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71篇
  免费   822篇
  国内免费   1650篇
林业   1027篇
农学   881篇
基础科学   922篇
  1563篇
综合类   7558篇
农作物   1203篇
水产渔业   705篇
畜牧兽医   2532篇
园艺   1098篇
植物保护   754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332篇
  2022年   697篇
  2021年   770篇
  2020年   689篇
  2019年   705篇
  2018年   480篇
  2017年   739篇
  2016年   540篇
  2015年   771篇
  2014年   748篇
  2013年   855篇
  2012年   1303篇
  2011年   1257篇
  2010年   1298篇
  2009年   1093篇
  2008年   1219篇
  2007年   1036篇
  2006年   860篇
  2005年   721篇
  2004年   461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317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蓝舌病病毒内蒙古株是继云南株、四川株之后,从隐性感染的山羊血液中分离获得的目前在中国唯一一株接近于蓝舌病毒血清17型的毒株.将他与云南毒株和美国17型毒株进行比较,发现其血清学反应群特异性完全相同;中和试验表明与云南毒株之间无交叉保护反应,与美国17型毒株有交叉保护反应,但中和不彻底;电镜下其形态与云南、美国毒株完全一致;核酸电泳分析,具有4组10基因片段,带型为3:3:3:1,第7、8、9片段不融合,与云南、美国毒株基本一致,但1、2、3组中迁移率有差异;人工接种绵羊、山羊、鸡胚,其病理变化和临床反应与云南、美国毒株比较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2.
黄土区典型人工林草本层生态恢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 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量特征和稳定性,通过比较人工林林下草本与对应天然草地,综合评价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各人工林样点与对照草地的优势种显著不同,人工林样点林下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而对应天然草地多以多年生菊科为优势物种.除白榆样点外,其他4个样点的林下草本各类植物组成与对照草地相近,均表现为其他科>禾本科>豆科;白榆样点林下草本数量特征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其他样点.刺槐和华北落叶松林下草地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照草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人工林,但二者均匀度差异不显著;各人工林样点的稳定性参数均与稳定值20/80相差较远,说明人工林草本层群落还未达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白榆和刺槐样点的生态恢复性高于其他样点.经过近40年生态恢复,调查区人工林林下草本层仍未达到对照草地水平,有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促进人工林林分草本植物的恢复.  相似文献   
73.
 匙吻鲟繁育技术要点是“三水一饵”,控制水温、调节水量、培育水质是保证繁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是投饲高蛋白高能量活饵料并注意及早预防小瓜虫、水霉病。另外,还对亲本鱼选留、培育和匙吻鲟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4.
二丁酰环腺苷酸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TP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合成了dbcAMP及其钠盐 ,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经质谱分析 ,其结构为C18H2 3 N5O8PNa ,分子量为 4 90 .0 ;经紫外光谱测定其含量为 96 .0 % ,产品的得率为 85 .6 %。dbcAMP钠盐为白色粉末 ,可溶于水与乙醇 ,对热和酸碱比较稳定。经饲料添加和皮下注射dbcAMP检测其经消化道和皮下吸收的性能。通过测定饲喂和皮下注射dbcAMP后 0 .5h、1~ 96h不同时间内血液dbcAMP的浓度表明 ,饲料添加在 3h内达到最大浓度 84 .75pmol/mL ,皮下注射在 2h内达到最大浓度 92 .96pmol/mL ,之后血液中dbcAMP的浓度逐渐下降 ,在 96h达到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氟甲喹可溶性粉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氟甲喹可溶性粉的含量,采用C 18 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磷酸(35∶65∶0.5,V/V)为流动相,柱温25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8 nm.方法的线性范围 100~400 μg/mL,线性方程A=2.455×104C 28 111,r=0.999 9,平均回收率100.3%,RSD= 0.74%.本法具有专属性,可将氟甲喹与已知的杂质进行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76.
山豆根多糖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邻二氮菲-Fe2 氧化法测定了山豆根多糖(SSP1)清除羟自由基(.OH)的作用,应用邻苯三酚自氧化反应体系为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模型观察了SSP1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选择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测定了山豆根多糖对H2O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山豆根多糖(50~400 mg/l)具有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对邻苯三酚自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对调理酵母多糖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释放H2O2具有抑制作用.该结果提示山豆根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7.
根据已发表的猪链球菌2型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c)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对10株不同来源链球菌Gapc基因进行PCR扩增,并选择PCR产物进行克隆并测序分析,结果在10株不同来源链球菌菌株中有8株可扩增出与预期大小(1011 bp)相一致的DNA片段;选取4株细菌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发现其片段大小为1009或1012 bp,与GenBank参考菌株Gapc基因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5.3%~98.3%,氨基酸同源性为87.2%~99.4%;生物学软件分析结果显示Gapc基因在链球菌属细菌中相对保守,且具有较多的潜在抗原表位。本研究为链球菌检测技术和核酸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我国水貂肠炎病毒(ME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F81细胞从疑似患有肠炎的水貂粪便样品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形态学、血清学、动物回归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的病毒为MEV,命名为LN-10。对该病毒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基因进化分析表明,LN-10分离株VP2基因与GenBank中的其他18株MEV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均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9.3%~100%和99%~100%,其中核苷酸同源性与ZYL-1株为100%,而氨基酸同源性与ZYL-1株和Manzhouli株均为100%。本研究为ME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一年生苜蓿种质资源形态变异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2份一年生苜蓿为材料,对生育期和外部形状进行观测和统计分析,并对形态类型加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一年生苜蓿的茎为直立或匍匐,茎高在7.0~30.7cm,3出羽状复叶,种子为黄色、肾形。生育期在95—140d,从生育天数可分为早熟型和晚熟型;(2)一年生苜蓿种内变异很大,其中主茎长度和自然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43.0%和42.9%。其次是叶长和叶宽,变异系数分别为33.3%和30.0%。而第2主茎长度变异系数是27.6%,伸展长度变异系数22.1%;(3)对一年生苜蓿在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的生长状况的比较发现,一年生苜蓿更适应于干旱地区的生长;(4)一年生苜蓿的主茎长度越长,第2主茎长度越长,自然高度越高,伸展长度越长,叶长和叶宽也越长;(5)通过形态类型的聚类分析,可将一年生苜蓿分为3个类型,直立型,匍匐型和低矮型。  相似文献   
80.
冬季种养结合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及有效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双季稻冬闲田种植绿肥与养鸡结合的新型种养制度为平台,通过冬季绿肥和鸡粪还田,减少水稻生育期化肥用量,探讨“冬季绿肥-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和“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分别为冬闲(F)、冬季种植黑麦草(R)、冬季种植紫云英(M)、冬季种植黑麦草与养鸡结合(RC)以及冬季种植紫云英与养鸡结合(MC)。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的动态过程中,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低总体趋势表现为绿肥养鸡>绿肥>冬闲,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3月24日达到最大值,RC、MC、R和M处理微生物量碳最大值分别为492.22,464.91,432.34和435.48 mg/kg;微生物量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18.20,101.03,70.13和85.46 mg/kg;可溶性有机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001.47,926.21,832.80和870.75 mg/kg;可溶性有机碳在早稻苗期达到最大值,RC、MC、R和M最大值分别为278.95,266.40,246.13和249.84 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的高峰在早稻移栽初期、晚稻孕穗期和灌浆期,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早稻分蘖期、齐穗灌浆期和晚稻孕穗期,可溶性有机碳在稻田养鸡及成鸡出栏后较高。与冬闲田种植绿肥和休闲相比,冬闲稻田种植绿肥结合养鸡对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的贡献更大,并显著提高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氮,间接反映了种养制度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速率和土壤的活性有机碳氮以及满足水稻生长期间自身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