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36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34篇 | |
综合类 | 119篇 |
农作物 | 104篇 |
园艺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探究缓释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及机制,明确缓释肥在强筋小麦上的科学合理施用技术,以强筋小麦品种农麦88为试验材料,以硫包膜缓释肥(SCU,N-P2O5-K2O=26-12-12)和尿素(U,N 46.3%)为供试氮肥,设计6个施肥模式:尿素4次分施对照(CK);100%N-SCU基施(M1);60%N-SCU基施+40%N-U拔节期追施(M2);60%N-SCU基施+40%N-SCU返青期追施(M3);M2模式减氮15%(M4);M3模式减氮15%(M5)。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氮效率、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和CK相比,M3模式花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花后氮素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促使成熟期地上部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升8.56%和10.72%;氮素的合理供应协调穗数和千粒重共同提升,产量增幅达7.01%。CK和M3模式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等品质指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较M1模式均显著提升。和M3模式相比,M1模式显著降低了籽粒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籽粒产量,且不利于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M5模式在减氮15%条件下氮肥表观利用率较CK显著提高,同时增产2.44%;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较CK显著下降,但与M1模式相比表现出一定优势。本试验条件下,硫包膜缓释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和品质有显著的调控效应,其中硫包膜缓释肥60%N基 相似文献
122.
施磷量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强筋小麦中优9507、中筋小麦扬麦12号、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供试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为4.10 m g.kg-1)上以施磷量为试验因素,研究施磷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能显著调控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施磷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呈抛物线关系,适量施磷可增加蛋白质含量而改善中、强筋小麦籽粒品质,不同施磷量处理弱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均小于115 m g.g-1,符合国家标准GB/T 17893-1999;施磷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调控幅度不一,主要增加中、强筋小麦籽粒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以及弱筋小麦籽粒谷蛋白含量。综合考虑施磷量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设计的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适宜施磷(P2O5)量为144 kg.hm-2,中、弱筋小麦为108 kg.hm-2。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比较糯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与非糯小麦的差异,研究其花后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特点,为糯小麦的育种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4~2005年度测定不同来源的17个糯小麦品系和4个非糯对照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2005~2006年度选择其中3个糯小麦品系和2个非糯对照品种研究其花后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动态。【结果】15个糯小麦品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所有对照品种,另2个糯小麦品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扬麦12和扬麦5号,而与扬麦158和扬麦9号差异不显著。4个对照品种之间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扬麦9号最高,扬麦158最低;供试的17个糯小麦品系籽粒淀粉含量均低于对照扬麦9号,其中13个糯小麦品系低于扬麦158。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动态研究表明花后10~17d糯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下降速率小,开花17d后3个糯小麦品系先后都经历一个淀粉含量增长的相对“停滞”阶段。【结论】糯小麦成熟期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高,淀粉含量低,可能与其灌浆前期籽粒中可溶性糖转化效率低,淀粉积累中后期经历一个相对“停滞”阶段有关,这主要是由于GBSS的缺失导致糯小麦不能合成直链淀粉改变了糯小麦糖转化和淀粉积累特性。在糯小麦育种中应加强对花后籽粒中可溶性糖转化效率和淀粉积累动态的研究,选择灌浆前期糖转化效率高,淀粉含量增长“停滞”阶段出现较迟的品种,以改良糯小麦籽粒饱满度。 相似文献
124.
为研究硫包膜缓释肥施用方式对稻茬冬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性能的影响,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以硫包膜掺混肥(SCU,N∶P_2O_5∶K_2O=26∶12∶12)和尿素(U,46.3%N)为供试肥料设计6种施肥模式:尿素4次分施(M_1);100%SCU一次基施(M_2);60%SCU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_3);60%SCU基施+40%SCU返青期追施(M_4);51%SCU基施+34%U拔节期追施(M_5,在M_3基础上减氮15%);51%SCU基施+34%SCU返青期追施(M_6,在M_4基础上减氮15%),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花后叶面积、冠层光截获特征、旗叶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指标等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冠层结构方面,M_4和M_6模式在开花期的LAI较高,且乳熟期降幅较低,延缓了冠层叶片的衰老,提高冠层尤其是中下部的PAR截获率;M_1、M_2、M_3和M_5模式乳熟期的LAI降幅均较大,显著低于M_4和M_6模式,不利于冠层对光能的有效利用。在小麦光合性能方面,M_3、M_4和M_6模式在开花期旗叶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较高,但在乳熟期M_3模式降幅较大;M_4和M_6模式在乳熟期维持较高的SPAD值、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净光合速率,二者的3个指标均显著高于M_1、M_2和M_5模式。M_4和M_6模式相比于M_1模式,分别增产21.31%和10.76%,氮肥利用率分别提升4.36%和7.07%。本试验条件下,硫包膜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最有利于维持小麦花后合理的冠层结构,提高了光合性能和产量,是高产高效的施肥方式;硫包膜缓释肥51%基施+34%返青期追施模式小麦的光合性能和产量仍可维持较高水平,且提升了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5.
郭文善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1,(2)
研究小麦籽粒中糖代谢及其灌浆充实时常需测定单个籽粒中淀粉含量、常规的分析方法难以适应,本文述及一种准确、简便的测定方法。 1 测定原理用80%乙醇将小麦籽粒中可溶性糖溶解,再用浓高氯酸提取淀粉,淀粉与碘作用生成兰色沉淀物,在乙醇-氢氧化钠作 相似文献
126.
为给小麦渍害发生后降损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供试材料,在拔节期进行连续10 d渍水,研究渍水结束当天叶面喷施尿素(WAP1)、渍水结束当天和7 d后叶面喷施尿素(WAP2)、土壤落干后撒施低量和高量尿素(WAS1和WAS2)对小麦植株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渍水后小麦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下降11%。渍水后施用尿素可恢复籽粒产量6%~24%,增加氮肥偏生产力3%~17%。产量恢复效果不因尿素施用方式而变化,WAP2和WAS2处理优于WAP1和WAS1处理。渍水后施用尿素增加了小穗结实率、每小穗粒数和穗粒数,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保持了植株花后高光合面积和净光合速率,促进了光合物质的生产。相比WAP1和WAS1处理,WAP2和WAS2处理可较好地延缓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绿色面积比例衰减并恢复其SPAD值,其中叶面喷施尿素可维持更久的光合面积,而撒施尿素可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综合来看,小麦拔节期前后渍水时可及时施用尿素,且具有显著的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27.
不同类型小黑麦饲草产量和品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类型(饲草型、粮饲兼用型和粮用型)小黑麦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小黑麦随生育进程推移,植株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逐步上升,鲜草产量多数品种在开花达最大值,少数品种在孕穗期或籽粒形成期达最大值,干重产量至灌浆期或成熟期达最大值,品种间和类型间存在差异。②小黑麦冬前或籽粒形成期割青,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大麦,在拔节期至开花期收割,产量相差较小。③不同类型小黑麦植株蛋白质含量开花之前呈下降趋势变化,积累量呈S型曲线变化,整个生育期植株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大麦品种,粮饲兼用型品种各生育期蛋白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植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生育期推移呈先上升再下降或一直上升的变化趋势,积累量亦呈S型曲线关系。植株可溶性总糖含量随生育进程呈一直下降的变化趋势。④综合产量和品质表现,不同类型小黑麦饲用的价值存在差异,粮饲兼用型品种中饲237可于拔节期至孕穗期割青作青或干饲料;饲草型品种OH1881在越冬期、开花期收割作青或干饲料。 相似文献
128.
1982~1986年,通过分析扬麦4号不同群体条件下单位叶面积负荷量(粒数/cm~2叶)对开花后干物质生产与运转的影响,表明随着单位叶面积负荷量的增加、叶片光合生产潜力可以进一步发挥,光合产物有效性提高,单位叶面积的有效生产量扩大;由于库容对源的反馈调节作用,单位叶面积能够满足扩大了的库容的需要。因此,在适宜叶面积基础上提高单位叶面积负荷量可以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29.
花后高温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花后高温对小麦籽粒产量、淀粉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以及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阐明高温影响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生理机制,为专用小麦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0.
小麦籽粒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播期、密度、施氮、磷量处理的籽粒生长过程表明,小麦开花后籽粒鲜重、体积均呈“低高低”的变化,两者基本同步,鲜重的变化略滞后,分别于花后27,28天达高峰值。花后籽粒含水量则不断下降。下降速率最快时期与灌浆速率最大时期基本吻合。此时籽粒含水量为60%左右。栽培措施通过调节籽粒灌浆历期和灌浆速率而影响粒重,只有能协调灌浆历期与灌浆速率关系的技术才能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