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赖清云 《种子》2005,24(10):59-6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颁布以来,给种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同时亦加大了种子管理工作的难度.从我省来看,一些市县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设立了种子管理机构和配置专业管理人员,有效地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秩序,提高了大田种子质量,减少了种子事故的发生,加快了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促进了粮油单产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也看到,<种子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分析改进,以推动种子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2.
武运粳23号机插生育动态及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描述了早熟晚粳新品种武运粳23号在机插栽培条件下主要生育时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各时期的群体质量、成熟期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并简要阐述了其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3.
为探明前茬稻秸秆采用不同还田方式、小麦采用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文作者在前茬稻秸秆全量切碎匀抛还田条件下,对犁翻旋耕灭茬人工穴播、犁翻旋耕灭茬机械条播、板茬田机械条播3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犁翻旋耕灭茬后稻秸秆覆盖率最高,达83.35%。犁翻旋耕灭茬结合人工穴点播不仅成苗率高,对小麦苗体素质和最终产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同等基础条件及播种措施下,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基本苗12.8万/亩、成苗率92.7%;板茬田机条播基本苗12.5万/亩、成苗率61.9%,相比板茬田机条播提升30.8%。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相比板茬田机条播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高,理论产量提高99.1 kg/亩,实际产量提高85.0 kg/亩,差异显著。综合比较,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更有利于稻麦轮作区小麦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44.
常州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州地处苏南鱼米之乡,水稻是我市最具优势的大宗农作物,水稻总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0%.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两个率先"目标的提出,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水稻机插秧为重点的省工、节本、安全、增效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常州市政府提出到2008年全市水稻种植要基本实现机械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5.
粮食生产安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基础,粮食产量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点,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单产的提高、品质的改善变得愈发迫切.水稻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广大城乡居民的主食粮,确保全市稻米供给安全是我们农林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近五年来,我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水稻生产政策的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新成果的应用,逐步提高了我市大面积水稻生产水平,并夺取了全市水稻单产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46.
常州市总面积4375km2,其中耕地面积222万亩,夏熟作物以小麦和油菜为主,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开展夏熟作物高产创建,对于提升常州市粮油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地区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花调灵是常州市种子公司为了适应杂交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实行不割叶、不剥苞的定向培育技术,进一步提高制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要求,于1983年以多种激素及微量元素配制而成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连续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应用推广证明:不论是杂交稻制种或不育系繁殖,一般每亩可增产种子25公斤以上,增幅18.2%~31.6%,而且使用简单、安全,效果稳定,没有副  相似文献   
48.
为进一步加快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在常州市的推广应用,在麦草机械还田环节,研究了麦草适宜的切碎长度,探明了实现均匀抛洒的途径;在麦草腐解环节,研究了腐熟剂等对麦草腐解的影响;在大田管理环节,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及氮肥运筹对土壤供氮能力、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合前茬稻草全量还田,研究了稻麦秸秆持续还田措施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