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045篇
  免费   20771篇
  国内免费   31221篇
林业   14228篇
农学   15777篇
基础科学   12719篇
  39498篇
综合类   49868篇
农作物   9338篇
水产渔业   8185篇
畜牧兽医   16401篇
园艺   4657篇
植物保护   9366篇
  2024年   1151篇
  2023年   1777篇
  2022年   3244篇
  2021年   3837篇
  2020年   5035篇
  2019年   8142篇
  2018年   7224篇
  2017年   8657篇
  2016年   8910篇
  2015年   9861篇
  2014年   8953篇
  2013年   9919篇
  2012年   10477篇
  2011年   9850篇
  2010年   8573篇
  2009年   7905篇
  2008年   6685篇
  2007年   6705篇
  2006年   6284篇
  2005年   5781篇
  2004年   3958篇
  2003年   3404篇
  2002年   3068篇
  2001年   2672篇
  2000年   2584篇
  1999年   2737篇
  1998年   2413篇
  1997年   2219篇
  1996年   2014篇
  1995年   2008篇
  1994年   1968篇
  1993年   1642篇
  1992年   1588篇
  1991年   1350篇
  1990年   1061篇
  1989年   953篇
  1988年   777篇
  1987年   550篇
  1986年   476篇
  1985年   263篇
  1984年   234篇
  1983年   218篇
  1982年   219篇
  1981年   244篇
  1980年   204篇
  1979年   158篇
  1978年   138篇
  1975年   111篇
  1965年   140篇
  1964年   1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桃蚜体色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根据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体色将其分成黄绿色型、红色型和褐色型等三种体色生物型。三种体色生物型比较稳定,可能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测定表明,各体色生物型不仅体色有差别而且形态上也有一定区别。三种生物型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以褐色型最为抗高温、抗低温,但在适温15—25℃的范围内γm比其它两型都要小;相反,黄绿色型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最小,但在适温范围内γm最大;而红色型则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992.
为探讨以病小穗率与病穗率作为抗性评价指标的精确度,利用单花滴注、孢子液喷雾分别结合土表病麦粒接种的方法,评价了2个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131个株系对赤霉病的抗侵染与抗扩展性。单花滴注接种后调查了第7、14和21天的病情性状,接种后第7天所有株系均感病,病小穗率最低的为1.59%,第21天最高病小穗率为58.91%;孢子液喷雾接种后第21天材料全部感病,其中6棱株系的感病程度高于2棱株系。以病小穗率和病穗率划分赤霉病抗性的分布情况,发现病小穗率更能有效区分株系的赤霉病抗性。相关分析显示,病小穗率、病穗率、禾谷镰刀菌烯醇含量与粒色和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抽穗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3.
小麦假黑胚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假黑胚病近年在全疆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20%,严重者达35%。受害病粒胚部变成黑褐色,经分离发现,主要由Alternaria造成。该菌分生孢子梗橄褐色,1—8个横隔膜,大小为25—80.5×4.5—6.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倒棍棒形。孢身具2—8个横隔膜,0—3个纵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9—38×6—18微米,多具喙,喙不分枝,具0—4个隔膜。在人工培养下,病菌形态变化较大。在乳熟至蜡熟期接种,25℃下保湿36小时,潜育期3天。鉴定该病原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种子带菌与田间发病无直接相关性。药剂拌种无效。  相似文献   
994.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系统地评价新药剂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环境因素对其应用效能的影响,在室内,建立了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幼虫的敏感毒力基线,测定了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卵的活性,测定了温度、龄期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持效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具有较高的触杀毒力,48hLD50为0.45μg/头。用64mg/L丁烯氟虫腈药液浸渍,对小菜蛾卵的孵化抑制率为46.24%,且初孵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1~2龄幼虫的毒力较高,3龄以后随虫龄增大,敏感性降低;温度对丁烯氟虫腈毒力发挥有显著影响,表现明显的正温度系数效应,温度从15℃上升到32℃,毒力增强15.49倍。持效性试验表明,64mg/L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在84%~95%之间,持效15天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以5%丁烯氟虫腈乳油1200倍液施药,药后1天防效达76%以上,药后7天在88%以上,与相同用量的同类药剂氟虫腈无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995.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长期以来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在大豆食心虫的盛发期喷洒农药操作不便,防治效果也不稳定,而且杀伤天敌昆虫,引起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赤眼蜂是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成功的卵寄生蜂,应用赤眼  相似文献   
996.
系统地研究了中华稻蝗发生动态与危害损失。结果表明,中华稻蝗在浙江年发生1代,主要危害早稻和早播单季晚稻。水稻分蘖期接入虫量10~50头/m2,叶被害率为52.61%~78.81%,叶被害指数为14.51~25.00,产量损失率为2.31%~27.42%,孕穗至破口期接入虫量1~17头/m2,叶被害率为56.63%~88.00%,叶被害指数为14.69~31.32,产量损失率为1.28%~32.74%,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危害程度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建立了危害损失关系式。水稻叶片受害、光合能力减弱、幼穗分化不良、实粒减少、秕谷增加和粒重下降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模拟测试表明,随着水稻受害生育期推迟损失增大,且分蘖期危害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5%~3.0%;2~3龄蝗蝻为防治适期,氟虫腈、三唑磷等有较好防治效果。提出水稻分蘖期和孕穗至破口期防治指标分别为10头/m2和5头/m2。  相似文献   
997.
河北省夏玉米田杂草群落数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良的倒“W”9点取样法对河北省夏玉米田的杂草群落进行调查,比较了杂草的相对优势度和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杂草群落进行相似性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杂草间相关性和分化方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田的优势杂草主要是马唐等禾本科杂草,杂草群落可分为马唐+狗尾草+牛筋草+反枝苋+铁苋菜+打碗花和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铁苋菜+马齿苋两类,分别属于冀中南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两个地理区域。对杂草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黑龙港地区杂草群落中优势杂草的相对优势度高于冀中南山前平原,杂草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分布的均匀度低于冀中南山前平原。主成分分析表明,冀中南山前平原的各杂草种在群落中的分布比较均匀,黑龙港地区的各草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则比较集中,且优势杂草间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8.
对 ACh E的 K m、Vmax和 Ki值的研究结果表明 ,田间小菜蛾和绒茧蜂对甲胺磷和甲基异柳磷的抗性与 ACh E对杀虫剂的不敏感性有关。田间监测结果表明 ,每年 9月至次年 2月期间 ,由于田间杀虫剂选择压较高 ,小菜蛾 ACh E对有机磷较不敏感 ,而在每年的 6月至 8月期间 ,ACh E敏感性有所升高 ,达到全年的最高点。寄生于同一虫源的绒茧蜂 ACh E敏感性的变化也呈明显的相关性。绒茧蜂 ACh E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小菜蛾 ,尚未达到高度不敏感水平。当田间选择压极高时 ,可导致小菜蛾 ACh E呈高度不敏感 ,此时绒茧蜂 ACh E也表现出较高的不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9.
侵染观赏南瓜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从广西某农业展示中心观赏南瓜上分离到一种直杆状病毒,长约300nm,该病毒分离物P-3(NN)在测试的葫芦科作物上表现为系统花叶、褪绿斑及明脉症状,在曼陀罗上为局部褪绿斑,在测试的其它茄科作物及豆科和藜科作物上无任何症状反应.其致死温度为95~100℃.经DAC-ELISA测定,P-3(NN)与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根据以上结果,初步鉴定P-3(NN)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的一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1000.
为分离并鉴定对亚洲玉米螟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种,通过棋盘式采集法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土壤中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了形态、生化特性、伴孢晶体观察及基因型鉴定,并测定了其对3种鳞翅目害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显示: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为圆形、暗白色菌落,边缘不整齐,革兰氏染色阳性,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16S r DNA序列与苏云金芽胞杆菌属的NBRC 13865同源性达99%;该菌株为cry2+cry9复合基因型,编码氨基酸序列与Cry2Ab和Cry9Ea蛋白同源性分别为94%和99%,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命名为JN001。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性,以1.0×109个/m L菌体浓度接种3龄幼虫72 h后,其校正死亡率为95.06%,致死中浓度(LC50)为4.12×103个/m L菌体,而对斜纹夜蛾和粘虫毒性较弱,接种72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2.88%和7.34%。表明该菌株是1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新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