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4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106篇
基础科学   69篇
  167篇
综合类   732篇
农作物   143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269篇
园艺   168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81.
从城中村善治的概念和意义入手,分析了街道办事处在城中村善治过程中的职责权限及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982.
[目的]通过板栗幼苗人工接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分析其对板栗幼苗生长指标和根系菌根化的效果,以验证大红菇(菌株编号2014-10)、红绒盖牛肝菌(菌株编号2014-14)和美味牛肝菌(菌株编号50559)这3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作为板栗接种体的有效性及其促生效应,为进一步探索"板栗食用菌根菌新型经济林栽培模式"提供基础。[方法]在板栗播种时分别接种上述3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并设空白作对照。对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根系干质量、侧根数、侧根总长、幼苗侵染率、吸收根侵染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制作菌根石蜡切片进行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上述3种食用菌根菌在人工接种下均能侵染板栗幼苗根系,平均幼苗菌根化率分别达95.8%、87.0%和96.7%,平均吸收根菌根化率分别达57%、53%和50%,达较高的侵染强度;经微观观察,板栗幼苗根系均形成典型的菌根结构——菌丝套和哈蒂氏网。(2)与对照幼苗相比,3个菌种处理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提高32.5%、24.0%和22.7%,平均地径分别提高19.4%、14.1%和5.0%,差异显著(P0.05);平均根系干质量分别提高18.9%、25.3%和14.1%,平均侧根数分别提高16.0%、14.1%和12.1%,平均侧根总长分别提高26.8%、28.9%和44.8%,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1)上述供试食用菌根菌均与板栗根系建立了共生关系,幼苗菌根化效果良好,吸收根菌根化强度高,形成了菌根的典型结构,即菌丝套和哈蒂氏网,验证了上述菌种固体菌剂的有效性,认为其可以作为板栗食用菌根菌栽培的接种体而用于生产实践,为探索"板栗食用菌根菌新型经济林栽培模式"提供了基础。(2)上述供试菌种接种后,对板栗幼苗各项主要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说明上述食用菌根菌对板栗幼苗具有显著的促生效应。  相似文献   
983.
以鄂西北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十堰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1年采集于十堰市主产烟区549份土壤样品的养分指标,并与2001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鄂西北植烟土壤养分现状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十堰市植烟土壤平均pH为6.4±1.0,属于弱酸性范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8.7±7.9)g/kg、(1.7±0.7)g/kg、(114.6±35.4)mg/kg、(36.8±29.0)mg/kg和(162.3±84.0)mg/kg。2001~2011年,十堰市植烟土壤pH已由以中性至碱性为主演变为以弱酸性至中性为主,土壤酸化趋势十分明显。相对于2001年,2011年十堰市植烟土壤的有机质变化不大,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提高幅度较大,其中土壤速效磷40.0 mg/kg和土壤速效钾150.0 mg/kg的样点占比较2001年分别提高了36.6和27.6个百分点。鄂西北植烟土壤养分演变趋势与其他农作物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这主要与烟草施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4.
以冬季气象条件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和(25±0.5)℃的室温条件下的制冷系统以及蓄冷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对比晴天和阴天的光照强度与电流、电压的关系、相同室温无负载的制冷温度曲线,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光伏发电系统和制冷系统的性能,并研究了蓄冷材料与负载的质量比为1∶2时,蓄冷材料对光伏半导体制冷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蓄冷材料的使用可以在光照充足时储存冷量,减少新加入负载时的运行时间;可以提高停止时间与运转时间比,减少1 d内的运行时间,实现降低系统能耗的目标,所测试的晴天和阴天的节能效率分别为8.5%、6.8%。  相似文献   
985.
协调使用杀虫剂及害虫天敌,该文测定了阿维菌素、印楝素、苦参碱、除虫菊素和吡虫啉5种常用杀虫剂分别与天敌黄瓜新小绥螨(原名胡瓜钝绥螨)对棉田朱砂叶螨的联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W(1:8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防治效果最佳,20 d后相对防治效果高达96.63%;其次是0.3%印楝素EC(1∶250)处理7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1和20 d后防效分别为59.7%和90.16%;0.5%苦参碱AS(1∶2 000)处理6 d后释放黄瓜新小绥螨,20 d后相对防治效果达到82.65%。该研究为朱砂叶螨可持续防控提供了可选方案,为延缓抗药性产生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86.
当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在此背景下,该研究利用轮作定位试验和农户调研数据,从两个层面对粮豆轮作技术的"减肥增效"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已有研究一致,粮豆轮作能够增加玉米和大豆单产,减少大豆农药施用量和玉米化肥施用量。其中,和非轮作相比,轮作的大豆产量高325.65kg·hm~(-2),玉米产量高803.81 kg·hm~(-2),节省大豆农药投入费用42元·hm~(-2),节省玉米化肥投入量117 kg·hm~(-2)。总体而言粮豆轮作技术具有"减肥增效"的生态效应。该研究结果为推广粮豆轮作技术和制定合理的轮作补贴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7.
通过引进23个水稻品种进行示范与筛选试验,考察品种的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水平及产量结构,筛选出适宜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地区机条播的水稻品种。结果表明:盐粳16号、武运粳32、盐粳15号、扬农稻2号、淮稻5号共5个适宜机条播的水稻品种综合表现良好、产量潜力较高,适宜在本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88.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对冬毛期北极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3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雌性北极狐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饲喂基础日粮+0.02%硫酸黏杆菌素;Ⅲ组饲喂基础日粮+1 mL乳酸菌微生态制剂(乳酸菌活菌数为3×109 CFU/mL);Ⅳ组饲喂基础日粮+10 mL乳酸菌微生态制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冬毛期北极狐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可显著提高冬毛期北极狐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高水平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可显著降低冬毛期北极狐血清总胆固醇水平(P<0.05)。此外,抗生素组北极狐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北极狐日采食活乳酸菌数达到3×109 CFU/mL时即可促进其生长,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当北极狐日采食活乳酸菌数达到3×1010 CFU/mL时,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长期添加硫酸黏杆菌素可能造成北极狐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989.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黄瓜采后冷藏期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源褪黑素处理对2℃条件下冷藏黄瓜抗冷性的影响。【方法】将供试黄瓜在蒸馏水(对照)及50,100,500μmol/L的褪黑素溶液中浸泡处理30min后,于2℃条件下冷藏,在冷藏的第0,3,6,9和12天取样,室温(20~22℃)复温2d后进行感官评价并测算冷害指数、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呼吸强度及维生素C、丙二醛、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活性氧含量,研究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黄瓜采后冷藏期抗冷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100μmol/L褪黑素处理显著提高了2℃冷藏黄瓜的感官评价分值及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了黄瓜冷害指数、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呼吸强度和活性氧含量。【结论】外源褪黑素处理能有效提高黄瓜的抗冷性,其中以100μmol/L褪黑素处理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0.
为研究纳米银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毒性,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探究纳米银(0、10、50、100 mg·kg~(-1))对4种不同性质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呼吸作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10 mg·kg~(-1))纳米银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小,中高剂量(50、100 mg·kg~(-1))纳米银处理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随着纳米银剂量的增加,黄褐土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群落丰度显著下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群落丰度显著增加。纳米银处理土壤呼吸作用减弱,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抑制,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FDA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受纳米银剂量影响没有显著变化。同剂量纳米银处理下黄褐土、砖红壤中微生物性状因子对纳米银的响应强于水稻土和黄棕壤。多变量主成分分析显示,纳米银对真菌、FDA酶、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与土壤有机质、砂粒含量正相关,对脲酶、蔗糖酶、呼吸作用的抑制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正相关。综上分析,纳米银进入土壤后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同门类微生物对纳米银的敏感程度不同,且纳米银的毒性受土壤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