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6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583篇
林业   657篇
农学   400篇
基础科学   287篇
  663篇
综合类   3624篇
农作物   404篇
水产渔业   358篇
畜牧兽医   1343篇
园艺   510篇
植物保护   32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374篇
  2021年   355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375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622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553篇
  2008年   566篇
  2007年   493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方喀斯特地区苦苣苔科观赏植物在北京的引种栽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于2004年开始自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引种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迄今为止已引种以唇柱苣苔属为主的苦苣苔科观赏植物20余种,在室内栽培表现良好,能够正常开花结实,基本上获得满意的效果,是值得开发和推广的新型室内盆栽观赏植物.  相似文献   
22.
文磊  谭美  王四清 《园艺学报》2014,41(5):1001-1008
根据光照辐射和温度对大花蕙兰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明月’和‘梦幻’两个品种在两个温室中的试验,建立了以辐热积为指标的温室大花蕙兰生长指标预测模型,并使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于大花蕙兰两个品种‘明月’和‘梦幻’母球、子球、孙球植株最长叶长、假鳞茎直径、展叶数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高于0.98、0.98、0.95;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低于2.06 cm、0.85 mm、1.21 片;预测相对误差(RSE)分别低于4.8%、2.8%、8.8%。表明该模型对以上生长指标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为温室大花蕙兰生产中的光照和温度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转录组信息分析,共获得74 600条unigene,全部序列有52 976 011 bp;有3 191条unigene包含SSR的序列,从中鉴定出3 448个SSR位点,其中有235条序列包含1个以上SSR,复合SSR有123个。优势重复基序为三核苷酸和二核苷酸,分别占总SSR的60.79%和21.43%。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以AG/CT为优势重复基元,占总位点的11.02%,三核苷酸重复基元以AGA/TCT为主,占总位点的19.61%。利用Primer 3.0共设计出8 088对SSR引物。从87对有效扩增引物中随机选择60对用于32份黄秋葵种质的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36对(占60%)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32份供试材料分为2类。利用黄秋葵转录组数据进行SSR标记开发,能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其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更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相似文献   
24.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中文社科纸质型(或印刷型)期刊利用率的管理进行实践探索,取得良好效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5.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检测鉴定方法及病害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导致黑龙江省大豆苗期死亡和成株期茎部褐色坏死的病原菌的形态、生理及致病性,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菌的血清学、同工酶标记、RAPD、致病性分化及病害传播途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6.
黑河流域水化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 2大内陆河———黑河流域 ,对全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和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地表水中TDS (阴离子总量 )和主要离子含量沿流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增幅不大。而地下水TDS从莺落峡出山后呈直线上升 ,下游TDS均大于 10 0 0mg/L ,主要离子含量增加明显 ,其变化特征与 TDS 基本一致 ;水化学成分和类型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上游向下游过渡变化的分带特征 :从上游山区、中游盆地到下游的尾闾盆地 ,河水的水化学特征依次为HCO3 -型、SO42 --HCO3 -型和Cl-型 ;山区和山前冲洪积扇中地下水为低矿化度的HCO3 -型水 ,中游盆地地下水矿化度升高 ,水化学类型为HCO3 -或HCO3 --SO42 -,下游盆地地下水矿化度进一步升高 ,水化学类型为Cl--SO42 -或Cl-;垂向变化上 ,由浅层到深层地下水矿化度降低 ,水化学类型变化不大 ,中游盆地主要为HCO3 -和HCO3 --SO42 -;下游盆地主要为Cl--SO42 -。  相似文献   
27.
植被变化与水沙响应关系研究——以延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TM影像和降雨、径流泥沙数据,基于统计学和RS/GIS技术方法,分析了流域植被与水沙之间的响应关系及自然恢复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2003-2005年与80年代相比,降雨增加导致径流量、输沙量增加8.1%、47.5%;人类活动导致径流量、输沙量减少23.4%、55.6%;人工林草植被减少径流量、泥沙量为0.228亿m3、543.478万t,自然恢复植被减少径流量、泥沙量为0.121亿m3、152.970万t;人工林草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占人类活动贡献的46.94%、30.64%,而自然恢复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占24.97%、8.62%.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自然恢复植被减水减沙比重增大,“封育”措施在流域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1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卵法测定了1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并比较了不同杀虫剂的毒力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处理后48 h,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灭多威对草地贪夜蛾卵孵化抑制率最高,达到100%,其LC 50分别为12.67 mg/L和16.95 mg/L;而200 mg/L的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虱螨脲、辛硫磷和杀螟丹分别处理后72 h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抑制率次之,在69.6%~87.65%之间,其LC 50分别为44.1、50.9、78.37、79.0、98.15、126.8 mg/L和137.7 mg/L。依据毒力测定的结果和高效低毒类杀虫剂优先选用的原则,推荐选择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卵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29.
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目前对防治多种蝗虫效果较好的虫生真菌--绿僵菌的种类、株系,以及绿僵菌对蝗虫的致病机理、 对环境的安全性等,并讨论了国内外应用绿僵菌防治蝗虫的田间试验效果、剂型研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浙贝母黑斑病是危害浙贝母茎叶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之一, 该病侵染叶片产生叶斑?叶枯, 严重时全株枯死?本研究制备了针对浙贝母黑斑病致病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单克隆抗体(单抗), 并开发了胶体碳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黑斑病早期精准检测?以交链格孢提取液免疫Bal b/c小鼠, 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 间接ELISA法和Western blot分析单抗的效价?灵敏度?特异性?抗体类型及结合蛋白?以双抗夹心法制备胶体碳免疫层析试纸条?得到3种针对交链格孢的单抗及其杂交瘤细胞株AaA1?AaC2和AaC5?3种单抗对交链格孢均具有高度特异性, 灵敏度为12.21~24.41 ng/mL, 效价≥6.40×105, 抗体类型分别为IgG2a?IgG3和IgG3, 结合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37?62 kDa和66 kDa?以AaA1为碳标单抗, AaC2为划膜单抗的胶体碳试纸条检测交链格孢的方法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经济环保?从田间采样到出结果用时少于15 min, 样品简单研磨后取汁液加入加样孔即完成全部操作, 对交链格孢抗原的检测灵敏度为6.25 μg/mL, 试纸条采用环保材料制备, 单个试纸条的成本约1.7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