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种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其中主要依靠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是杂交种选育的基础材料。其中,强恢复系的选育非常繁琐,且恢复力只能通过与不育系的测交来鉴定,既耗时又费力,因此,人们对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归纳了恢复基因的结构特征、作用机理、遗传模式、基因定位及克隆上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认为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等技术开发新型分子标记进行恢复基因精细定位,或直接通过测序技术鉴定恢复基因。这将为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人工改良和创制恢复系提供帮助,也将为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进化和特征,全面解析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2.
杂交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生理及产量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审定的杂交豆1号、杂交豆2号2个杂交大豆品种和同熟期常规品种吉育72和吉林30为材料,探讨生殖生长期杂交大豆高产冠层生理,分析产量构成特性,明确杂交大豆增产部分生理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1年,杂交大豆比常规品种分别增产13.9%和16.7%。杂交大豆R6期以后叶片叶绿素含量,R2(始花期)~R7(成熟初期)期光合速率和R2~R4 (盛荚期)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品种,2010年杂交豆1号和杂交豆2号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为8.09和8.30,远高于常规大豆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且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没有陡然下降。杂交大豆品种R2~R7期生物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品种,生物产量平均积累速度和最大积累速度分别比常规品种高0.06 g d–1和0.20 g d–1,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时间和积累速率开始减缓时间分别比常规品种提前3.09 d和5.85 d,干物质积累早发优势显著。杂交大豆百粒重、主茎荚、粒重与常规大豆差异不显著,但分枝荚、粒重极显著增加。而杂交大豆R7期籽粒占生物产量比例和粒茎比与常规品种差异不显著。表明强大的冠层优势,快速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生物产量,是杂交大豆高产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3.
以四季凤仙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对四季凤仙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外植体除菌方式为5%的NaClO处理5min;四季凤仙的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0mg/L+GA30.01mg/L;芽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5mg/L;最佳生根培养为:1/2MS+IAA1.0mg/L。  相似文献   
24.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思想阵地的争夺日趋激烈,仅靠传统的文化育人方式无法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多层次文化需求。高职院校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崇高使命,更应该积极探索出一条实现文化育人的可行道路。立足于蓝墨云班课平台,以读书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的基本途径,力求构建线上与线下互动,读书与分享互通的"五个一"读书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5.
以3对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为材料,研究了始花期不同氮肥追施量对大豆制种母本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对不同异交率母本的结实率影响不同,高异交率不育系绥农8BC10的结实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对低异交率不育系绥农14BC8和吉林47BC7的结实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T4处理(133.33kg·hm-2)时结实率最高.追施氮肥对父本结荚数影响不大,其中绥农14追施氮肥后结荚数减少,且在T5(166.67kg·hm-2)施氮量时达到最小,绥农8和吉林47的结荚数随着施氮的增加无明显变化;另外,追施氮肥对不同细胞质类型母本结荚数影响较大,绥农8BC10在T5处理(166.67kg·hm-2)时结荚数最高,吉林47BC7随着追肥量增加结荚数也增加,在T4处理(133.33kg·hm-2)时达最高,而绥农14BC8的结荚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总之,不同氮肥追施量对大豆父本结荚数影响不大,而对母本结荚数和结实率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6.
大豆RN不育胞质不育与恢复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以RN不育细胞质为基础选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类型.在大量测交以及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9对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以及10个恢复系,进行不育系与所有保持系之间,以及不育系与所有恢复系之间所有可能的杂交.对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的F1,依据花粉败育率分为3类以表示恢复度,A类:败育率0~10%,B类:败育率11%~60%,C类:败育率61%以上.再依据这3类的分布情况和恢复谱,对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任何一个保持系均可保持所有不育系,保持不育性的遗传机制较为简单,受隐性单基因控制.不育系分为极易被恢复,易被恢复和不易被恢复3类.依据恢复谱和恢复度将恢复系分为:强恢复,恢复和弱恢复3类.极易被恢复的不育系和强恢复系是大豆杂交种选育中的珍贵育种材料.由于育性的恢复比较复杂,测交中最好同时用上述3类不同类型的不育系做测交母本.  相似文献   
27.
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同的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在世界上率先育成了大豆质核互作"三系",开展了大规模杂种优势测定研究,育成了数个大豆杂交种,对大豆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然而,杂交大豆的产业化进程仍较缓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总结我国在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8.
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农科院于2002年审定了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于2006年审定了第2个大豆杂交种。从2000年开始,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探讨。已经实现在网室内利用蜜蜂及切叶蜂传粉,配制大豆杂交组合和生产小批量杂交种子,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5.9%~100%;开放条件下,在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利用蜜蜂及苜蓿切叶蜂传粉,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0%~80%,制种产量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省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干旱地区,建立了制种基地,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大豆不育系扩繁及杂交种制种试验,制种技术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29.
为探讨昆虫为杂交大豆授粉的行为,提高授粉效率,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和保持系JLCMS34B为材料,研究父母本3种行距配置(T1、T2、T3)对昆虫授粉行为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置T2条件下昆虫授粉效率最高,母本单株粒数最多,为45.98个(2011年),与T1、T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3配置授粉效率最差,单株粒数最少,为32.06个(2012年),与T1、T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吉林省洮南地区适当缩小父母本行距,增加母本间行距可有效促进昆虫授粉效率,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30.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已发现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