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9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5篇
  9篇
综合类   181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糖槭叶枯病 Phyllosticta negundinis病菌孢子放散开始期和高峰期与每年的温、湿度变化有关。病害发生严重程度与降雨量关系密切 ,降雨早且量大时病害严重。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通过气流传播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喷洒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 0 0倍液和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 0倍液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不同秧龄处理对单季稻甬优12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40 d秧龄范围内,秧龄20 d和30 d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40 d处理,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15~35 d为适宜秧龄,以20~30 d为佳。  相似文献   
23.
水稻直播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研究,已日趋成熟,且成为太湖稻区最主要的栽培方式。因气候或其它因素影响,每年都有部分田块出苗较差,农民对此无法把握,笔者就如何判断直播水稻基本苗数以及相关调控技术进行了介绍,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24.
25.
26.
一、南瓜椒南瓜椒为一年生茄科植物,幼苗茎、叶均为紫色,随着生长逐渐由紫色转为墨绿色,每叶腋处着生1朵花,2朵花的很少,花紫色,花后结紫色果,先紫后红,更奇特的是其果实形状如南瓜,所以称之为南瓜椒。株高盆栽45 ̄60厘米,大田栽培可达1.3米,单果重一般在3 ̄6克,株结果30 ̄50个  相似文献   
27.
变色瓜     
变色瓜又名金芒果瓜,为葫芦科一年生藤本植物,观赏食用兼得。单株结瓜30~50个,单瓜重350~600克,幼瓜白色带绿花纹,非常漂亮,远看如一只只老鼠挂在藤上,故又名老鼠瓜。成熟瓜为红色。嫩瓜做菜口味清香,成熟时剥开外皮,露出一粒粒似仙人玛瑙的果实,入口滑嫩清甜,有补血、健胃、润喉之功效。变色瓜适应性强,凡种有瓜类的地区均可种植,栽培方法与当地瓜类相同,以搭架栽培产量高,观赏性好,每年2~6月均可播种,每667平方米产4000千克以上。变色瓜@陈建明  相似文献   
28.
紫叶矮樱,是近年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优彩叶观赏树种,属落叶灌木,株高180~250厘米,冠幅150~280厘米,枝条幼时紫褐色,无毛,老枝有皮孔,分布整个枝条.  相似文献   
29.
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吡蚜酮是防治褐飞虱的推荐替代杀虫剂之一。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0.1g/L吡蚜酮处理和清水处理24h稻株上的平均落虫数分别为(1.6±1.2)头/株和(1.5±0.9)头/株。刺探电位技术监测发现,与清水对照相比,0.1g/L吡蚜酮浸苗处理下褐飞虱的口针刺探频次、韧皮部刺入频次、在韧皮部外部活动的持续时间以及木质部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褐飞虱的非刺探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褐飞虱在韧皮部内摄取汁液被极显著干扰,吡蚜酮处理后4h内褐飞虱成虫在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只有(1.2±0.5)min,而在对照上的总持续时间为(65.1±11.3)min。取食恢复试验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韧皮部取食的抑制作用可逆,但是取食抑制的恢复非常缓慢。经吡蚜酮0.1g/L处理24h再转移至清水处理苗上120h后,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也仅约为10min。研究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没有驱避性和拒食性,不阻碍褐飞虱口针刺探和木质部取食,但对韧皮部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恢复非常缓慢。因此,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30.
童海军  陈建明 《种子》1992,(1):71-72
杂交水稻的发展证明,杂交稻的种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推广速度及其面积,而提高种子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提高“三系”亲本种子质量。“三系”提纯复壮是保持种性,发挥杂种优势,保证杂交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由于理论界对“三系”亲本的遗传变异认识一直得不到统一,生产上应用的提纯复壮方法主要集中于“配套法”和“改良混合选择法”。“配套法”生产成本高,花费大,生产的原种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