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106篇
基础科学   69篇
  167篇
综合类   732篇
农作物   143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269篇
园艺   168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5种鳎科鱼类核糖体ITS1序列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理  时伟  杨敏  司李真  孔晓瑜 《水产学报》2017,41(3):321-329
核糖体基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严格遵循协同进化方式,但是在很多种类中都发现了明显的序列多态性,表明其是非协同进化。为了检测鳎科鱼类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是否存在多态性,并探究其能否作为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克隆获得了5种鳎科鱼类共118条ITS1全序列。结果显示,眼斑豹鳎具有两种差异显著的片段类型,表明其在基因组中遵循非协同进化方式;而在其余4种鳎科鱼类中均没有发现序列多态性,表明其为协同进化。序列分析显示ITS1具有明显的种间长度异质性,最短的序列出现在蛾眉条鳎(412 bp),最长的为眼斑豹鳎(585 bp)。碱基分析显示ITS1序列在5种鳎科鱼类中都呈现出相同的趋势:CGAT,且GC含量为69.5%,远高于AT含量。聚类分析显示除眼斑豹鳎外,所有鳎类均单独聚为一支,种类区分度非常明显,表明ITS1序列能够作为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但是眼斑豹鳎的一个克隆和东方箬鳎聚为一支,这种序列多态性对种类鉴定产生了干扰,因此用具有多态的ITS1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时一定要有足够的克隆数量,避免因数据不充分而得到不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2.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埋深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埋深分布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地下水位埋深的理论模型为球体模型;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埋深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地下水位埋深的变程在22.6k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为从南到北,从西向东逐渐增大的分布格局.局部分布上,...  相似文献   
203.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附子中的15-a-羟基新乌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附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得到了15-a-羟基新乌碱单体。溶剂系统为氯仿-甲醇-盐酸(0.3mol/L)=4:3:2,上层为固定相,下层为流动相。流速1.8mL/min,转速850r/min。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204.
根据4年的表型数据,并结合实验室开发和鉴定的13个分子标记,对我国833份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包括278份小麦微核心种质、124份地方品种和431份现代推广品种及高代品系)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3个分子标记鉴定的抗/感穗发芽等位类型间相对发芽指数(RGI)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TaMFT-222和Ta MFT-194标记鉴定的差异最大,U值分别为14.98**和11.30**,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优异等位类型可以降低相对发芽指数0.21~0.32。其次是Sdr2A、CNGC2AL、Vp1-b2、Ta MKK3-A、PM19、CAPS-2AL、A17-19和EX06323标记,其等位类型间穗发芽抗性差异也均达极显著水平;Qsd1和Barc321标记也能显著区分穗发芽抗性。共计鉴定出63份穗发芽抗性较好的种质资源,其中达到抗的有41份,多为红皮品种和地方品种;达到中抗的有22份,白皮半冬性居多。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并结合杂交聚合,创制出12份穗发芽抗性水平达到中抗和抗的种质资源,至少携带3个抗穗发芽基因/位点。该结果为抗穗发芽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205.
黄瓜霜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高抗霜霉病自交系为材料,构建了两个抑制差减文库,经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测序和序列比对,筛选到3个未知功能抗病相关基因。荧光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未知功能抗病相关基因2I15(GD254229)、3C19(GD254243)和1O08(GD254207)在抗病自交系接种霜霉病病原菌后,可早期高丰度特异上调表达,而在感病自交系中特异上调表达丰度较低或被特异抑制表达。水杨酸(SA)可诱导1O08特异上调表达,抑制2I15和3C19的表达;茉莉酸(JA)处理可诱导1O08特异上调表达,而抑制2I15的表达。ABA处理可显著诱导3C19和1O08特异上调表达,而抑制2I15的表达。机械伤害、高盐、冷害和热激等其它非生物胁迫可显著抑制或诱导这些基因的表达,因此推测,所筛选到的功能未知基因可能具有参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6.
为研究环境中稀土元素(REEs)和硅(Si)对植物植硅体固镧能力(PLSA)的影响,以水稻(Oryza sativa L.)为代表,通过设置不同浓度镧[La(Ⅲ)]和Si正交实验,利用微波消解法提取根、茎和叶植硅体,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实验手段揭示环境La(Ⅲ)对水稻各器官PLSA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La(Ⅲ)使叶哑铃型植硅体大小和根Lsi1表达增加,促进叶和根PLSA,而高浓度La(Ⅲ)会减少叶哑铃型植硅体大小,降低根Lsi1和Lsi2表达,抑制根、茎和叶PLSA。外源La(Ⅲ)是提高根、茎和叶植硅体镧固定效率的重要因素。与单一La(Ⅲ)浓度影响相比,La(Ⅲ)与Si的复合处理显著促进叶和茎PLSA,外源Si能够缓解高浓度La(Ⅲ)对根、茎和叶PLSA的抑制作用。研究证明不同浓度的外源La(Ⅲ)和Si能够改变水稻不同器官的PLSA。  相似文献   
207.
[目的]克隆广西巴马小型猪特异性蛋白1(SP1)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为揭示其对猪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利用RT-PCR从广西巴马小型猪背最长肌组织中扩增SP1基因,采用DNASTAR、TMHMM等分别进行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以pEGFP-N1质粒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SP1并转染293T细胞,于转染48 h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结果]克隆获得的广西巴马小型猪SP1基因与GenBank中野猪(Sus scrofa)的参考序列(XM_005652569.3)一致,未发现碱基突变位点;其编码序列(CDS)全长2340 bp,编码779个氨基酸.广西巴马小型猪SP1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也不存在信号肽,不属于分泌型蛋白;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7.84%,延伸链占21.31%,β-转角占9.76%,无规则卷曲占51.09%.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SP1能成功转染至293T细胞中并表达出绿色荧光蛋白.[结论]广西巴马小型猪SP1基因CDS序列编码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内活动,而非外分泌型蛋白,以SP1基因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SP1能转染293T细胞并成功表达,可直接用于后期SP1基因功能探索及干扰表达等研究.  相似文献   
208.
安溪县花岗岩崩岗土体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花岗岩崩岗土体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安溪县崩岗崩壁土为对象,通过压力膜仪对土体进行脱湿试验,绘制出崩壁土体水分特征曲线,并进行曲线参数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崩壁土体垂直深度增加,崩岗土体塑性指数、黏粒含量、分形维数及磨圆度等均整体呈降低的趋势;水分特征曲线斜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持水能力减弱,残余含水率及VG模型参数ɑ却随之减小,而参数n却随之增大;残余含水率、参数(ɑ、n)均与容重和颗粒的磨圆度呈极显著相关;残余含水率可用容重和黏粒含量描述,参数ɑ可用容重和形状比率描述、参数n可用容重和塑性指数描述。研究结果可为崩壁非饱和土的强度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9.
辽宁西北部主要绿化树种对空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洗脱法测定了辽西北地区阜新市15种常见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粗颗粒物(TSP)及细颗粒物(PM_(2.5))的质量,分析比较了15种树种叶片去除TSP和PM_(2.5)能力以及随着空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TSP和PM_(2.5)滞留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3.68~5.94g/m~2和0.47~0.92g/m~2,树种间滞留能力的差值可达2倍左右。(2)在同一个功能区不同树种滞留TSP和PM_(2.5)的差异由树冠高度(绿篱灌木乔木)和叶表面粗糙度(叶表面沟槽宽度的不同可能是沟槽宽度过宽和过窄均不利于叶片捕集颗粒物,且颗粒物滞留量随沟槽深度增加而增大)以及叶片比叶重(比叶重大的滞尘量大)等所引起。(3)在不同功能区同一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TSP量的排序为工业区商业交通区露天矿区清洁区,而PM_(2.5)滞留量则无明显差异。乔木中新疆杨、灌木中紫丁香的单位叶面积滞留量与单株滞留量都较高,起到明显的降尘作用,是沙尘频发的辽西北地区城市绿化树种的优先之选。  相似文献   
210.
选用Chlorella pyrenoidosa FACHB-5和Chlorella vulgaris FACHB-8为试验藻种,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在培养温度为(26±1)℃、光照强度为4 000 lx、通入空气流量为1.5 L/min、24 h连续光照、沼液添加量为20%的条件下,采用中温35℃和高温55℃猪粪厌氧发酵后沼液为原料,研究两种沼液灭菌和不灭菌处理后与BG11培养基混合作为微藻培养液对后续微藻培养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温55℃厌氧发酵后的沼液用于微藻培养的整体表现优于中温35℃厌氧发酵后沼液,微藻的生长速率更高。在本研究的条件下,沼液灭菌组与未灭菌组相比,在前期的适应期方面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在中后期的微藻生长速率方面略优于未灭菌组。本研究所选定的两种藻种均能较好地适应添加沼液的培养环境,并且Chlorella pyrenoidosa FACHB-5的整体表现优于Chlorella vulgaris FACHB-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