、根霉(Rhizopus)、青霉(Penicillium)在巨菌草腐殖质的形成中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根霉对木质素的降解程度最高,生成总腐植酸的含量最高。根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是10.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的1.45倍,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是10.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的1.29倍,而枯草芽孢杆菌和青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比1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低。37.5%硝酸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是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的1.79倍,22.5%盐酸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是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的1.98倍。综上可知,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比化学法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要高,而化学方法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比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要高。  相似文献   
106.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豆科牧草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我国的苜蓿种植大多集中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东北一带,水分是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比光合呼吸系统、活性氧防御系统、渗透调节系统、脱落酸等在干旱胁迫下的变化分析了苜蓿抵御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同时对转录因子、蛋白酶基因和抗旱基因在苜蓿干旱胁迫下的应答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7.
为了探究柱花草的抗寒性,本研究以细茎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var.intermedia)和TPRC2001-1柱花草(S.guianensis‘TPRC2001-1’)营养期叶片为材料,分别进行时长为0(对照)、24h和48h的低温处理,然后对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柱花草叶片的抗寒性生理指标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步上升。低温处理后,细茎柱花草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PRC2001-1柱花草(P0.05),而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TPRC2001-1柱花草(P0.05)。综合各项生理指标可得,两种柱花草的抗寒性强弱为细茎柱花草TPRC2001-1柱花草。  相似文献   
108.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由于其耐盐性中等,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产量和种植受到土壤盐渍化的限制。因此提高紫花苜蓿的耐盐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产意义。为此,以龙牧801紫花苜蓿(M.sativa‘Longmu 801’)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9个盐胁迫蛋白质组筛选出的盐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处理时间和处理浓度对9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表明这9个基因均在紫花苜蓿盐胁迫应答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处理1h时,G6PI、ABP19a、Trx-h1、PR bet 1、FBPA、6PGDH和ALDH这7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NaCl胁迫浓度处理的紫花苜蓿中均显著上调,RRM和GDPD在NaCl处理2h后开始上调。除G6PI基因,其他8个基因在0.4%NaCl处理下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0.2%和0.8%NaCl处理。这些基因参与糖代谢、信号转导和胁迫响应。以上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耐盐性极其复杂,涉及到多基因的表达和代谢通路的调控。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研究并了解紫花苜蓿的盐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促进紫花苜蓿耐盐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109.
刁桂萍  杨帅  遇文婧 《草业科学》2018,35(7):1685-1694
从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ACCC30536中克隆获得一个葡聚糖酶基因Glu1,其cDNA全长984bp,编码327个氨基酸。该葡聚糖酶属于Glyco-hydro-12家族,推测为β-1,4-葡聚糖酶,与深绿木霉IMI 206040的Glycohydro-12家族蛋白(XP_013940397.1)有91%相似性,且亲缘关系较近。运用qRT-PCR技术检测9种诱导条件下棘孢木霉Glu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Glu1基因能参与棘孢木霉对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alba var.pyramidlis)或杨树病原菌的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重组蛋白rGlu1。酶活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酶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45℃,且酶活性随诱导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5h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110.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降水较多,易形成农田渍害。为探究渍害胁迫对甜高粱(Sorghum dochna)产量性状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平作和垄作两个处理,在甜高粱三叶期对其进行渍水处理,测定并比较各处理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苗期遭受渍害胁迫,垄作处理下甜高粱的茎粗、单株干重、叶数、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平作(P0.05)。株高和茎叶比在两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平作处理相比,渍害胁迫下甜高粱叶片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更强。研究表明,垄作耕作方式能够提高甜高粱耐受渍害胁迫的能力,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