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325篇 |
免费 | 8834篇 |
国内免费 | 1504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614篇 |
农学 | 9227篇 |
基础科学 | 8093篇 |
16612篇 | |
综合类 | 78460篇 |
农作物 | 11207篇 |
水产渔业 | 6866篇 |
畜牧兽医 | 25090篇 |
园艺 | 12325篇 |
植物保护 | 77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65篇 |
2023年 | 3323篇 |
2022年 | 7674篇 |
2021年 | 7590篇 |
2020年 | 7055篇 |
2019年 | 6864篇 |
2018年 | 4963篇 |
2017年 | 7739篇 |
2016年 | 5163篇 |
2015年 | 7808篇 |
2014年 | 8278篇 |
2013年 | 9849篇 |
2012年 | 13627篇 |
2011年 | 14229篇 |
2010年 | 13576篇 |
2009年 | 12119篇 |
2008年 | 11719篇 |
2007年 | 10957篇 |
2006年 | 8951篇 |
2005年 | 7026篇 |
2004年 | 4260篇 |
2003年 | 2709篇 |
2002年 | 2783篇 |
2001年 | 2597篇 |
2000年 | 2380篇 |
1999年 | 992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181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76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6篇 |
1981年 | 27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6篇 |
1963年 | 5篇 |
1962年 | 30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49篇 |
1955年 | 32篇 |
195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41.
942.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胆汁酸盐对黄羽肉鸡雏鸡肠道黏膜转运蛋白(SREBF1、FATP4)及消化酶(FAS、ACC)基因表达的影响。将420只雏鸡分为7组,试验1组为阴性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组为阳性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02%泰乐菌素代替麸皮,试验3组、试验4组、试验5组、试验6组、试验7组分别用0.015%、0.025%、0.035%、0.045%、0.055%的胆汁酸盐代替麸皮。雏鸡饲养28 d,在28日龄时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肝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织相应目的基因进行表达量测定。结果显示:黄羽肉鸡不同组织SREBF1、FATP4、FAS、ACC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胆汁酸盐添加水平黄羽肉鸡肠道SREBF1、FATP4、FAS、ACC mRNA相对表达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由此可见,黄羽肉鸡肠道营养转运蛋白SREBF1、FATP4及消化酶FAS、ACC基因表达具有肠段及胆汁酸盐添加水平的差异性。日粮添加0.055%胆汁酸盐,对于肠道整体营养转运蛋白及消化酶的基因表达影响最佳。 相似文献
943.
为研究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围产期奶水牛生产性能和生殖激素的影响,试验选择18头围产期奶水牛,随机分为3组,进行为期45 d的饲养试验,饲料配方参考NRC(2001)进行调整。对照组粗蛋白(CP)水平为17.5%,Ⅰ组CP水平为16.5%,Ⅱ组CP水平为18.5%。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干物质采食量(DMI)提高12.89%,Ⅱ组降低12.41%,差异显著(P<0.05)。Ⅰ组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7.02%、19.85%和24.89%,差异不显著(P>0.05)。(2)3.5%标准乳(FCM)产量和饲料转化率(FE),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分别降低1.67%和14.81%,Ⅱ组分别降低29.97%和21.16%,差异不显著(P>0.05);乳糖含量Ⅱ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3)产后15、30 d促卵泡素(FSH)、孕酮(PROG1)、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该试验饲粮结构下,饲粮CP水平为17.5%时产奶量和FE最高,更适宜围产期奶水... 相似文献
944.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生态环境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我国的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草地面积和产草量正在逐年减少,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同时还引发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多种环境问题.目前迫切需要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的优良生态草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来改善草地退化现状,积极应对环境变化.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广泛分布在我国盐碱化草甸上,其产量高,品质好,根系发达,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内生真菌侵染后野大麦的抗性和适应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除放牧、刈割、青贮、加工草粉或调制干草外,在低湿地建立栽培草地或改良盐渍化土壤等方面颇有前途.本研究从野大麦优良特性、利用价值以及内生真菌对宿主野大麦生长、抗性和竞争力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野大麦–内生真菌作为生态草种的潜力,以期为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5.
为评估混播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减氮增效的贡献度,于2019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进行了以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20,20?g·m?2;高氮N40,40?g·m?2)和混播比例(禾豆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为控制条件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氮产量以及种间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从氮产量的角度评估了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减氮潜力.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燕麦氮产量和总氮产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箭筈豌豆产量及氮产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变化不明显;在各施氮水平下,禾豆比75???25处理具有较高的牧草总产量,同时在N0和N20下,还具有较高的燕麦氮产量;禾豆混播后,可获得混播优势,施氮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2)?在N0下,箭筈豌豆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均大于燕麦,是强竞争者,而在N20和N40下,燕麦成为强竞争者;随着禾豆比的减小,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呈增加趋势;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与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和燕麦氮产量呈负相关关系.3)?相较于单播燕麦,混播箭筈豌豆可以代替33.65%~45.15%的氮肥;在N0下,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贡献值为0.45~1.28?g·m?2,在N40下,混播促进效果为3.75?g·m?2;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为3.71?g·m?2.因此,昭苏地区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可以实现减氮增产,种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混播优势及减氮增效贡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46.
947.
【目的】 分析河北省奶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于河北省收集30份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奶牛粪便样品,对样品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透射电镜观察、PCR扩增及致病性研究。采用传统煎煮法与醇提法提取9种中草药,通过96孔板-二倍稀释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将中草药进行两两联合,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inhibition zone diameter,IZD),并通过96孔板-二倍稀释平板法测定MIC和MBC,评价药物的抑菌效果。【结果】 分离获得12株奶牛源大肠杆菌,检出率为40%,均具有致病性,其优势血清型为O55,检出率为58.3%。在中草药水提取液中,五倍子、五味子抑菌效果最强,MIC和MBC均为7.80 mg/mL,其次为乌梅、夏枯草、石榴皮,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MIC和MBC均为15.63 mg/mL;在中草药醇提取液中,五倍子抑菌效果最强,MIC和MBC均为3.97 mg/mL,其次为五味子抑菌效果较好,MIC和MBC均为7.80 mg/mL。在中草药两两联合中,五味子与乌梅联合用药表现出协同作用,抑菌效果最强,IZD为26.00 mm,MIC和MBC均为3.97 mg/mL,其次为五倍子与乌梅,IZD为23.66 mm,MIC和MBC均为7.80 mg/mL。【结论】 本研究成功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为O55型,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味及复方中草药,为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腹泻临床应用中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8.
卵泡是雌性哺乳动物发挥其繁殖能力的基础,其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涉及原始卵泡的形成、卵泡的募集、优势卵泡的选择、成熟卵泡的排卵以及排卵后卵泡的黄体化。卵泡发育的整个过程受内分泌系统、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等的调控。自噬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应激反应过程,通过将细胞内物质包裹形成自噬体并传递到溶酶体中进行降解,以帮助细胞维持胞内物质代谢平衡,其在卵泡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降解或回收受损的蛋白质或有害代谢产物缓解应激造成的卵泡损伤,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产生大量自噬体导致细胞器过度降解而引起卵泡闭锁。自噬对卵泡发育的调控需要PI3K-Akt-mTOR、MAPK-ULK1、ERK1/2、Sirt1-FOXO1-Atg7等多种经典信号通路的参与,这些信号通路在激素、氧化应激、细胞饥饿等的刺激下,通过独立作用或相互作用促进或抑制自噬调控卵泡细胞的生理活动。目前已知不同的自噬水平对卵泡细胞的存活具有不同作用,但关于决定细胞能否存活的自噬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此外,自噬对卵泡发育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颗粒细胞中,而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和卵泡膜细胞的作用的报道较少。文章简述了自噬在卵巢储备的形成、... 相似文献
949.
温性典型草原羊草光合特性对模拟放牧因素分解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是一种复合胁迫,包括采食、践踏、粪尿返还等因素。为明晰放牧对草原影响的过程与机制,通过刈割、人工模拟踩踏、人工粪尿添加来模拟家畜放牧过程,以羊草为例,研究了株高、盖度、干重以及羊草叶片的光合特性对放牧分解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采食及包含采食因子的处理显著降低了羊草的盖度、高度及干重,但提升了羊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降低了羊草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羊草株高与羊草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显著负相关,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量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显著正相关。相对而言,践踏和粪便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羊草的影响比采食弱。综合可得,家畜的采食是放牧对温性典型草原羊草光合特性影响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50.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on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uminous forage,alfalfa(Medicago sativa),in a lightly degraded Leymus chinensis meadow and investigated the sowing date×cutting interaction. The factorial experiment comprised four sowing dates(May 1,June 1,July 1,August 1)and cutting treatment(cut or uncut)prior to sowing,and evaluated the establishment performance of alfalfa and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s related to establishment. It was found that soil moisture during emergence of alfalfa was the greatest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and clipp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lant height of L. chinensis during emergence and seedling growth of alfalfa.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owing date×cutting interaction effect on alfalfa establishment. Clipp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mergence percentage of alfalfa through reducing the plant height of L. chinensis and associated above-and below-ground competition,and the seasonal soil moisture change resulted in a 20% higher(P<0. 05)alfalfa emergence rate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With cutting,the number of surviving alfalfa seedlings and seedling survival rate were greatest(83 plants· m−2 and 53%,respectively)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For later sowing,owing to the shortened growing time,the development and overwintering survival rates of alfalfa seed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verwintering rate of alfalfa seedlings through improving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cutting treatment,the number of overwintered alfalfa seedlings(22 plants·m−2)when sowing was on July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or other reseeding dates. In the second year,a botanical composition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clipping prior to reseed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lfalfa biomass within the meadow,and the alfalfa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other treatments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after cutting.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forage.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results,normal production practice should include cutting when alfalfa is sown into L. chinensis meadow. Combined with cutting,a sowing date around July 1 is the most favora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lfalfa. © 2022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