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75篇
  免费   2129篇
  国内免费   5391篇
林业   5923篇
农学   8086篇
基础科学   4603篇
  8197篇
综合类   14019篇
农作物   2485篇
水产渔业   1838篇
畜牧兽医   6522篇
园艺   1504篇
植物保护   3318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459篇
  2022年   1279篇
  2021年   1985篇
  2020年   1724篇
  2019年   1800篇
  2018年   1232篇
  2017年   1669篇
  2016年   1664篇
  2015年   2271篇
  2014年   2076篇
  2013年   2565篇
  2012年   3005篇
  2011年   3291篇
  2010年   3084篇
  2009年   2885篇
  2008年   2678篇
  2007年   2692篇
  2006年   2624篇
  2005年   2598篇
  2004年   1157篇
  2003年   963篇
  2002年   789篇
  2001年   825篇
  2000年   1006篇
  1999年   1337篇
  1998年   1194篇
  1997年   1009篇
  1996年   943篇
  1995年   869篇
  1994年   865篇
  1993年   773篇
  1992年   710篇
  1991年   584篇
  1990年   485篇
  1989年   390篇
  1988年   260篇
  1987年   187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9篇
  1965年   9篇
  196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1.
随着人们对经营管理的不断认识和提高,各畜牧场都想尽办法来降低饲养成本,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出局,就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因为饲料成本在整个畜牧场生产成本中占有80%左右的份额,降低饲料成本也即降低了整个生产成本,目前一些有一定规模的畜禽生产场由原来购买全价饲料转变成自办小型饲料厂(时产2—5T)。通过购买一定配比的复合预混料或自配预混料来生产全价饲料,成本可比购买全价饲料降低。但小型饲料厂因其批量小,间断性大,加上操作及管理上存在的一些主客观因素,极易造…  相似文献   
62.
为探索外源性IL-6可否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选用3~4月龄、体重1.5~2.5kg的健康青紫蓝家兔,麻醉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试验组Ⅰ动物(n=8)在下丘脑外侧区注射2.5pmol/LIL-62μL;试验组Ⅱ动物(n=5)在疑核处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0.5μL后,再在下丘脑外侧区注射2.5pmol/LIL-62μL;对照组动物(n=4)在下丘脑外侧区注射人工脑脊液2μL。分别在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无菌采血作细胞免疫指标测定。结果:试验组Ⅰ动物的T细胞百分率和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注射IL-6后60min显著升高;试验组Ⅱ动物的T细胞百分率和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注射IL-6后120min出现显著升高;对照组动物在注射前后无明显变化;由此证明,下丘脑外侧区一定量的IL-6具有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而这种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疑核到达免疫系统的。疑核是下丘脑外侧区IL-6调节机体细胞免疫的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63.
应用PAPD方法对鸡败血霉形体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通过筛选的5个随机引物(OPH-02,OPH-05,OPH-07,OPH-13,OPG-16),对14株鸡败血霉形体(MG)国际标准株和国内分离株进行了DNA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5个引物共产生21种条带,其中有3个条带分别为2个菌株所特有,扩增产物片段的长度在150~4500bp之间,所有菌株均有1条共同条带,以OPH-05扩增产物的多态性最丰富。根据样品DNA所获得的菌株间相似性指数表明,D9603与D9607相似指数最高,S6,K3913和D9604三者相互间相似性指数最低。提示RAPD方法可用于霉形体遗传标记的分析。  相似文献   
64.
禽霍乱病原菌肌肉注射人工感染成年鸡后,禽霍乱病原菌首先局限于注射部位生长繁殖,其他部位不能检出菌,静脉注射禽霍乱病原菌入血后,血中含菌数很快就迅速下降,出现一个低谷期,然后才不断上升。各组织、器官在任一时刻的含菌数各不相同,肝、脾含菌量最高。在血中可测到禽霍乱病原菌数量增加时,所感染的鸡均出现临床症状,并在几小时后死亡。分析认为,在各好嗜性组织器官中禽霍乱菌的大量繁殖是导致病鸡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5.
1国内饲料企业对经销商的培训情况 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开放.我国饲料工业已发展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饲料总量超1亿t.饲料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饲料生产企业1万多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大型饲料企业为龙头、中小饲料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进入2008年.原料价格上涨、信贷紧缩、市场竞争激烈。由价格竞争转变为渠道竞争.因此饲料企业把渠道的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来进行管理.经销商是饲料企业的核心资源.如何提高经销商对公司和产品的忠诚.提高对产品的销售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6.
刘少伯 《饲料广角》2008,(20):11-12
5.4人均粮食占有量基本稳定 5.4.1 30年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保持在370~400kg,有成就但不稳定。从表1可见,1980年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确很低.不超过350kg。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粮食增产显著。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54kg(2005年).我国比世界平均略高.发展中国家只有269kg。  相似文献   
67.
骆驼朊病毒病是近来在北非地区发现的感染单峰驼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发病骆驼年龄均在8岁以上,病程3~8个月,以行为异常、共济失调、反应过敏、不时倒地、站立困难为特征;在脑部特定区域出现海绵状空泡病变,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能够检测到朊病毒。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暂未将该病判定为新发病。由于相关信息非常有限,本文仅对该病的起源、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特点、WOAH观点、防控建议等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引起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的警惕。  相似文献   
68.
刘道泉 《中国动物检疫》2022,39(10):112-117
为明确猪脾转移因子(TF)的鸡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自制的3批猪脾TF,分别以0.1和1.0 mL剂量肌内注射1、14日龄肉种鸡和1、7、14、21日龄肉鸡,以0.2和1.0 mL剂量肌内注射8、26周龄肉种鸡,并设立不注射对照组,共有9 800羽鸡用于临床安全性试验;将3批猪脾TF以0.1 mL剂量分别与1.0羽份新城疫病毒(NDV)活疫苗(La Sota株)联合免疫1、14日龄肉种鸡和1、7、14、21日龄肉鸡,以0.2 mL剂量分别与1.0羽份NDV活疫苗(La Sota株)联合免疫8、26周龄肉种鸡,并设立单独免疫对照组,共有6 078羽鸡用于临床有效性试验,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分别测定NDV HI抗体和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鸡群肌内注射TF后无应激反应,其精神状况、采食、饮水、粪便、注射部位反应情况均正常,剖检均未发现组织、器官病变,死淘率不高于对照组鸡群,肉种鸡产蛋情况正常;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14、21 d联合免疫组NDV HI抗体滴度和淋巴细胞SI分别比单独免疫组提高了1.1~1.7、0.243~0.632,差异均显著(P<0.05)。结果表明,猪脾TF对临床肉种鸡群和肉鸡群安全,并且具有增强临床鸡群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研究为TF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9.
姚勇  刘舰  廖辉  袁梨  匡高翔 《野生动物》2012,33(5):297-303
作为全球自然保护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动物园系统,已成为野生动物移地保护的生力军,在濒危物种保存上发挥着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公众对生态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动物园能否顺应潮流,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否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确实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加以思考.毋庸置疑,动物园也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紧紧围绕保护、教育的工作重心,认真履行其职责,励精图治,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与时俱进.在动物园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只要把握住动物设施建设、动物场馆丰容、动物资源配置、动物种群管理、动物行为训练和公众保护教育等6个关键管理工作环节,并使其工作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就不会丧失机遇,就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0.
mRNA差异显示技术、PCR技术及其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  周庆安  刘文刚 《饲料工业》2005,26(12):39-41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当前,世界各国都将分子生物学纳入本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营养科学探索必需营养缺陷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工具。本文旨在对mRNA差异显示技术、PCR技术等两种最常用的生物技术手段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