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6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1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正>超早红(龙口特早红)桃原产山东烟台,坐果率高,成熟期早,果个大,含糖量高,综合性状较好。2001年引进超早红接穗嫁接在濮阳林科所白条河实验场3年生桃树上,并繁育部分苗木定植在白条河实验场  相似文献   
42.
土施多效唑对杏李树新梢生长的控制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在濮阳市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系实验实训基地,进行了土施多效唑试验以探索多效唑对杏李新梢生长的控制作用,及土施多效唑最佳使用量。结果表明:3 a生杏李树以在发芽前,土施多效唑1.2 g/cm为宜。  相似文献   
43.
球孢白僵菌4种菌株防治柳膜肩网蝽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膜肩网蝽(Hegesidemus habrus Drake)是危害柳树等树木叶片的一种刺吸式害虫,近2 a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发生危害严重。筛选出能替代传统农药的生物控制因子,是对柳膜肩网蝽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选用球孢白僵菌4种菌株(FDB,JLYT,BF,TST菌株)浓度均为1×10~8孢子/m L的菌液对柳膜肩网蝽进行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F的僵虫率为84.44%,死亡率为91.11%;FDB的僵虫率为74.11%,死亡率为92.22%;JLYT的僵虫率为52.22%,死亡率为73.33%;TST的僵虫率为44.44%,死亡率为70.00%。4种菌株的LT_(50)均在5 d以内,菌株BF和FDB的LT_(50)均在4 d以内,BF的LT_(50)为2.33 d,半致死时间最短。综合僵虫率、死亡率及半致死时间,菌株BF杀灭柳膜肩网蝽的效果最好。对菌株BF的温度效应试验表明,22℃时,柳膜肩网蝽的死亡率在93.33%以上,26℃时死亡率为100%,说明喷施药物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2~26℃,增加或降低温度都会减弱侵染效率。  相似文献   
44.
万兴乳油防治枣黑腐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a田间药效试验和示范表明,20.67%万兴乳油是防治枣黑腐病的优良杀菌剂,田间使用浓度以2500~3000倍为宜;发病前喷施68.75%易保1500倍和波尔多液,后期喷施万兴乳油,病果率可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45.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浓度中等,而发病的W14砧木含有植原体的筛管数量较少、且浓度很低。在嫁接不成功或未发病的DJ和W14砧木组织及健康对照组织中皆检测不到植原体荧光。  相似文献   
46.
以香菇和木耳为原料,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香菇木耳复合饮料配方。结果表明,香菇木耳复合饮料最佳配方为:香菇木耳复合提取液添加量40%,白砂糖添加量8%,柠檬酸添加量0.10%,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88.6分;按照最佳配方制得的香菇木耳复合饮料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在体积分数为100%时,清除率分别为71.49%和64.82%;制备的香菇木耳复合饮料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植物饮料国家标准(GB/T 31326—2014)的要求。  相似文献   
47.
近几年,豫北枣区大面积引进枣树新品种,例如‘雪枣’‘冬枣’‘金丝4号’等。这些品种须环剥才能坐果,但枣农对环剥的宽度和时期掌握不好,导致枣树坐果率仍然不高。为此,我们试图用生长调节剂涂干代替环剥,结果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48.
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49.
为了研究适宜桃树生长的日光温室,在对现有温室研究的基础上,经过4a摸索,总结出了"二苫三膜"新型日光温室结构。结果表明:该类型温室在空间上更加适应设施桃的栽植,在温度、湿度和保温效果上与土墙、砖墙结构基本一致,果实成熟期、果实大小、色泽与土墙、砖墙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0.
"濮核1号"是在河南省濮阳市某家属区选出的核桃短枝新品种,亲本不详。2013年6月通过河南省科学技术局鉴定。该品种青果长圆形。坚果方圆形,纵径3.90 cm,横径3.60 cm,侧径3.80 cm,三径平均3.76 cm。平均单果重13.5 g,最大果重达16.8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