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7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9篇
  53篇
综合类   252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蚕豆/小麦间作条件下4 种施氮水平(N 0、45、90、135 kg/hm2)对蚕豆锰营养和叶赤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4种施氮水平下,间作蚕豆与单作相比,蚕豆产量、根际土壤交换锰含量及分枝期蚕豆叶中锰浓度均有显著增加,其中产量提高 49.16%~87.77%,根际土壤交换锰含量提高16.27%~35.25%,分枝期蚕豆叶中锰浓度分别提高 4.98%~27.75%。间作条件下,施氮也能显著提高蚕豆产量、开花期蚕豆根际土壤交换锰含量和分枝期、成熟期蚕豆叶中锰的浓度,其中施氮 90 kg/hm2 时最佳。在发病盛期,间作蚕豆叶赤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单作降低了15.75%和1.5%,而且与蚕豆叶中锰浓度均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9399 和 -0.8751; 同时高氮(N 135 kg/hm2)和常规施氮(N 90 kg/hm2)处理蚕豆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低氮(N 45 kg/hm2)和不施氮(N 0 kg/hm2)处理。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间作作物的养分吸收与根系相互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后根系互作对磷含量、磷积累动态的影响,旨在为以玉米大豆为主的间作体系中磷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通过盆栽试验,采用玉米和大豆根系无分隔(NB)、尼龙网分隔(MB)、塑料膜分隔(PB)3种分隔方式,研究了间作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成熟期)和大豆(苗期、分枝期、鼓粒期、成熟期)在不同生育期对土壤中磷的吸收。【结果】与PB相比,MB处理的玉米茎中磷含量在孕穗期提高了16.8%(P0.05);叶中磷含量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分别提高了6.6%、14.2%(P0.05);NB处理玉米茎中磷含量在大喇叭口期、孕穗期分别提高了25.4%、55.0%(P0.05);玉米叶中磷含量在大喇叭口期、成熟期分别提高了21.3%、22.2%(P0.05);与PB相比,NB处理大豆茎中磷含量在分枝期、成熟期分别提高了21.3%、24.7%(P0.05);叶中磷含量在分枝期提高了11.4%(P0.05),MB处理大豆叶中磷含量在分枝期提高了4.8%(P0.05)。与PB相比,NB处理玉米茎中磷积累量在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提高了24.6%、32.3%(P0.05),MB处理玉米茎中磷积累量在大喇叭口期提高了50.6%(P0.05),叶中磷积累量在苗期提高了33.6%(P0.05)。与PB相比,NB处理大豆茎中磷积累量在分枝期、鼓粒期分别提高了36.3%、51.8%(P0.05),叶中磷积累量在分枝期、成熟期分别提高了27.3%、110.6%(P0.05);MB处理大豆茎中磷积累量在鼓粒期提高了35.7%(P0.05)。【结论】根系互作系统中的玉米和大豆茎、叶中磷的累积量大于根系分离生长系统。因此,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磷吸收利用优势。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主要种植作物——烤烟为试验材料,分析烤烟不同生育期(团棵期、现蕾期、成熟期)的根系固土能力特征。应用锚杆拉力计和自行设计的剪切箱对不同生育期烤烟根系的固土能力在0~10 cm和0~20 cm土层进行原位测定。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期,根系密度表现为0~10 cm0~20 cm;同一土壤深度范围内,根系密度表现为成熟期现蕾期团棵期。相同深度范围内,固土能力表现为成熟期现蕾期团棵期;在现蕾期和成熟期,固土能力表现为0~10 cm0~20 cm,而团棵期由于根系尚未深扎至20 cm深度,只有在样方的塑性变形阶段的固土能力,表现为0~10 cm0~20 cm;同一生育期相同深度范围内,载荷与位移间呈现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P0.01)。随着载荷的增加,将出现载荷临界点F1、F2和F3,F1为比例极限点,F2为屈服拉力点,F3为抗拉极限点。相同深度,F1与根系密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F2和F3分别与根系密度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在0~10 cm,F2与根系密度和F3与根系密度的相关方程分别为y=1.313x0.042和y=1.379x0.084;在0~20 cm,F2与根系密度和F3与根系密度的相关方程分别为y=1.389x0.048和y=1.638x0.077。该测定方法可以在水土保持上作为评价不同作物(植物)固土能力的有效参考手段,建立不同作物根系固土数据库,为坡耕地作物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小麦与蚕豆间作对根际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国彬  董坤  董艳  汤利  郑毅  李欣然 《土壤学报》2015,52(4):926-93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 FF微平板培养方法,研究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明显提高了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且间作提高蚕豆根际真菌活性的幅度大于小麦。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提高了蚕豆和小麦根际真菌对Biolog FF板中聚合物、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同时间作使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对碳源的总利用强度比单作分别显著提高63.30%和52.02%,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对Biolog FF板中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百分比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最高,分别为36.66%~45.99%、25.65%~27.70%和16.37%~20.67%。小麦与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明显改变了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小麦与间作蚕豆明显促进了小麦和蚕豆根际土壤真菌的碳源代谢强度,显著提高了根际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改变了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因而是一种有利于改善蚕豆连作栽培根际微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5.
通过自制土壤冲蚀槽,并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稻秆编织地表覆盖物对坡地土壤侵蚀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度为27°,每次降雨强度为0.5~0.8mm/m in,小麦整个生育期降雨量为672mm条件下,与无覆盖等高种植和顺坡种植相比,应用秸秆编织地表覆盖物分别减少地表径流量28.36%~44.49%和25.26%~36.74%;分别减少土壤侵蚀55.66%~85.44%和12.13%~47.43%;增加小麦产量36.08%和27.95%。  相似文献   
106.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冠层结构和光合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不同密度条件对夏玉米(郑单958、先玉335、东单335和东单80)的形态特征、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和光合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株中穗型品种郑单958在高密度处理时各项冠层结构指标及光合性能指标较优;大株大穗型品种东单80在低密度处理时各项指标较优;中株中穗型品种东单335和大株中穗型品种先玉335在中高密度处理时各项指标较优.冠层内透光率、叶夹角、茎粗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高密度易造成群体内光分布不合理,导致产量的下降.不同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较大,叶面积发展动态较为合理,尤其中上层叶片LAI高值持续期较长;吐丝后的群体LAD较高,后期光合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7.
以10个样本椴树蜜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其总酚酸及总黄酮含量的基础上,研究了椴树蜜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0个样本椴树蜜总酚酸含量在377.7104~411.9472μg/g,总黄酮含量在0.0967~0.2064μg/g;各样本椴树蜜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呈现量效关系;总黄酮含量与总酚酸含量、抗氧化能力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8.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可以减轻坡地土壤的水土流失,测定农作物根系对土壤的固持力可以从一个方面评价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本研究以云南主要农作物小麦为例,应用锚杆拉力计和自行设计的原位测定剪切箱对不同生育期的小麦根系固土力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表明:处于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小麦,在施加载荷初期,被测样方都会发生弹性形变,荷载与位移都按比例增加,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当载荷超过根系抗拉极限后,随着推力的继续增加,样方发生塑性形变和蠕变,载荷与位移关系逐渐偏离直线,反映出非线性弹性特征,测定的土壤样方与土体分离。不同生育期小麦根系固土力大小顺序为:成熟期>抽穗期>分蘖期  相似文献   
109.
精氨酸衍生物对微循环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精氨酸双糖甙与精氨酸单甙对兔微循环的作用,应用无麻醉条件下经动脉给予AFG、AF,然后测定AFG、AF对兔血压及其耳廓细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经口给予AFG、h、2h血液中未检出AF给予量AFG1mg/kg,动脉血压下降为2.67kPa,持续1min。血流速度,AFG为1mg/kg时,从0.6mm/s增加到1.2mm/s;2mg/kg时,从0.7mm/s增加到1.4mm/s。AF为1mg/kg  相似文献   
110.
针对湄潭农机化工作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农机与农艺融合不足等问题,从湄潭县地理生态入手,介绍了湄潭的基本情况,农机化工作发展历程,以及农机化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经验做法,并对湄潭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从抓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促内生动力、农机农艺融合促农机化质量、主体培育促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工作建议,这将对湄潭县下一步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推进湄潭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