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7篇
  7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以易感黑斑病甘薯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 分别接种分离自石榴、甘薯和芋头的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研究其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 非亲和性菌株[分离自石榴的甘薯长喙壳(CQS2)和分离自芋头的甘薯长喙壳(YP1)]和亲和性菌株[分离自甘薯的甘薯长喙壳(SP1)]接种的甘薯块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有升高, 且接种CQS2 和YP1 的处理始终高于接种SP1 的处理; 非亲和性菌株和亲和性菌株接种的甘薯块根MDA 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且接种CQS2 和YP1 的处理在接种25 h 时MDA 含量明显高于接种SP1 的处理, 接种SP1 的处理在接种后期(50 h)的MDA 含量降至与对照相当水平。由此表明: 不同寄主的甘薯长喙壳侵染甘薯块根后, 非亲和性接种菌株(CQS2 和YP1)比亲和性接种菌株(SP1)能增强POD、SOD和CAT 酶活性及诱导较多的MDA, 从而增强病原菌侵染的抗性。  相似文献   
22.
浅谈宁夏南部山区小杂果的栽培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西部但受六盘山脉的影响,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适中,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适宜小杂果的生长。然而,由于长期以粮为纲传统思想的影响,该地区林果业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小杂果的市场行情看好且价格高,市场占有量少。因此,抓住机遇发展小杂果种植,不仅可以丰富水果市场,还有利于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3.
[目的]确定引起拟穴青蟹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并了解其致病性及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保障拟穴青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拟穴青蟹的病料组织中分离优势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学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药敏特性分析.[结果]从患病拟穴青蟹肝胰腺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编号NS1SP18),菌株NS1SP18感染拟穴青蟹48 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3.18×104 CFU/g,感染发病拟穴青蟹呈现出多体液、偶有黑鳃及肝胰腺暗黄等症状,与自然发病拟穴青蟹的症状相似.综合菌株NS1SP18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细胞发生变性;心肌纤维肿大,细胞坏死,有血淋巴浸润;网状鳃腔结构消失,脱落细胞阻塞鳃腔;肌纤维形变、断裂,局部坏死.菌株NS1SP18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四环素、多四环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已产生耐药性;对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4味中药极敏,对地榆、女贞子、山楂、五倍子、黄连、半枝莲、赤芍和救必应等8味中药高敏,对应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1~3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5.62~125.00 mg/mL.[结论]从患病拟穴青蟹分离获得的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而导致拟穴青蟹发病死亡.在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可适度选用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抑制副溶血弧菌病暴发流行,或以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中药进行副溶血弧菌病防治.  相似文献   
24.
在15 L发酵罐内,对Streptomyces spiroverticillatus生产变构霉素的分批发酵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发酵过程中在线检测了发酵液的pH、溶氧以及温度,还对发酵产物量、菌体量、总糖含量进行离线检测。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变构霉素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根据发酵试验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得到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变构霉素生产动力学模型以及总糖消耗动力学模型。在相应的条件下,经验证,实验值与模型的拟合值接近,拟合度分别为0.9922,0.9897,0.9934,表明该动力学模型在初始总糖浓度67.2606~74.8759 g/L、接种量8% (V/V)、搅拌速率150 r/min以及通气量1.1 vvm的发酵条件下能较正确描述变构霉素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25.
为深入了解桃胶的营养价值,首先分析了5种不同颜色桃胶提取液中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然后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桃胶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颜色桃胶提取液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明显差异,颜色越深总酚含...  相似文献   
26.
从古代、近代、现代、未来4个时期角度入手,阐述了小型景桥形态美学的发展及其表现,并对小型景桥日后的设计趋势做出了展望,其后围绕使用功能、造景功能、文化功能,分析了小型景桥在风景园林中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7.
L-乳酸是微生物和动物细胞中一种天然的代谢产物。同时,L-乳酸也是一种工业产品,在食品、护肤品、药品等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质行业的高速发展,L-乳酸也被视为一种平台化学品,可代替传统的石油工艺,用于合成对应的衍生化学品及材料。为此,总结报道了L-乳酸的结构特性和发酵生产工艺,随后给出了6种L-乳酸的分离提纯工艺——钙盐法、酯化蒸馏法、萃取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分子精馏法,并分析了各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8.
利用化感物质开发除草剂是目前新型除草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高粱素是高粱中分泌的一种化感物质,可对多种杂草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高粱烷基间苯二酚合酶 (alkylresorcinol synthase,Sb_ARS) 是高粱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当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宿主进行Sb_ARS的胞内表达时,细胞破碎是其中最为费时且最昂贵的步骤之一。本研究通过构建新型双控表达质粒pBM123-ars,实现了Sb_ARS在大肠杆菌BL21 (DE3) 中的温控自裂解异源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可获得最高的Sb_ARS酶活力 (相对酶活力为160.04% ± 8.12%) 及最高的裂解率 (82.81% ± 3.14%)。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除草剂高粱素的生物合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监测水稻各生育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对植株氮素营养状况的跟踪和农业生产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选用我国南方水稻区栽培常用的早、晚稻品种各3个品种(系),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完熟期)分别采用活体法和离体法进行了剑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并对各生育期叶绿素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种测定方法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值在不同时期均呈现不同的差异,离体法测定的叶绿素含量及活体法测定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最高值均分布在抽穗期、灌浆期,即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交替时期;最低值出现在苗期、分蘖期。通过对早稻进行水稻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金优974的R2=0.832 7**,湘早籼31号的R2=0.838 6**,沈农606的R2=0.705 7**,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推荐综合性状较优并能充分利用桂南光温资源的杂交稻品种,对9个感温型杂交籼稻新组合(含对照)进行完全随机区组小区试验,通过方差分析、排序比较,评鉴这些组合在桂南生态区晚季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深两优9353’、‘昌两优华占’、‘昌两优9号’、‘乾两优9号’、‘坤两优华占’、‘乾两优6号’产量、全生育期和抗性表现较适合桂南生态区。‘深两优9353’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合;‘F优6735’和‘万泰香占’虽然抗性好,但是产量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其他组合(含对照)。参试组合的产量与全生育期、总粒数、实粒数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差。6个感温型苗头组合利于充分利用桂南光温资源、发展冬种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可作为桂南生态区早晚两季水稻生产备选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