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1篇
  免费   710篇
  国内免费   955篇
林业   774篇
农学   566篇
基础科学   418篇
  1098篇
综合类   5764篇
农作物   775篇
水产渔业   506篇
畜牧兽医   1644篇
园艺   904篇
植物保护   487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507篇
  2021年   484篇
  2020年   454篇
  2019年   495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567篇
  2013年   694篇
  2012年   954篇
  2011年   1030篇
  2010年   954篇
  2009年   867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718篇
  2006年   616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5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陇东绒山羊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力估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测定了陇东绒山羊的主要经济性状,采用父系半同胞相关法估测了遗传力。结果表明,陇东绒山羊周岁母羊产绒量、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羊绒直径、绒层厚度、羊绒伸直长度的遗传力分别为0.4129、0.3871、0.3732、0.3128、0.3468、0.2873、0.4013、0.3916、0.3908,为陇东绒山羊的科研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2.
部分省市鸡群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多重PCR方法对我国部分省市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鸡群进行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在3132份鸡肛门棉拭样品中,检测出583份空肠弯曲菌阳性样品,平均阳性率18.61%;48份结肠弯曲菌阳性,平均阳性率1.53%。鸡饲养环境样品217份,6份空肠弯曲菌阳性,阳性率2.76%。不同鸡群感染率悬殊较大,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从0%-73.3%、结肠弯曲菌阳性率从0%-7.4%。30个鸡群中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86.67%,结肠弯曲菌阳性率43.33%。本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鸡群中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的流行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96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东、河北地区的24个白桑(Morus alba L.)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的13条ISSR引物共扩增86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3条,多态性比率为73.25%,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6706~0.9529。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分析,24份材料聚分为2大类。  相似文献   
964.
我国不同生态类型桑树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ISSR分子标记评价了我国不同生态类型的66个桑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12个ISSR引物总扩增条带数为83条,其中50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60.24%,平均PIC值为0.146 9;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45 6,8个生态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844 1~0.964 0,不同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根据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按UPGMA法对66个地方桑树品种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生态型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保护不同生态类型的桑树群体,对丰富桑树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5.
966.
黑皮质素4型受体(melanocortin 4 receptor,MC4R)作为下丘脑参与能量调控过程中的关键性受体,在动物能量代谢调节中被广泛关注。目前,关于该受体在绵羊下丘脑中分布区域的相关报道较少。针对试验过程中MC4R免疫荧光结果不稳定,分布区域不明显的特点,本研究在改进现有MC4R免疫荧光试验方法基础上,对MC4R在绵羊下丘脑的分布区域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分别经过4%多聚甲醛长时间固定(6 d),Triton X-100(pH≈8.68)长时间通透(2 d),以及3%过氧化氢和0.2 mol/L甘氨酸+0.3%SDS+20%甲醇的预处理后,可以获得稳定且饱满的MC4R免疫荧光结果。MC4R主要分布在绵羊下丘脑的室旁核(arcuate nucleus,ARC)区域,但在弓状核区域并无类似分布。  相似文献   
967.
选用1日龄的雌性岭南黄肉鸡99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33只。对照组常规饲养,试验Ⅰ组和Ⅱ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012 mL/L和0.020 mL/L的茶树油,试验至45日龄结束。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目。结果显示,2个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段小肠的绒毛长度增加,肠壁变薄,隐窝深度变浅,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增加;2个试验组的上皮内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目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茶树油能够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增加小肠上皮内免疫细胞数量,提示茶树油对肉鸡的肠道吸收和肠道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68.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限制或过量添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对育肥阶段杜寒杂交肉羊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和肉品质的影响,旨在评估NRC (2007)提出的脂溶性维生素推荐量是否适用于我国肉羊养殖。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120只90日龄断奶后体重为(26.00±0.11) kg的杜寒杂交肉用绵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按需要量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复合制剂;试验组分别在PC组基础上扣除30%的维生素A(PC-VA组)、维生素D(PC-VD组)和维生素E(PC-VE组);另设过量添加组,其3种脂溶性维生素添加量均为对照组的7.5倍(PC-7.5组)。试验期100 d。结果表明:1) PV-7.5组的眼肌面积有高于PC组的趋势(P=0.06),各组肉羊的宰前活重(LWBS)、胴体重和屠宰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肉羊内脏器官重量及其占LWBS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羊各胃室重量及其占复胃总重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 PC-7.5组的肉色亮度值显著低于除P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 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10∶0含量有低于PC组的趋势(P=0.07),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20∶0含量有低于PC-7.5组的趋势(P=0.09);PC组的背最长肌半胱氨酸(Cy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PC组的背最长肌丝氨酸(Ser)含量显著低于PC-VA组和PC-7.5组(P<0.05)。结果提示,扣除30%或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对杜寒杂交肉羊的屠宰性能和肌肉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影响了肌肉氨基酸含量,从而对肉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69.
为建立快速、灵敏且可定量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根据GenBank登录的革兰阴性菌floR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ExploerV4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氟苯尼考耐药floR基因的LAMP方法。该LAMP检测方法反应温度为63℃,反应时间为60min,具有可实时监测反应、定量检测出floR基因的拷贝数,以及操作简便的特点,灵敏度高,检测限为6.24×100拷贝,是普通PCR的100倍。用建立的方法检测对氟苯尼考不同敏感性的大肠埃希菌floR基因,结果显示,对氟苯尼考敏感、中介和耐药的菌株均检测到floR基因,其拷贝数与菌株MIC相关,提示floR基因不仅存在于氟苯尼考耐药菌中。所建立的floR基因LAMP检测方法可为floR基因的监测,以及氟苯尼考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70.
有毒有害物质如致病微生物、生物毒素、农药、兽药及添加剂残留等会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监测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代谢组学技术通过考察生物受到有毒有害物的刺激或干扰后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获得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代谢组学投影,适用于对多种微量毒物的鉴别监测。同时,代谢组学技术可反映出毒物代谢过程中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为毒物代谢过程和毒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因此,以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为代表的代谢组学方法逐渐成为检测和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的关键技术,为其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各种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检测方法的优化将进一步促进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物监测中的实际应用。作者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对常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代谢组学技术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