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075篇
  免费   19831篇
  国内免费   31676篇
林业   13373篇
农学   14405篇
基础科学   12122篇
  39383篇
综合类   50137篇
农作物   9238篇
水产渔业   8200篇
畜牧兽医   16344篇
园艺   4939篇
植物保护   9441篇
  2024年   1240篇
  2023年   1965篇
  2022年   3666篇
  2021年   4108篇
  2020年   5378篇
  2019年   8256篇
  2018年   7360篇
  2017年   8878篇
  2016年   9029篇
  2015年   9839篇
  2014年   9024篇
  2013年   9938篇
  2012年   10616篇
  2011年   9838篇
  2010年   8425篇
  2009年   7727篇
  2008年   6485篇
  2007年   6455篇
  2006年   5843篇
  2005年   5169篇
  2004年   3706篇
  2003年   3293篇
  2002年   2939篇
  2001年   2584篇
  2000年   2376篇
  1999年   2454篇
  1998年   2179篇
  1997年   2081篇
  1996年   1813篇
  1995年   1932篇
  1994年   1770篇
  1993年   1458篇
  1992年   1445篇
  1991年   1199篇
  1990年   960篇
  1989年   844篇
  1988年   720篇
  1987年   544篇
  1986年   457篇
  1985年   252篇
  1984年   236篇
  1983年   210篇
  1982年   209篇
  1981年   248篇
  1980年   198篇
  1979年   154篇
  1978年   137篇
  1975年   109篇
  1965年   138篇
  1964年   14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17年5月21日,陕西省榆林市某养殖场的蛋鸡出现异常死亡。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H7N9流感疫情。为找出引发疫情的可能原因,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分析发病的风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该场饲养规模较大,共有8栋鸡舍,饲养4.5万只蛋鸡;疫情暴发突然,病程仅为5 d;蛋鸡死亡2.2万只,死亡率为48.9%;疫情具有明显的场内传播规律,从靠近鸡场入口的鸡舍逐渐向内蔓延;产蛋高峰期蛋鸡的发病风险是雏鸡的37.458倍,差异显著(P0.05);所分离毒株的HA基因裂解位点有4个氨基酸插入,为变异株;该起疫情可能是通过运输淘汰蛋鸡的车辆、野鸟、饲料和饮水,以及调入雏鸡等途径引入的。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发布了封锁令,划定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在疫区采取了扑杀、无害化处理、关闭疫区内所有禽类产品交易市场等控制措施。采取以上处置措施后,疫情得以快速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2.
以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873毒株为试验材料,建立了GCR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GCRV873株感染CIK细胞及草鱼,通过对病毒RNA复制水平、子代病毒含量以及细胞病变等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其在CIK细胞及草鱼体内的生长特性。在CIK细胞中,GCRV感染后12 h即可检测到子代病毒,36 h时,所有细胞被感染;72 h时,病毒滴度达到最高,为10~(6.75) TCID_(50)/mL。在草鱼的肝、脾、肾中,均能检测到GCRV RNA,其中肾脏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脏,脾脏中最少。本试验为研究GCRV致病机理及制备细胞灭活疫苗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通过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对其进行修饰,将探针和特定荧光编码微球共价交联后,利用Luminex检测仪读取荧光信号,从而建立了针对布鲁氏菌、沙门氏菌、弓形虫,狂犬病病毒、巴氏通体、弯曲杆菌等6种病原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数据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达50拷贝数,能同时检测6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对于这6种人兽共患病的快速筛查和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4.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严重影响了我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近期研究发现,致病菌毒力质粒携带trb型Ⅳ型分泌系统(type Ⅳ secretion system, T4SS)可在高菌体密度下介导毒力质粒发生接合转移,从而导致AHPND致病菌多样性。为探究群体感应与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关系,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群体感应系统的高密度调控子OpaR为研究对象,在致AHPND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cat(Vp2S01::cat)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paR基因缺失株Vp2S01::catΔopaR。比较了出发菌株和缺失株在生长性能、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opaR基因对T4SS基因表达量以及质粒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opaR基因缺失不影响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群集运动,但泳动能力显著增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接合转移实验显示,opaR基因缺失显著提高T4SS表达水平和接合转移效率。本研究为解析群体感应系统调控AHPND致病菌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为控制AHPND致病菌毒力质粒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5.
为了更好的了解柔鱼和日本爪乌贼个体发育期营养生态位变化,根据2021-2022年“淞航”号渔业资源调查船所采集36尾柔鱼和30尾日本爪乌贼样本,对其眼睛晶体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柔鱼个体δ13C、δ15N值变化幅度分别为0.10‰-1.68‰、0.79‰-7.51‰;日本爪乌贼个体δ13C、δ15N值变化幅度分别为0.15‰-1.20‰、0.81‰-7.05‰。柔鱼、日本爪乌贼生态位面积变化范围分别为0.40‰2-5.85‰2、0.27‰2-5.36‰2。GAM模型分析显示:柔鱼眼睛晶体δ13C、δ15N与晶体直径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偏差解释率分别为31.9%和34.3%。日本爪乌贼眼睛晶体δ13C、δ15N与晶体直径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偏差解释率分别为12.9%和19.4%。分析认为,个体营养生态位的变化幅度较大,侧面反映了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过渡区同位素基线值变化幅度较大;该海域的柔鱼、日本爪乌贼个体摄食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个体发育和基线值是影响组织δ13C、δ15N值的因素。  相似文献   
56.
为了理解黑潮延伸体(KE)区域活跃的中尺度过程,认识该海域中尺度涡旋的三维结构,以及中尺度涡旋在水团再分配、海-气相互作用方面起到的贡献。本文基于船舶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2022年6?7月之间分别分布于KE主流轴南北两侧的一个气旋式涡旋(CE)和反气旋式涡旋(AE)构成的典型涡对三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 CE存在南向跨锋运动,剪切强迫主导了该CE的运动过程;AE则相对稳定地存在;(2) CE的“冷舌”结构在海表增温和黑潮暖水扩散作用下逐渐消退;由于对CE所携带冷水的夹带作用,AE表现出“反涡旋海表面温度异常”的结构;(3) 该涡对内部温盐异常的多核结构与不同特性水团垂向再分配作用有关,AE内部流场斜压强,理查德森数小于临界值0.25的占比达50%左右,说明易引发湍流混合;CE上层垂向结构稳定,正压性强,使跨密面混合难以进行。该研究工作有助于提升对KE区域涡对特征和涡旋内部结构的认识,为进一步的涡旋动力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7.
海洋中深层生物作为链接海洋上层与深层食物网的媒介,对维系大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样品采集的困难性,针对中深层生物微塑料污染研究十分缺乏。长吻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具有特殊的消化机制,是优秀的生物采集器。本研究利用激光红外成像光谱技术,量化分析了长吻帆蜥鱼胃中保存的中深层物种体内微塑料的丰度和理化特征。共采集中深层鱼类和头足类7种,其肠道中检测出微塑料146个,检出率85.71%,丰度为10.43 ± 12.12个/尾, 粒径为20.34~309.89 μm(47.36 μm ± 43.41 μm)。微塑料以颗粒状(59.58%)和碎片状(36.30%)为主,聚合物成分主要是丙烯酸酯共聚物(Acrylate copolymer),占比60.27%。本研究首次证明了长吻帆蜥鱼作为生物采集器开展海洋中深层生物微塑料污染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对解析大洋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西北太平洋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海洋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成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的热点区域。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的调查,本研究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常见鱼类DNA条形码本地数据库。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对2023年6-8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307份样品进行扩增和测序,共获得7目13科20属25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77.96%的COI序列在公共数据库中都能比对到高相似度序列。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3,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77.67倍,且能够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不存在物种区分困难的现象。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属的鱼类首先聚为一支,随后与同一科的鱼类聚为一支,最后,同目不同科的鱼类聚为一支。综上所述,COI基因具有物种特异性,能够有效的区分西北太平洋常见鱼类物种,本数据库的初步建立,有利于后期利用环境DNA技术进行西北太平洋鱼类多样性的监测和调查,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管理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9.
为了深入了解大洋性鱿鱼在西北太平洋食物网中的作用,根据2021和2022年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开展农业农村部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时采集的样品,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日本爪乌贼Onychoteuthis borealijaponicus两种头足类肌肉稳定同位素以及营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柔鱼各站点间的δ13C、δ15N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δ13C:F=3.073, P<0.05;δ15N:F=4.164,P<0.05);日本爪乌贼两个站点间的δ13C存在显著性差异(t=-3.108,P<0.05)、δ15N值差异性不显著(t=1.317,P>0.05)。柔鱼和日本爪乌贼间的肌肉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δ13C: t=8.681,P<0.05; δ15N: t=13.465,P<0.05)。个体发育过程中,柔鱼、日本爪乌贼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柔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35‰2)大于日本爪乌贼生态位宽度(SEAc=0.2‰2),两者之间的重叠率中等(0.314)。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种内雌雄间生态位重叠率高,分别为0.988、0.76。分析认为,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δ13C值受海表温及摄食作用的影响;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δ15N值受摄食作用的影响;两种头足类雌性和雄性群体对食物和栖息地资源的利用高度相似。  相似文献   
60.
研究生教育水平评定的模糊聚类及混合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模型把不同学科和某些特殊的特征联系起来,这些特征可以判定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否要进行修正.运用模糊逻辑和混合系统模拟研究生培养过程,产生的决策是教育机构对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方案是否能够继续实施的一个评定.方法提供了对模糊聚类及混合模型的描述.使用这两项技术能够在研究生教育水平评定过程中对其所作出的判定提供支持.模糊聚类是基于模糊逻辑的,混合模型的对象是通过综合运用统计模式和专家系统而作出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判定.结果利用模糊聚类和混合模型,开发一项比较技术的混合系统,PY顾问处理了培养水平的评定,“教学环境”,“以往研究生水平”等内容,并得到以下启示,利用电脑评定模型来帮助作出决策可以降低评定耗费,减少可能对教育专家的需求.此外,运用电脑决策辅助能使教育部门更加有效的管理其时间,这同样也会防止耗费的增加.结论对可以给教育部门提供更多信息的电脑决策辅助的利用可以给教育部门带来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