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29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54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52篇 |
农学 | 233篇 |
基础科学 | 259篇 |
518篇 | |
综合类 | 2277篇 |
农作物 | 328篇 |
水产渔业 | 144篇 |
畜牧兽医 | 982篇 |
园艺 | 442篇 |
植物保护 | 2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277篇 |
2021年 | 266篇 |
2020年 | 220篇 |
2019年 | 207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273篇 |
2016年 | 202篇 |
2015年 | 283篇 |
2014年 | 221篇 |
2013年 | 318篇 |
2012年 | 432篇 |
2011年 | 440篇 |
2010年 | 399篇 |
2009年 | 351篇 |
2008年 | 358篇 |
2007年 | 323篇 |
2006年 | 269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9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在水温22~26℃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投喂对白斑狗鱼(Esox lucius)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饥饿14、21、28、35、42 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正常投饵,在投喂后以7 d为一个生长阶段,比较各处理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白斑狗鱼的总体重损失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各饥饿阶段体重损失率呈下降的趋势;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在恢复投喂后的第35天,S14组(饥饿14 d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摄食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性升高(P<0.05);饵料系数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在第14天时,S42组(饥饿42 d组)的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饥饿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饥饿处理组,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呈显著性下降的趋势(P<0.05),饵料系数呈升高的趋势,其中S14组在第35天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摄食率升高和饵料系数下降是饥饿再投喂白斑狗鱼增重率显著上升的原因,且这种生长倾向随着恢复投喂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992.
不同宰杀方式对大菱鲆保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不同宰杀方式对大菱鲆鱼肉鲜度指标的影响,以寻找一种较好的宰杀方式来提高大菱鲆保鲜效果。实验采用4种方式宰杀大菱鲆:脉冲电击,CO2麻醉,放血,打头;宰杀后置于0℃下保藏,测定各组样品的K值、乳酸含量、pH值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在保藏过程中,打头致死组K值升高最缓慢,0h时乳酸含量最低为1.5362mg/g(电击组、CO2麻醉组、放血组的乳酸含量分别为1.7415mg/g、2.4646mg/g、1.9912mg/g),0h时pH值最高为7.14(电击组、CO2麻醉组、放血组的pH值分别为6.99、6.78、6.91)。打头致死最有利于保鲜,其次为电击。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建立淡豆豉中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淡豆豉中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含量,UV法测定总异黄酮含量.色谱条件:Agilent HC-C18色谱柱(250 ×4.6 mm,5.0 μm);甲醇-0.1%冰醋酸(50∶ 50)为流动相;流速1 mL· min-1;检测波长261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紫外分光光度计采用261 nm波长测定淡豆豉提取液的吸光度值.结果表明: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色谱峰的分离度良好,淡豆豉中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的保留时间分别为9.79和14.87 min,峰面积积分值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0%和100.53%.总异黄酮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1.44~7.20 μg·mL-1,平均回收率为102.26%.该法简便易行,能够用于评价淡豆豉质量. 相似文献
996.
为观察淡豆豉提取物对NO/NOS系统的影响,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大鼠大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加小剂量链尿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给药56 d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放免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0)水平,RT-PCR法检测主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结果显示:淡豆豉提取物能显著降低T2DM大鼠FBG、FIN、TNF-α、NO水平,显著提高ISI,显著降低iNOS mRNA表达,对eNOS mRNA表达则无明显影响.淡豆豉提取物可影响2型糖尿病大鼠NO/NOS系统,并可能通过此途径对2型糖尿病大鼠大血管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鸡毒支原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鸡毒支原体 (MG)会引发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火鸡传染性窦炎 ,是最主要的禽病原菌之一 ,它给养鸡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方法。血清学方法有平板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EL ISA、PPA-EL IS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也逐渐应用于鸡毒支原体的诊断 ,如细胞蛋白SDS-PAGE分析、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等。鸡毒支原体的防治主要有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从目前来看疫苗预防仅能提供有限的保护 ,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消灭 MG。MG发病机制的研究、先进的诊断方法的探索、高效疫苗的研制、推广及应用是禽病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8.
简要分析了物种概念,回顾了物种形成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或观点。基于对地球基本生命样式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在归纳出主要物类具有高物种分化势能的干类群在该物类中大约占10%~20%、干类群分化出的新物种数占类群总物种数的40%~65%这两个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物种概念、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方式进行了辨析和推理,并进而提出了以下观点:可能不存在普适的物种概念,用演化系来表示生物基本演化单元是可行的选择,并提出了干群和干种概念;物种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即物种分化静止期I、期(DNA多态性起始和慢速分化的准备期)I、I期(DNA多态性迅速分化和趋异时期)I、II期(物种平缓趋异和种化固定期)I、V期(物种分化完成期)。分析了各期的特征和可能的调控机制,认为除了基因漂变、突变、外源因子逆向影响等因子外,还可能存在更本质的、属于干种重要遗传特性的物种分化起始因子和相应的调控机制;将物种形成类型归纳为两种类型:严格意义上的同域物种形成、异域物种形成,前者仅限于没有生态位分化和生殖隔离、主体上同域的物种形成方式,后者包括邻域、离域物种形成方式,以及传统观点中同域物种形成方式中通过寄主隔离、繁殖时间隔离、小空间隔离等方式的物种形成;提出了物类分化公式并进行了推广,推断出物类辐射演化和多歧分支演化的必然性;同域物种形成并非特例,而是必然的结果与高比例现象,并且是类群演化中心和分布中心以及形成辐射成种的根本原因;干种(干群)在类群中的比例以及由干种分化出来的物种的数量在类群总种数中的比例很可能符合黄金分割率;干群可能存在分化次数限制,因此导致物类有寿命,某类生物的物种总数也有上限;最后提出了种系(物种)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