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5篇
  免费   610篇
  国内免费   1360篇
林业   1349篇
农学   1987篇
基础科学   1102篇
  1948篇
综合类   3272篇
农作物   540篇
水产渔业   363篇
畜牧兽医   1516篇
园艺   407篇
植物保护   91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506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402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523篇
  2014年   511篇
  2013年   601篇
  2012年   758篇
  2011年   784篇
  2010年   675篇
  2009年   671篇
  2008年   633篇
  2007年   659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630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303篇
  1998年   261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15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闸述了J1939协议的原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J1939在客车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J1939在客车上的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2.
分析了步行车辆的结构和转向特点,提出了对步行车辆转向的一般要求,给出了步行车辆转向的定义和转向坐标系的建立方法;提出了用于步行车辆转向分析和转向步态拟定的角行程、角位置和角稳定裕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3.
由于甘蔗收获机在收获过程中智能化水平较低,依靠人工操作很容易对甘蔗收获机的运行状态产生误判,从而造成物流通道堵塞、能源浪费、收割效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CA)、遗传算法(GA)和支持向量机(SVM)状态识别模型。首先,通过实地采集甘蔗收获机刀盘轴、行走轴、切段轴和风机轴扭矩和行驶速度特征信息,然后通过PCA进行数据降维,最后利用GA优化参数C、γ,使用每个特性信息来训练SVM,对甘蔗收获机运行状态进行分类。结果表明:PCA-GA-SVM状态识别模型对甘蔗收获机运行状态的识别准确率为93.75%,建模时间为3.688 s,与SVM(81.25%,9.487 s)、PCA-SVM(87.5%,5.817 s)和GA-SVM(90%,8.969 s)进行对比,该模型具有最高准确识别率和最快建模速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4.
纯电动汽车传动系参数的区间优化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分析纯电动汽车传动系减速比传统优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区间优化方法。优化的目的是在满足电动汽车基本动力性能的前提下,求优化变量的最大可行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最优值。区间优化方法便于产品的系列化,可以解决传动系齿轮配齿问题。以XL2000型纯电动汽车传动系参数的优化设计为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5.
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箱式渡槽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对某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箱式渡槽进行有限元分析,在确定计算条件的基础上,分4种工况采用五、六面混合体三维有限元Super Sap计算后处理程序软件,得到了渡槽横、纵竖向应力分布和竖向剪应力分布、跨中槽底竖向位移。结果表明,渡槽预应力锚索布置合理,能满足渡槽结构的应力和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166.
从蔗渣腐烂域筛选出一株高纤维素酶活力的特异青霉(P.notatum)YB-5,经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诱变,获得一突变株YB-7,其生长快,产孢子多且无毒性。并研究了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在正交优化的固体培养基和优化培养条件下,60h时CMCase、FPA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分别可达29.4IU/ml、8.40IU/ml和25.1IU/ml。  相似文献   
167.
等肥量下不同分施次数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明确基质栽培条件下番茄较佳的施肥次数,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支持.以番茄品种'喜临门'为试材,在生育期间施肥总量相同的前提下(N 542.30 kg/hm2、P2Os 212.6 kg/hm2、K2O 680.4 kg/hm2),设置5个施肥次数,CK:次/20天,8次、T1:次/4天,36次;T2:次/8天,1...  相似文献   
168.
复垦土壤贫瘠,磷素含量极低,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研究化肥、有机肥配施荧光假单胞菌对玉米产量和复垦土壤磷素形态以及酶活性的影响,为加速培肥矿区复垦土壤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该研究在山西省晋中市采煤塌陷区进行了2a的定位培肥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配施荧光假单胞菌(CFB)、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配施荧光假单胞菌(MB)、化肥配施有机肥(MCF)、化肥有机肥配施荧光假单胞菌(MCFB)。采集各处理土壤样品测定相关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来探究各形态磷与有效磷以及土壤磷酸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整个试验周期(2021—2022年),与CK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及各形态磷素。其中,以MB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有效磷、磷活化系数、不稳定态磷以及部分不稳定态磷含量最高,与CK处理相比,玉米产量显著提高2.4倍,有效磷含量、磷活化系数值、不稳定态磷含量、部分不稳定态磷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5倍、4.67倍、0.98倍、1.16倍。2)与CK处理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荧光假单胞菌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磷以及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配施荧光假单胞菌后,微生物量磷水平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以MB较M处理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显著提高27.08%和9.56%。3)结合相关性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随着荧光假单胞菌和化肥有机肥的施入,在提高不稳定态磷素含量的同时也提高有效磷的供应能力,促进磷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转化,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荧光假单胞菌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复垦土壤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各形态磷素及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对复垦土壤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9.
基于两点机器学习方法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预测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空间分布对精细农业、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固碳减排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探讨了基于两点机器学习方法(Two-pointMachineLearning,TPML)提高SOM空间分布预测的可行性。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以气候、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和空间位置信息等因素作为辅助变量,充分利用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相似关系,有效处理SOM空间分布异质性及其与辅助变量间关系异质性,以提高TPML方法进行SOM空间分布预测的精度。采用随机森林、基于随机森林的回归克里格、反距离权重法和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方法作为对比,以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关系数(r)和决定系数(R2)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不同样本量下的多组对比试验,评价不同方法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SOM含量在1.775~7.188 g/kg之间,平均值为3.179 g/kg,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70.
Improving Drought Tolerance of Rice by Designed QTL Pyramid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rough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limiting rice yields in the rainfed areas of Asia.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we developed a new strategy 'designed QTL pyramiding' to more efficiently develop drought tolerant (DT) rice cultivars.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is strategy, we developed large numbers of introgression lines (ILs) in elite backgrounds using backcross (BC) breeding, each of which carries multiple genomic segments for improved DT from a known donor. Then, we genotyped all ILs with SSR markers to track the genomewide pattern of introgression in the DT ILs of 16 BC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crosses between 2 recipients (IR64 and Teqing) and four different donors. X^2 tests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alyses of introgression in the DT ILs revealed significant frequency shifts at many loci across the genome and non-random associations at the multilocus level as a result of selection for DT in the ILs, which led us to the discovery of putative genetic networks underlying DT in the ILs. The networks each containing all DT loci detected in ILs from a BC population showed some interesting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