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1篇
  3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苏南地区夏季高温时间较长,温度较高,平均气温28℃左右,7、8月份时,白天温度可达35℃以上,不适合普通蔬菜生长。因此,生产上可选择种植耐热性较强的蔬菜来解决夏季伏缺问题。用耐热豇豆和叶菜类蔬菜品种进行套种,比较适合苏南地区高温季节的蔬菜栽培。叶菜类蔬菜生长中期,豇豆已经上架,其叶片比较宽大,可以形成遮阴效果,田间小气候相对比较适宜,有利于畦间叶菜类蔬菜在高温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42.
珠三角丘陵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指标权重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给珠三角地区的耕地造成一系列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合理评价这些区域耕地质量对指导耕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以及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综合平衡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耕地质量评价中,较少考虑土壤污染因素,并且缺乏对指标的权重敏感性分析验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因此该文以珠三角土壤受污染区之一的增城区为例,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因素以及土壤环境评价指标,从土壤理化性质、农业生产条件、区位条件、土壤环境4个方面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增城区耕地质量总体特征及空间布局与行政区域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OAT(one-at-a-time)法来评估各指标权重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增城区耕地整体质量较高但优质耕地较少。在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中融入土壤污染因素,并对其进行微观定量分析,使得评价体系更全面。不同指标权重变化对耕地质量变化率影响的空间差异较大;对于同一指标,权重增加或减少的值相同时,其对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敏感性相同。最大的MACR(mean absolute change rate)值3.558 2%远低于相应的权重变化率30%,表明评价结果总体相对稳定,该文初始确定的权重是合理的。该研究有助于国土相关部门更好地掌握土壤受污染区域的耕地质量,在空间多准则决策中减少不确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43.
菜薹新品种秋薹1号是利用苏州市蔬菜研究所自有的雄性不育系技术配制的新型菜薹杂种一代,父本为广东菜心类型的自交系,母本是早薹苏州青的雄性不育系。杂种一代株型直立,抽薹整齐、迅速,薹形美观,薹叶肥大,薹色青绿,薹质细腻、甜糯,风味独特。适时播种仅需39-41d即可采收,主薹采收后,可继续采收侧薹30-40d,每667m2产量可达1000kg以上。  相似文献   
44.
<正>苏州市姑苏区蔬菜园艺场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瓠子(扁蒲)-苋菜-冬瓜-青花菜1年4收高效设施栽培模式,667m~2总产量达9250kg,总产值高达23500元左右,现将该模式介绍如下。1茬口安排瓠子(扁蒲)在上年12月中旬播种,2月上旬定植,4月中旬采收;苋菜在6月中旬播种,7月中下旬采收;冬瓜在8月上旬定植,11月上旬采收;青花菜在10月中旬播种,11月下旬定植,翌年1月中下旬采收。2瓠子(扁蒲)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5.
46.
一、选种配对人工繁殖蟋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所以挑选留种的雌、雄蟋蟀很重要。挑选雄虫的要求应该都是将军虫,一般避免用斗败的蟋蟀留种。  相似文献   
47.
人工繁殖蟋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所以挑选留种的雌、雄蟋蟀很重要。挑选雄虫的要求应该都是将军虫,一般避免用斗败的蟋蟀留种。  相似文献   
48.
小南瓜以其质粉、糯,适口性好,品质上乘,市场销售俏,价格高,效益好,而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的欢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从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等地引进了众多小南瓜品种,其栽培面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江苏省苏州市蔬菜研究所亦通过国内外引种筛选、自交分离、配制组合等育种途径,选育出了小南瓜保护地专用品种———迷你南瓜。迷你南瓜适宜于春、秋季保护地栽培,春季保护地栽培667m2产量2000kg以上,秋季保护地栽培667m2产量1500kg左右。单果重200~300g,最大可达400g,其品质极佳,蒸、煮、炒食皆宜,可用作宾馆、饭店的高档菜点,且具极高…  相似文献   
49.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化学合成的抗微生物药物,能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阴性菌。虽然近年来抗生素类药物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但磺胺类药物并没有被淘汰。而且在抗微生物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抗菌增效剂出现后,使人们对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0.
分时序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研究也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南大门,人口大量聚集,经济高速发展,使其成为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因此,对广东省1990—2015年时序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驱动力机制进行分阶段对比分析并揭示了变化规律,从而为日后科学管理全省土地资源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通过采用基于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的广东省1990、2000、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广东省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15年各时序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对驱动力机制进行分时序的分析对比。研究表明:(1)耕地总量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且变化速度和变化剧烈程度均为先加速后减速;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总量持续减少;草地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先大量增加,后持续减少,且集中在珠三角平原区;未利用地先增后减再增。(2)各时序相比较,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不同的新特征:退耕还林主要集中于1990—2010年期间的粤西沿海区; 1990—2010年,建设用地集中于珠三角平原区加速扩张,而2010—2015年期间,其扩展面积大大减少且其余区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1990—2000年,水域用地在珠三角平原区大量占用耕地,而2000—2015年其被建设用地的扩张持续侵占。(3)政策因素、宏观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影响全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主要原因。其中,1990—2010年,社会经济的推动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加剧了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平原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持续调控作用下,全省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变得越来越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