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67篇
综合类   3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应用渐变尺度研究方法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大庆市肇源县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在油田用地周围建立的步长为1 km,范围为研究区边界的12个缓冲区,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个数和面积随步长的增加呈现出先快后慢的递减趋势;在不同集中程度的油田用地集中区内,农村居民点的个数和面积占全部农村居民点的个数和面积的比例,与该集中程度下油田用地的面积占全部油田用地面积的比例呈现非常相似的规律性变化。在公路周围建立的步长为1 km,范围为研究区边界的15个缓冲区内,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个数和面积随步长的增加也呈现出先快后慢的递减趋势。由此说明油田用地和公路在宏观上对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影响,油田用地和公路的选址及位置的改动对石油城市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影响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划定基本农田质量、数量的多重要求,以红兴隆垦区二九一农场为例,从耕地的自然质量条件、区位条件、耕地周围影响因素3个层面建立了一般农田划入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提取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等间隔赋值法进行耕地的质量和区位的优劣排序;建立一种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按质定量”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结果表明:二九一农场优质耕地所占比重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若使其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评价分值≥70分的耕地区域是理想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证研究表明此种方法可以减少基本农田划定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基本农田的划定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3.
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宝泉岭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宝泉岭垦区所辖13个农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为:集约利用3个,适度利用6个,低度利用1个,粗放利用3个;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仍有较大潜力。在充分考虑各级分区特征及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垦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探讨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规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管理重要依据。基于1986、2000和2015年3期TM/OLI遥感影像,采用GIS方法分析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69.78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28%、72%;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51.63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71%、29%,阶段差异性显著;(2)于洪区、苏家屯区、浑南区和沈北新区分别在1986~2000年和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中具有异速性和区域差异性;(3)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城乡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先增后降,在12 km呈峰值。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技术发展迅速、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变化快的特点。在遵循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尽力反映最新标准,适当讲解基本原理的原则下,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线,实习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图件编制等。  相似文献   
16.
以生长2 a的扁穗冰草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期、收获期二因素对扁穗冰草种子产量、发芽率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盛花后25 d时收获种子,不同施肥期的扁穗冰草种子产量最高,盛花后30 d时收获种子,不同施肥期的扁穗冰草种子发芽率最高;返青期施肥,不同收获期种子扁穗冰草种子产量和发芽率均最高;施肥期、收获期二因素对扁穗冰草千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环境协调性、社会可接受性、经济可行性三方面建立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法、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哈尔滨所辖10县(市)2010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土地承载力综合指数表明,高承载能力区包括其中通河县、依兰县、五常市;中等承载力区包括依兰县、延寿县、宾县;低承载力区包括方正县、双城市、巴彦县、尚志市。障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承载是高承载力区(通河县、延寿县、木兰县、双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区(五常市、依兰县、宾县)的主要障碍因素;经济承载力是低承载力区(巴彦县、方正县、尚志县)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土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是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该文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地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2006年巴彦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和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方法,探讨使用土地利用总体组合类型、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及各地类的区位意义,来表征巴彦县18个乡镇土地利用的数量特征,进而分析其空间布局特征等。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特征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组合类型表现为土地整体功能较弱,土地利用程度高低不一,各地类中耕地和水域的区位意义较为突出;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各地类斑块的形状总体较为复杂,其中耕地、林地的形状较规则且分布集中连片,为该区域的景观基质,未利用地、其他农用地和园地的分布最为离散。  相似文献   
19.
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当前中国最为宏大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开展区域退耕还林前后生态安全评价,可综合检验退耕还林成效,并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制定区域环保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该文在深入分析生态安全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退耕还林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物元模型对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退耕后,市区及绥芬河市生态安全等级下降,分别由较安全和安全降至临界安全,其他地区生态安全等级没有变化;2)各地区生态安全隶属度变化显著,表现为宁安地区生态安全隶属度值下降,而东宁、林口、海林、穆棱等地区生态安全隶属度值增加,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概言之,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超  雷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64-168,173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特点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1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对象的综合承载力水平普遍较低,可划分为弱、低、中、较高4个承载力区。(2)从综合区划角度看,研究对象的空间差异也较显著,华北、长江中下游区明显高于东北、西北、晋陕内蒙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