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33篇
  免费   704篇
  国内免费   1239篇
林业   738篇
农学   671篇
基础科学   496篇
  1129篇
综合类   5563篇
农作物   828篇
水产渔业   406篇
畜牧兽医   2015篇
园艺   834篇
植物保护   596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583篇
  2021年   570篇
  2020年   527篇
  2019年   493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605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555篇
  2014年   578篇
  2013年   719篇
  2012年   984篇
  2011年   973篇
  2010年   894篇
  2009年   773篇
  2008年   851篇
  2007年   797篇
  2006年   595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762.
探索间作及带状轮作模式对玉米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提出适合宁夏灌区的种植模式。试验于2019—2020年,在宁夏王团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试验站开展,设置玉米/大豆间作(IMS)、玉米-大豆带状轮作(RMS)、单作玉米(MM)、单作大豆(SS)4种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相比,带状轮作处理使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9.58%~11.45%,且与间作相比,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29%~7.53%。带状轮作种植模式下玉米对氮素的积累量、转运量及籽粒贡献率比间作提高2.19%、30.44%和19.86%。带状轮作和间作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单作分别提高5.64%和3.98%,且主要分布于0~140 cm土层,带状轮作处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增加38.00%,且比间作增加15.61%。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处理提高玉米产量11.3%,降低大豆产量51.39%;玉豆带状轮作处理弱化了种间竞争力,使玉米产量提高21.98%,大豆产量下降22.91%。因此,带状轮作种植模式在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氮素转运及产量方面优势明显,可作为宁夏引黄灌区的一种有效替代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63.
[目的]植物病毒侵染园林植物,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为了明确北京市昌平地区园林植物常见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对园林植物中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检测.[方法]采集大叶黄杨(Buxus sp.)、早熟禾(Poa sp.)、棣棠花(Kerria sp.)、鸾尾(Iris sp.)、月季(Rosa sp.)、桃树(Amygdalus sp.)、海棠(Malus sp.)和女贞(Ligustrum sp.)共8种园林植物样品的叶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烟草花叶病毒.[结果]桃树(Amygdalus sp.)和海棠(Malus sp.)的样品含有烟草花叶病毒,大叶黄杨(Buxus sp.)、早熟禾(Poa sp.)、棣棠花(Kerria sp.)、鸾尾(Iris sp.)、月季(Rosa sp.)和女贞(Ligus-trum sp.)的样品未检测到烟草花叶病毒.将检测结果为阳性样品的RT-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获得的烟草花叶病毒分离物与烟草花叶病毒-S亲缘关系较近,归属于组2.[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北京园林植物烟草花叶病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4.
本试验以豫番茄六号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浓度的黄腐酸钾加入营养液浇施番茄幼苗,以营养液浇施作为对照,调查番茄形态、生理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的黄腐酸钾对番茄幼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黄腐酸钾对番茄幼苗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最大根长、根体积、干鲜重均有促进作用,各处理壮苗指数比对照提高11.11%~47.22%,其中80 mg/kg黄腐酸钾的处理促进番茄幼苗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65.
为确切查清造成大连市刺槐春季生长异常的原因,对所辖各区、市(县)春季刺槐萌发情况和当地除草剂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海防刺槐纯林中,使用阿特拉津、乙草胺和2,4-D丁酯3种除草剂,以2个质量分数梯度进行交叉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不使用2,4-D丁酯的地区,其玉米田附近的刺槐春季生长均正常,无小叶和枯黄落叶现象发生.在使用阿特拉津、乙草胺加2,4-D丁酯的地区,邻近刺槐在春季发生小叶、黄叶及落叶,生长势衰弱.从单一药剂施用的受害等级及药物残留量看,施用阿特拉津受害级别最轻,残留量最多,乙草胺和2,4-D丁酯残留很少或不残留,但受害状表现依次较重.在混合除草剂处理中,3种除草剂在混用时均表现出增效作用,2,4-D丁酯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可导致阿特拉津和乙草胺漂移能力加强.  相似文献   
766.
以鲜食、制干,早熟、晚熟,口味酸、甜等24个不同枣种质资源果实为试材,对其果实风味品质的相关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水量等)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不断上升,而果实含水量和VC含量逐渐下降;全红果实各风味品质指标在不同种质间存在显著差异,果实口感评价等级与糖酸比、固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和VC呈极显著负相关,固酸比值介于60~90、糖酸比值介于45~65时果实的口感风味为酸甜适口.可溶性固形物与含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果实成熟期的早晚与糖酸比和固酸比存在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固酸比、糖酸比、含水量在种质间均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767.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被限制,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成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热点,甘露寡糖作为一种功能性寡糖被认为是抗生素的替代品,研究发现,甘露寡糖能够促进动物生长,改善肠道健康并增强其非特异免疫功能.为此,综述了甘露寡糖对鱼类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对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68.
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早熟、高产、适应机械粒收的玉米新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以早熟玉米品种登海518(DH518)、衡早8号(HZ8)和中晚熟玉米品种登海605(DH605)、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2018年以早熟玉米品种登海518(DH518)、京农科728(JNK728)和中晚熟玉米品种登海605(DH605)、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研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叶片建成规律、穗部发育特性以及各生育阶段对光温需求的差异。【结果】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各生育阶段的光温需求大小表现为吐丝期(R1)—生理成熟期(R6)>出苗期(VE)—吐丝期(R1)>播种期(sowing)—出苗期(VE)。不同品种花后对积温的需求高于花前,中晚熟和早熟夏玉米品种对积温需求的差异主要在拔节期—吐丝期,具体表现为第9—16片叶建成期;花后对积温的需求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的产量与穗位高、穗高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的雄穗发育特性不同,晚熟品种的雄穗长度显著低于早熟品种,但晚熟品种的雄穗分枝数、雄穗总小花数、小花败育率、有效小花数显著高于早熟品种;而雌穗分化到籽粒形成受品种基因型影响较大。【结论】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具有较大差异,在75 000株/hm2条件下,中晚熟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早熟品种;植株总叶片数较少,拔节期—吐丝期所需时间短,后期脱水速率快是早熟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69.
【目的】籽粒性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小麦籽粒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控制小麦籽粒性状显著位点,为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在新疆种植的121份小麦为材料,利用小麦50K SNP芯片,对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周长和千粒重6个性状进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Q+K)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在不同环境间6个籽粒性状均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其中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13.91%—17.79%,各籽粒性状遗传力为0.85—0.9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为0.09—0.3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值为0.05—0.50。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试验所用自然群体可分为4个亚群。GWAS结果表明,共检测到592个与6个性状显著关联位点(P<0.001),其中,涉及6个性状的29个SNP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分布于1A(5)、1B(2)、1D、2A(5)、3B、5A、5D、6B(4)、6D、7B和7D(7)染色体上,解释9.3%—22.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粒长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1A、2A和7D染色体上,解释9.9%—22.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2个与粒宽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3B和5D染色体上,解释9.6%—12.2%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籽粒长宽比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2A(2)、5A、7B和7D(2)染色体上,解释10.1%—19.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3个与籽粒面积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1A、1B和1D染色体上,解释9.9%—18.2%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籽粒周长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1A(2)、2A、6D和7D(2)染色体上,解释9.3%—22.6%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千粒重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1B、2A和6B染色体上,解释9.7%—12.9%的表型变异。挖掘到5个控制小麦籽粒性状一因多效显著关联位点,分布在1A、2A(2)和7D(2)染色体上,解释9.9%—22.7%的表型变异。【结论】本研究材料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自然群体中共发现29个与6个籽粒性状在2个及以上环境中稳定显著的关联位点。  相似文献   
770.
【目的】二次发酵是实现鸡粪等养殖废弃物功能价值提高的关键阶段,本研究旨在将前期筛选得到的真菌应用于鸡粪堆肥的二次发酵阶段,探讨其促进二次发酵的效果并对其进行鉴定,为今后鸡粪的高值化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方法】以鸡粪一次发酵产物为原料,添加实验室前期筛选的2株真菌(分别为FCM1和FCM3)进行二次发酵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原料中加入1%(体积L∶干物质量kg)无菌液体培养基;F1:原料中加入1% FCM1菌液;F3:原料中加入1% FCM3菌液。在二次发酵的不同时期,分析测定堆体温度、pH、电导率(EC)、铵态氮、硝态氮、种子发芽指数以及腐殖酸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添加真菌主要促进了二次发酵阶段快速升温和腐殖化过程快速进行。与未接菌处理相比,真菌FCM3使堆料提前8 d进入升温期,真菌FCM1效果不佳,且在一定程度上延后了鸡粪堆肥的二次发酵。F3处理高温阶段(>50℃)持续了13 d,堆料的GI比对照处理提前25 d达到80%,且腐殖化程度较高(PHA=74.58%,PHA:胡敏酸/总腐殖酸)。相关分析表明,GI与pH、PHA显著正相关,与EC显著负相关。经形态和ITS rDNA测序等方法鉴定,FCM3为链格孢菌。【结论】真菌FCM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鸡粪堆肥二次发酵的进行,提高堆料的腐殖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