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研究采用高、低收获指数纯合自交系G25和H008杂交后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的200份DH株系材料,在丽江和临沧两个云南早熟油菜高产生境下种植,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从各生育阶段时间长度、初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不同部位角果数和角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小区实收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等17个性状中筛选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关系密切的性状,为高收获指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沧育苗移栽高产生境下,营养体健壮,生物产量高、花期长,特别是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多,是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因素。丽江直播栽培高产生境下,油菜苗期长而花期短,营养体不足,主花序角果多而分枝角果少,一次分枝角果数和角粒数、二次分枝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培育壮苗提高单株经济性状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收获指数。云南高产生境下,单株产量对收获指数有密切相关的正向效应,初花期干物质产量有密切的负向效应,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变幅大,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调控,控制初花期干物质产量、保持合理的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角果数和千粒重,获得较高的单株籽粒产量,是提高云南高产生境下油菜收获指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2.
傅丽容  贺斌  王娅玲  史海涛 《水产科学》2012,31(11):683-686
在孵化基质蛭石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硝酸铵,在恒温(30±0.5)℃、相对湿度85%~90%、基质湿度5%~10%的条件下孵化龟卵至出壳,检测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胚胎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的变化,研究环境胁迫对2种龟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胁迫条件下,红耳龟肝脏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中华条颈龟(P0.05),并随着硝酸铵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的丙二醛浓度均低于对照组,且红耳龟肝脏和肌肉的丙二醛浓度均显著小于中华条颈龟(P0.05);不同器官酶活表现不同,肝脏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肌肉(P0.05),肌肉易受氧化损伤。各项指标比较表明,红耳龟各组织器官抗氧化系统功能强于中华条颈龟,表明红耳龟胚胎发育期对环境胁迫的抗氧化能力、防御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力优于中华条颈龟,有利于胚胎发育和个体生长。  相似文献   
43.
立足于若尔盖县生态功能区现状,在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县生态功能区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好的是冻列乡,东部各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西部各乡镇好。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生态农业小流域的氮、磷减排效果,以广东省英德市大站镇长湖水库粉洞生态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研究小流域面源氮、磷污染物含量和污染负荷输出特征,确定关键源区,评价生态农业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流域内水体受污染程度低,大部分都在Ⅲ类水质范围内;总氮、总磷是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流域地表水氮素组成主要以溶解态氮为主(>50%),溶解态氮以硝态氮为主;关键源区有水土流失、养鹅场、居民点、养猪场、耕地。研究期间流域总氮负荷为345.22 kg,总磷负荷为69.47 kg,入河污染负荷强度低,总氮和总磷的入河系数分别为0.16和0.63。以上结果表明,生态农业小流域氮、磷减排效果显著,且流域氮、磷消纳能力强,使得流域内氮、磷污染负荷较低,水质较好,生态农业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5.
黄土高原中国沙棘克隆种群高度结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土高原中国沙棘种群演替规律,以人工林为材料、以高度替代年龄为手段,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对种群结构类型及其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高度结构可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结构动态遵循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恢复型、增长型的顺序变化过程。上述结果与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分析一致,两者都揭示了中国沙棘通过林窗更新恢复种群结构稳定性这一特殊而重要的事实。其中,克隆种群结构由增长型经过稳定型发展到衰退型,这一过程符合阳性树种的普遍演替规律。而在衰退型种群中,中国沙棘通过克隆繁殖调节恢复增长型种群结构则体现了克隆植物的特殊性。同时,克隆种群稳定性恢复的实现与克隆植物独有的"生理整合"及"觅养行为"等优越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
AciNPV的传播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和林间调查,AciNPV的垂直传播,主要通过成虫、卵进行,但在成虫期、卵期不表现,主要表现在幼虫期。成虫传病父体的传播能力大于母体。经卵传病:四级卵的传播能力>三级>二级>一级卵。AciNPV的水平传播扩散主要通过宿主(春尺蠖)种群密度和行为,中间介体——天敌昆虫:姬蜂、寄生蝇、蚂蚁、虫春蟓,寄生和捕食时进行传播。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风的作用也是AciNPV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
揭示花岗岩红壤崩岗发育区桉树(Eucalyptus spp.)林种植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过程,对全面理解与评价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广东省五华县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8 a(位于中等侵蚀区)和13 a(位于强侵蚀和弱侵蚀区)桉树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以附近裸地、次生马尾松林为对照,对各样地坡上、坡中和坡下位置0~<2 cm, 2~<10 cm, 10~<20 cm, 20~<30 cm, 30~<50 cm, 50~100 cm共6个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崩岗侵蚀区桉树林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地,弱侵蚀区坡下部位高于天然次生林,说明桉树林对红壤崩岗侵蚀区坡面有机碳恢复作用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此外,3个不同林龄的桉树林样地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67~4.65 kg/m2,弱侵蚀区13 a桉树林所有坡位土壤碳储量均高于裸地,强侵蚀区坡中、中等侵蚀区坡上土壤碳储量低于裸地,但两者坡下位置土壤碳储量接近天然次生林。桉树林在弱侵蚀区或者坡下位置具有较好的土壤有机碳恢复效果,而在中等或强侵蚀区...  相似文献   
48.
随着现代城市可利用的绿化空间日益紧缺,屋顶绿化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绿化形式。笔者通过对北京地区31处现有或建设中的屋顶绿化为期1年的调研,对北京地区屋顶绿化中植物的群落构成、生长现状和景观效果等观察统计,总结了北京地区常用的植物类型以及配置模式,将有助于屋顶绿化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相似文献   
49.
中国沙棘大面积死亡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秀寨  李根前  韦宇  贺斌 《沙棘》2005,18(1):24-28
对沙棘死亡及死因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沙棘死亡有分株个体和无性系两种类别;沙棘的死亡因子繁多且复杂;任一单因子可致沙棘分株个体死亡,但不大可能令整个无性系趋于毁灭;各因子综合作用促成大片沙棘走向崩溃,这很可能是一种林木衰退病。  相似文献   
50.
吕德鹏  张思毅  贺斌  张志华 《土壤通报》2023,18(6):1290-1298
  目的  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气迁移交换的主要通道,研究土壤大孔隙与水分入渗特征对探究水文连通时空变化强烈的山丘区坡地有重要意义,可为红壤丘陵区土地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研究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双水头渗透计法,定量研究了粤北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大孔隙与水分入渗特征。  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林地为砂质黏壤土,园地为黏土,耕地为黏壤土,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变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大孔隙度、大孔隙总体积和总表面积表现为:林地 > 园地 > 耕地,大孔隙数量则表现为:园地 > 林地 > 耕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大孔隙度和大孔隙数量呈减少趋势;土壤大孔隙平均直径表现为:林地 > 耕地 > 园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孔隙直径都主要集中在0 ~ 3 mm。土壤大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和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土壤饱和导水率表现为:园地 > 林地 > 耕地,土壤饱和导水率除受容重影响外,还与有机质含量、大孔隙长度相关。  结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使大孔隙和饱和导水率等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差异。林地的大孔隙度和大孔隙总表面积最大,而园地的大孔隙数量和饱和导水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