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3篇
  17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氮耦合氧灌对温室辣椒土壤肥力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水氮耦合氧灌对温室辣椒土壤肥力、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的影响,该研究设置施氮量(225和300 kg/hm2)、通气量(通气比率为15%和0)和灌水量(0.6和0.9倍作物-蒸发皿系数)3因素2水平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通气性指标、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水量常氮氧灌和高水量常氮氧灌条件下,果实膨大期灌水后3d的土壤溶解氧、土壤呼吸和氧化还原电位分别较不加氧对照组增加16.73%、38.78%、26.04%和18.58%、46.58%、29.09%(P0.05)。低水量低氮氧灌和高水量低氮氧灌条件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硝态氮含量较不加氧对照组分别增加26.40%、28.22%和19.67%、18.46%(P0.05);低水量常氮氧灌和高水量常氮氧灌条件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硝态氮含量较不加氧对照组分别增加20.38%、19.25%和17.49%、17.93%(P0.05)。Shannon、Pielou-e指数表明,加氧处理可显著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而高水量和常氮处理只提高细菌群落均匀性(P0.05)。常氮高水量下,加氧处理的硝化螺旋菌属(硝化作用)和芽孢杆菌属(固氮作用)相对丰度较对照增加24.24%和20.11%,而土微菌属(反硝化作用)相对丰度较对照降低22.66%;加氧低水量下,常氮处理的硝化螺旋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较对照增加22.95%和34.12%(P0.05)。高水量低氮和常氮条件下,加氧处理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增加16.84%和13.37%;高水量常氮条件下,加氧处理的γ-变形杆菌较对照降低15.75%(P0.05)。土壤呼吸、Eh与Shannon指数、硝态氮含量、硝化螺旋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呈显著正相关,与γ-变形杆菌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水氮耦合氧灌能有效改善土壤通气性改变细菌群落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为设施蔬菜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臧明  雷宏军  刘鑫  潘红卫  徐建新 《核农学报》2020,34(5):1070-1078
为研究土壤氧气扩散速率(ODR)和作物养分利用对不同增氧灌溉方式的响应,以地下滴灌为供水方式,设置循环曝气(VAI)、H2O2(HP30、HP3K)和常规水对照(CK)4种灌溉处理,通过盆栽冬小麦试验,系统分析ODR、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规律。结果表明,VAI和HP30处理后48 h内20 cm土层深度的ODR较CK均有明显改善,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经VAI处理后的ODR分别提高60.45%、73.77%和87.88%(P<0.05),拔节和抽穗期经HP30处理的ODR分别提高21.37和23.61%(P<0.05)。VAI和HP30处理后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36.27%、38.98%和23.37%、21.47%。增氧灌溉促进了作物养分的利用,与CK相比,VAI冬小麦的N、P、K吸收总量分别提高了53.23%、107.41%和72.94%(P<0.05),HP3K冬小麦的P、K吸收总量提高了39.51%、56.19%(P<0.05),HP30冬小麦的N、P吸收总量提高了50.32%、29.63%(P<0.05);VAI和HP30冬小麦N的养分吸收效率较CK提高了43.64%和34.55%(P<0.05),VAI和HP3K籽粒的N素分配率较CK增加了8.33%和6.94%(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ODR与冬小麦的N、P吸收总量呈显著正相关;VAI和HP30籽粒的N吸收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增氧灌溉改善了ODR,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VAI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增氧灌溉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3.
从社会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与生态安全3个方面构建了由13个指标组成的区域水安全的指标体系,结合虚拟水理论对部分指标进行量化,采用Fuzzy-AHP方法,以郑州市为例,对其1998-2005年及2015和2020年在丰、平、枯3个水文年下的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均水足迹、人均水资源量、粮食安全指数、依赖指数、粮食自给度、水资源压力指数6个指标权重之和占总权重的79%,该6个方面决定着区域水安全状况;郑州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区域综合安全状况、社会经济安全层、粮食安全层为安全,资源生态安全层为较安全,表明郑州市经济社会和粮食安全是以牺牲区域资源和生态安全为代价的,所以郑州市区域水安全状况是一种结构不合理的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44.
豫东平原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变化分析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豫东平原6地(市)(安阳、西华、信阳、许昌、郑州、驻马店)气象站1961~2000年40年的观测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40年各月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分析了ET0的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T0值除信阳有所增加外,其余各站呈现为逐年减少趋势,说明气候变化对ET0的影响较大.对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ET0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得出安阳、西华、许昌ET0值与年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好;信阳、郑州、驻马店ET0值与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最好.空间上ET0随地理纬度的增大呈递增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45.
综合考虑研究区的气象及灌溉特点,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应用到作物虚拟水含量计算中,考虑到研究区灌溉农业与雨养农业的特点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差异,区分灌区与非灌区、井灌与渠灌,制定了相应的灌溉制度,并计算了区域农作物广义耗水量。给出了修正的农业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并以郑州市为例验证了虚拟水含量的时空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46.
滴头流量和灌水量对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滴头流量和灌水量对于滴灌系统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通过室内试验,对不同土质、不同滴头流量情况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砂土条件下,滴灌湿润体呈现越来越"尖"的直立半椭球体,滴头流量的增大会使垂直湿润锋的运移更加显著。轻壤土条件下,滴灌湿润体基本上一直呈现为平卧的半椭球体,逐渐变成半球体。滴头流量的增大会使水平湿润锋的运移更加显著。在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滴头流量的增加在砂土条件下会加快水分在垂直方向的运移,在轻壤土条件下则会加快水分在水平方向的运移。  相似文献   
47.
贵州省农业净灌溉需水量与灌溉需求指数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业用水需求时空分布规律可为区域抗旱减灾管理和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省及其周边国家气象站点长系列资料和1953-2012年贵州省9个市(州)水稻、玉米、冬小麦、油菜和烤烟的种植面积,计算贵州省9市(州)近60 a净灌溉需水量及灌溉需求指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的净灌溉需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分别在314.48~742.57 mm和0.34~0.68之间,60 a间农业净灌溉需水量的和灌溉需求指数呈波动变化,多峰值分布的特征,总体上峰值有所减小但波动周期延长;2)1993—2000年是净灌溉需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总体变化的转折时期,之前为下降期,之后为上升期;3)净灌溉需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的季节特征明显,分别为夏季和冬季最高;4)净灌溉需水量(IR)呈现东高西低的规律,灌溉需求指数(IRI)呈现东部、西北部高,西南部低的规律,全省9市(州)可分为3个风险区,东部、西北部的缺水高风险区是抗旱管理的重点区域;5)气候变化是贵州省净灌溉需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升高的主导因素,它主要通过降水减少来实现的。研究可为贵州省农业季节性缺水问题识别、农业水利工程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8.
双温度计法测定几种矿物与硼反应的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量热法对吸附热的测定可直接了解多种反应的特性变化情况。用专门的微量热计已测定了某些摩尔反应焓[1] ,土壤胶体在吸附重金属离子时的能量变化[2 ] ,生化反应的米氏常数,反应速率常数,并可对酶 底物过渡态结构进行论证[1] 。用热电偶方法可测定钠蒙脱,钙蒙脱的悬浮液对尿素、  相似文献   
49.
酸性土壤磷分级新方法建立与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雷宏军  刘鑫  朱端卫 《土壤学报》2007,44(5):860-866
土壤磷分级方法可用于估算土壤有效磷数量、不同土壤磷组分库数量及其对土壤有效磷的补充能力。以云南赤红壤、黄红壤及湖北棕红壤为供试材料,运用张守敬方法、蒋柏藩方法及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对三种酸性土壤和其石灰改良后的土壤磷进行分级研究,探讨石灰改良对酸性土壤磷组分数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2-P、Al-P和Fe-P是酸性土壤主要的有效磷源,O-P(闭蓄态磷)也是潜在有效磷源,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库相对比较稳定,可转化为高活性有效磷源供植物吸收利用。与两种经典磷分级方法相比,新方法将O-P划分为O-Al-P和O-Fe-P,O-Fe-P较好地反映了石灰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土壤磷植物有效性差异。  相似文献   
50.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小麦-玉米1年2作是其主要种植制度。集约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与管理对粮食可持续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应用修正的碳固持CQESTR模型,对黄淮海平原7个独立肥料长期定位点76个处理的10~20年土壤有机碳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受有机物料还田水平的影响,黄淮海平原区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SOM)年矿化速率差异较大,不同试验点多年平均最低值为2.16%,最高值为5.95%,各试验点平均而言,最低值仅占最高值的54.2%;这一数值随化肥用量和有机肥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SOM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耕层土壤CO2排放通量最低值为337.1 gCO2·m-2·a-1,最高值为2 144.3 gCO2·m-2·a-1;各试验点多年平均而言,最低值仅占最高值的31.9%。统计分析表明,作物年产量增加1 t·ha-1时,耕层SOM矿化排放通量提高96.5 gCO2·m-2·a-1,耕层SOM矿化速率提高0.22个百分点;土壤年表观呼吸通量不仅反映土壤生物和植物代谢活动强度,还直观反映出耕层SOM的年矿化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