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噻虫啉在土壤和稻谷中的残留情况。[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480g/L噻虫林悬浮剂在水稻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在稻谷上的最终残留量。[结果]吉林、湖南和广东2年3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315g/hm^2时,噻虫啉在水稻土壤中半衰期为0.1~0.5d。在有效成分为315、210g/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2~3次,测得稻壳最终残留量低于7.830mg/kg,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0.1mg/kg。[结论]综合多方面因素,按照推荐剂量210g/hm^2处理,建议我国噻虫啉在水稻上的MRL值暂定为0.1mg/kg,安全间隔期为7d,施药次数不超过2次。  相似文献   
52.
才爽  侯志广  逯忠斌  谢文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48-12549
[目的]研究乙草胺在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方法]通过黑龙江、吉林和湖南2年3地的田间小区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分析乙草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测定最终残留量。[结果]乙草胺在水稻上的半衰期为4.4~8.3d,半衰期较短,属于易降解农药。在有效成分为600和900g/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1次,测得水稻中乙草胺残留量均低于0.01mg/kg。[结论]综合多方面因素,按照900g/hm^2施药剂量处理,建议我国乙草胺在水稻上的MRL值可暂定为0.02mg/kg,施药次数1次。  相似文献   
53.
采用盆栽、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菌消同磷酸二氢钾、尿素混合喷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水稻抽穗前后适量喷施力消化肥混剂,可以明显改善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有效分蘖率与千粒重,降低秕粒率),具有良好的催熟、增产作用,田间增产稻谷7.4% ̄24.1%,为有效提高水稻抵御低温冷害的能力,提供了新措施。  相似文献   
54.
利收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以ZorbaxSIL柱,二氯甲烷+甲醇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收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大豆植株、青豆和大豆籽粒样品最低检出浓度为0008mg/kg,土壤样品为0004mg/kg,方法回收率为8720%~9476%。利收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2d和26d,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检测极限。  相似文献   
55.
为研究溴氰虫酰胺(CNAP)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在5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上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试验,探究了土壤性质和溶液初始pH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NAP的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ich方程,0~12 h快速吸附,平衡吸附时间为48 h,1 mg·L-1时的平衡吸附量为1.21~2.40 mg·kg-1。不同土壤对CNAP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25℃下Freundlich吸附常数范围为1.11~4.97,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黏粉粒含量正相关。通过热力学试验发现,CNAP的吸附是吸热反应,吸附Gibbs自由能变为负值,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发生,吸附焓变小于40 kJ·mol-1,属于物理吸附。初始pH显著影响潮土、褐土、红壤土对CNAP的吸附量,吸附量随着pH的升高先增大后降低,最适吸附pH为4~5,黑土和水稻土不受初始pH的影响。CNAP在土壤中的吸附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计算模拟表明CNAP和黄腐酸能形成较强的氢键。研究表明不同土壤对CNAP有不同的吸附特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温度、增加黏粉粒含量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56.
张浩  梁爽  逯洲  赵晓峰  侯志广  逯忠斌 《农业工程》2021,11(11):109-111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在高素质植物保护卓越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吉林农业大学从《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改革入手,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两性一度”建设;同时,通过“导师制”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力争将《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建设成为“金课”,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植物保护一流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一种快速检测4种人参制品(人参蜜片、人参水煎液、人参功能饮料、人参酒)中39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QuEChERS法提取,磁性氧化锆(Fe3O4-ZrO2)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9种农药在0.005~0.1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 0.99);在4种人参制品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117%,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8%;定量限(LOQ)为0.01 mg/kg。通过对4种人参制品实际样品的筛查,未检出方法中所包含的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