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77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46篇
  150篇
综合类   440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442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国棉田残膜污染危害与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棉花产量提升做出重大贡献.但随着聚乙烯地膜的长期使用,土壤残膜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影响棉田土壤环境和棉花可持续发展.综述了我国棉田地膜残留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危害,从土壤结构变化、水分迁移状况、有害物质释放、土壤物质代谢、微生物种群结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棉田残膜污染的危害机制,归纳了现阶段...  相似文献   
42.
在浙西南山区--庆元县四山乡砻头村,利用抛荒多年的冷水田,采用有机生产方式,进行了中华圆田螺人工养殖的示范试验.示范试验基地产出的田螺经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国家有机产品标准(GB/T 19630),获得了认证证书,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3.
采用15N-甘氨酸单剂量终产物法研究了妊娠和非妊娠母猪在不同阶段整体蛋白质代谢的周转速率以及氨基酸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刚配种时,妊娠母猪与非妊娠母猪蛋白质代谢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妊娠30d时,妊娠母猪蛋白质合成速率,降解速率、周转速率显著低于非妊娠母猪(P<0.05),但沉积速率提高了25%(P<0.05);妊娠后期,妊娠母猪氨基酸代谢库氮流量、周转速率以及蛋白质合成速率和降解速率显著(P<0.01)提高,蛋白质的沉积速率增加了71.1%(P<0.01)。  相似文献   
44.
白榆沙棘光合生理参数与土壤含水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在模拟光照条件下,对不同水分处理的白榆、沙棘进行观测。观测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等。并且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白榆、沙棘光合生理参数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并在研究过程中对试验地土壤水分进行有效性评价;其等级分别为:无产无效水、低产低效水、高产高效水、高产低效水。而把高产高效水作为指导当地林业生产的土壤水分管理条件。结果表明白榆沙棘具有高产高效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1.4%~17.2%;9.5%~16.5%。  相似文献   
45.
在山西省方山县,采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方法,利用模拟光源研究了白榆苗6个土壤水分水平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瞬时水分利用率随光辐射(I)增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榆叶片的Pn、水分利用率在I较低时〔大约0~1500μmol/(m2.s)〕,随I的增强而增大,当I进一步增强,白榆的Pn和水分利用率呈下降趋势;而白榆叶片的Tr在无水分胁迫情况下,始终随I的增强而增大。通过6个土壤梯度水分的比较得出:随土壤水分增加,白榆Pn、Tr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趋势先增大后减小。在土壤含水量为5.34%~21.76%时,白榆的光饱和点为750~1542μmol/(m2.s),光补偿点为85~35μmol/(m2.s),由光饱和点对应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28~12.80μmol(CO2)/(m2.s)。  相似文献   
46.
贵州省岩溶地区坡度与土地石漠化空间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斯特石漠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喀斯特地区的成土速率远小于水土流失的速率而造成的土地生产力的退化过程.坡度起伏决定着地表现代侵蚀作用的强弱,影响着水土流失的强度;坡度越大,地表物质的不稳定性就越强,土壤越容易遭受侵蚀而变薄.在前期工作中,构筑了贵州省岩溶地区1∶500 000坡度分级图和石漠化分布图,对岩溶地区坡度图和石漠化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坡度与石漠化形成的相关关系.贵州省岩溶地区坡度主要集中于10°~25°之间,不同程度石漠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25°的坡地区;在坡度>18°的地区,石漠化的发生率基本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强度石漠化的表现尤为明显;<18°的坡地区石漠化程度主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寒区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的水分生产力水平,2001—2003年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的人工林进行了群落蒸散测算、标准地生物量调查和解析木分析,并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11种林分类型退耕还林人工林的林木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1)3 000株/hm2左右密度的林分是该区较为适宜的造林密度标准;2)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2 1003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成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水分生产效率居所有林分之首,其水分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水分生产力标准;3)3000株/hm2左右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水分生产潜力基本达到了目前当地林木的最大生产能力。表明上述林分类型的造林模式可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辐射强度对侧柏和油松苗木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可为林木栽培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黄土半干旱区,采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利用模拟光源研究了侧柏和油松苗木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随模拟光辐射增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模拟光辐射为0~2200μmol/(m2.s)的范围内,侧柏和油松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光辐射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但光辐射强度进一步增强,侧柏和油松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在同样土壤水分条件下,侧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油松,侧柏光饱和点高于油松,而侧柏光补偿点低于油松,侧柏光能利用率高于油松;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侧柏与油松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升高,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土壤含水量为7.90%、13.00%和19.99%条件下,侧柏光饱和点分别为1275、1 450和1 675μmol/(m2.s),光补偿点分别为4225和13μmol/(m2.s),由光饱和点对应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3.04、4.06和5.53μmol/(m2.s);在土壤含水量为7.83%1、3.04%与20.15%条件下,油松光饱和点分别为11001、325和1500μmol/(m2.s),光补偿点分别为60.30和23μmol/(m2.s),由光饱和点对应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08、3.35和4.36μmol/(m2.s)。  相似文献   
49.
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的林木日蒸腾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忽略大气层结,考虑气压订正,用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st)代换冠层阻力(rc),蒸散面的净辐射值(Rn)采用冠层截留净辐射(Rnl),便可在叶面积指数(LAI)、林木单叶平均气孔阻力(rsi)和气象要素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应用修正后的PenmanMonteith模型进行林木蒸腾量的模拟。本研究通过对Rn、LAI、rsi的实地观测,确定了林冠截流净辐射(Rnl)、消光系数(k)、冠层阻力转换系数(K')、空气动力学阻力(ra)和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st),对青海大通地区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青杨(Populus cathayana)的日蒸腾过程进行了模拟,与用快速称重法订正的Li1600稳态气孔仪实测蒸腾结果对比,模拟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模型敏感性分析发现,温度、LAI以及rsi是决定模拟结果的主要参数,模型对各参数变化反应不敏感。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3期刘胜等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的林木日蒸腾模拟  相似文献   
50.
为明确黄土高原旱地春玉米减肥增效的科学生产模式,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梯度(N1:225 kg/hm2;N2:275 kg/hm2;N3:325 kg/hm2)为主区,在播种前、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20%、40%条件下,以氮肥后移比例(传统追肥M1:拔节期40%;氮肥后移10% M2:拔节期30%+开花后10 d 10%;氮肥后移20% M3:拔节期20%+开花后10 d 20%;氮肥后移30% M4:拔节期10%+开花后10 d 30%)为副区,测定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硝酸还原酶(NR)活性、花期和成熟期茎秆叶片氮含量变化、花后氮素转运特征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M4处理显著增加了拔节期之后玉米叶片NR活性,同一氮肥运筹模式下,中氮(N2)提高了灌浆期及灌浆期之后玉米叶片NR活性,高氮(N3)反而抑制NR活性。氮肥后移提高了花期、成熟期玉米茎秆叶片氮含量,成熟期N3处理下氮肥后移处理M2、M3、M4较传统追肥M1处理分别高10.1%、14.7%和23.5%。同一施氮水平下,氮肥后移比例越大,玉米茎秆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越高,而N2水平下,M4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对籽粒的贡献率。N2和N3水平下M4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但N2处理纯利润显著高于N3处理。施氮275 kg/hm2且氮肥后移30%(拔节期追肥27.5 kg/hm2+开花后10 d追肥82.5 kg/hm2)有利于玉米增产,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