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篇
  82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解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后土壤水力学参数等物理性质的变化,在2016~2018年以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黄棕壤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以无秸秆还田(CK)为对照,秸秆还田处理秸秆数量相同、还田深度不同,共设对照(CK)、秸秆表面覆盖(T0)、秸秆10~20 cm还田(T10)、秸秆20~30 cm还田(T20)和秸秆30~40 cm还田(T30)6个处理,作物种植模式为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一年后可有效地改善土壤团聚体状况,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增加了0.89%~4.33%、16.27%~28.92%和14.65%~26.36%;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水分常量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分别增加了37.31~61.39 g kg-1、25.51~38.70 g kg-1、36.21~52.80 g kg-1和0.69×10-5~1.11×10-5cm s-1,凋萎系数降低了9.59~14.12 g kg-1;秸秆还田后第二年...  相似文献   
42.
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魏魏  尹睿  林先贵  张晶  陈效民  曾军  汪勇 《土壤学报》2010,47(6):1118-1125
通过温室盆栽实验,单独或联合接种多环芳烃专性降解菌(DB)和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PAHs)长期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添加RH和接种DB能明显促进土壤中PAHs总量和各组分PAHs的降解。经过90 d培养后,添加RH、DB和RH+DB处理的PAHs的降解率分别为21.3%、32.6%、36.0%,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33.0%、563.3%、633.0%。此外,随着苯环数的增加,土壤中15种PAHs平均降解率逐渐降低。同时也发现DB、RH+DB处理土壤中脱氢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PAHs降解菌数量显著高于CK、RH处理,但是CK与RH处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DB、RH在促进土壤中PAHs的降解方面有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43.
红壤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水力学特性及土壤水库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红壤地区普遍存在的季节性干旱问题,研究了红壤的水力学特性及土壤库容状况,结果如下:红壤旱地土壤各层的有效水含量变化不大,变化区间为61.00gkg-1~73.77gkg-1,作物可利用的有效水区间较小,不利于作物生长;水田中土壤剖面有效水含量变化明显,变化区间为75.27gkg-1~170.80gkg-1,其中表层和犁底层的有效水含量远大于其它各层次。土壤的饱和含水量主要受容重的影响,粘粒含量主要影响高吸力下的水田土壤含水量。旱地红壤表层总库容和死水库容较高,有效水库容较低,为17.71mm;水田土壤表层死水库容较小,有效水库较高,达到30.74mm。红壤季节性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本身理化性质导致的有效水含量较低,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44.
秸秆还田深度对黄棕壤养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改变秸秆还田深度来探讨其对黄棕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探索最适秸秆还田深度,为提高秸秆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棕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表面覆盖(T_0)、10cm还田(T_(10))、20cm还田(T_(20))和30cm还田(T_(30)),分析了小麦收获后土壤0—40cm土层物理性质和土壤养分状况。[结果](1)秸秆还田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使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6.56%~9.96%,2.81%~7.32%和1.67%~10.00%;(2)秸秆还田减少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降幅为1.48%~15.04%和14.90%~53.42%,其中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秸秆还田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各处理下的土壤综合得分次序为:T_(20)T_(30)T_(10)T_0CK,说明秸秆还田处理能改善土壤养分和物理状况,其中秸秆还田深度为20cm时效果最为显著。[结论]综合黄棕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秸秆还田深度20cm处理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5.
不同改良剂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渍土离子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滨海盐渍土的特点,采用4种盐碱土改良剂在滨海盐渍土上单独施用和与石膏配合施用,研究施用后对盐渍土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与石膏后,在0~40 cm土层,盐渍土中离子组成比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pH值、电导率、Na+、K+、Cl-和总碱度(HCO-3+CO23-)在盐渍土中分别降低了0.05~0.20、8~163μS.cm-1、10.35%~47.74%、12.07%~51.69%、3.39%~40.67%和20.18%~48.56%;Mg2+、Ca2+和SO24-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06%~13.54%、15.58%~56.20%和12.24%~76.12%。结论:改良剂与石膏配施效果比单施改良剂好,其中腐殖酸与石膏配施的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6.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中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乌栅土中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硝态氮的浓度随供试示踪剂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其变化趋势呈对数曲线关系。硝态氮水平运移过程中 ,硝态氮浓度与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 ,硝态氮浓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 ,呈指数曲线关系。硝态氮的运移速率与运移距离有很好的相关性 ,并呈幂函数关系。从供试的示踪剂源开始到距离 2 0 cm时 ,硝态氮的运移速率主要由硝态氮的浓度梯度和水势梯度控制 ;而在 2 0 cm以后 ,则趋于平稳 ,这时主要由土壤的基质势起作用。  相似文献   
47.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年降水量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如何预测太湖流域的年降水量,发现年降水量的规律。[方法]对太湖流域1960—2010年年降水量进行了分析,运用加权马尔可夫链方法建立了该区年降水量预测模型。[结果]太湖流域20世纪60,70和80年代研究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该降水序列满足马尔可夫链的要求。建立了加权马尔可夫链模型,并预测了2011年和2012年的年降水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59%和-10.74%;平水年、偏枯年、偏丰年、枯水年和丰水年出现的概率分别为0.268 5,0.206 7,0.184 5,0.166 1和0.174 2。[结论]马尔科夫链预测平水年的年降水量相对误差较小,偏枯年和丰水年年降水量的相对误差较大;平水年、偏枯年和偏丰年出现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48.
为了探讨生物有机肥与减量配施化肥对连作黄瓜养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黄瓜为供试作物,共设9个处理(T1~T9),将9个处理分为3个处理组:生物有机肥添加量为0t/hm^2的CK处理组(T1减肥0%,T2减肥10%,T3减肥20%);生物有机肥添加量为10t/hm^2的Y1处理组(T4减肥0%,T5减肥10%,T6减肥20%);生物有机肥添加量为20t/hm^2的Y2处理组(T7减肥0%,T8减肥10%,T9减肥20%)。结果表明:Y1处理组和Y2处理组与CK处理组相比,黄瓜产量的提高范围分别为1.48%~38.88%和15.31%~50.91%,氮肥利用率提高1.51~10.07个百分点和6.41~18.71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2.07~5.38个百分点和5.67~8.90个百分点,钾肥利用率的提高范围分别为9.50~16.31个百分点和16.95~28.43个百分点;在施用相同量的生物有机肥条件下,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减少,CK组内各处理(T1、T2和T3)黄瓜产量差异显著,Y1组内的T4和T5与T6相比黄瓜产量差异明显,Y2组内T8与T9相比黄瓜产量差异显著。在9个处理中,T8黄瓜产量最高;Y1组内各处理(T4、T5和T6)和Y2组内各处理(T7、T8和T9)的氮肥利用率、磷肥利用率和钾肥利用率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减轻作物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理化性状和水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基本理化性质及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为红壤地区土壤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测定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水平下的土样容重、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采用原状土压力膜法分层测定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结果]施用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及有机碳含量,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孔隙度及有机碳含量逐渐提高;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逐渐增加,凋萎系数逐渐减小,施用生物质炭30t/hm2的土壤处理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最高;生物质炭施用量与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凋萎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施用生物质炭能显著提高红壤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  相似文献   
50.
如东县土壤中普遍缺乏有效硼,对缺硼敏感的作物施硼有明显效果。该县年降雨量1028.6毫米,属湿润地区,施于土壤中的硼素易遭淋失。本试验目的在研究施用硼砂作基肥的条件下,硼在土壤中的持留情况,以供施用硼肥或含硼复合肥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