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2篇
农学   90篇
基础科学   3篇
  32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5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41.
以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施氮量和基本苗处理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迟播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量和基本苗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加,宁麦13、农麦88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宁麦13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农麦88则呈递增趋势。基本苗和施氮量主要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而影响迟播小麦产量,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较小。宁麦13、农麦88这2个品种2年平均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分别为M3N3(基本苗37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M2N4(基本苗300万株/hm2,施氮量315 kg/hm2),产量分别达7 905、8 088 kg/hm2。  相似文献   
242.
灌浆结实期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南方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寡照天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为探明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不同时间段(1~7d、8~14d、15~21d、22~28d、29~35d)设置低温弱光复合胁迫(LW)、单一弱光(WN)、单一低温处理(LN)和常温常光(NN)4个处理,研究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谱特征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间的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均表现为LW>LN>WN>NN,且灌浆结实期各阶段的复合胁迫均较对照NN差异极显著或显著,除了2016年灌浆结实1~7d的垩白度外,灌浆结实21d内的复合胁迫与单一弱光、低温差异也显著或极显著,单一胁迫低温、弱光在灌浆结实21d内较对照NN差异极显著或显著,其中单一低温与弱光在部分处理下差异达显著水平,灌浆结实21d后,复合胁迫与单一弱光、低温部分差异显著,弱光与低温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间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NN>WN>LN>LW,其中,灌浆结实21d内,复合胁迫及单一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极显著或显著,灌浆结实21d后,部分时间段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对加工品质影响程度按大小依次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且灌浆结实21d内处理的影响大。对蒸煮食味品质,低温弱光复合胁迫极显著或显著降低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外观、黏度和食味值,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和硬度,单一胁迫低温、弱光表现与复合胁迫相同的影响,且灌浆结实21d内,除2016年的胶稠度,单一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单一低温、弱光较复合胁迫差异也多显著或极显著。从水稻RVA谱特征值来看,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造成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与崩解值下降,最高黏度、消减值与峰值时间上升,除灌浆结实29~35d的崩解值外,复合胁迫较对照NN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部分指标的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也达显著水平。总之,灌浆结实期各时间段的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造成稻米品质不同程度下降,且以灌浆结实21d内复合胁迫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43.
冬小麦不同生长类型群体超高产的中期栽培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淮冬麦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普通小麦半冬性品种温麦6号(穗数型)、徐州25(中间型)为试验材料, 采用不同措施于拔节前形成群体规模和特征有较大差异且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三类群体, 拔节后(即中期)对各类群体进行4种不同施氮量处理, 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群体中期施氮肥的调控效应. 结果如下: 不同类型群体在中期因苗合理施氮可达  相似文献   
244.
黄淮麦区不同类型品种冬小麦超高产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轲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58-1160,1180
以温麦 6号 (多穗型 )、徐州 2 5 (中穗型 )及 93中 6(大穗型 ) 3种类型品种小麦为材料 ,在高产、超高产水平下进行了 3种氮肥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 :在施用 3 0 0kg/hm2 纯氮下 ,前中各半法与前重法、前重中轻法相比 ,在小麦产量形成上具有明显优势与特点 ,表现出前期干物质积累、高峰苗较低 ;中后期干物质积累、LAI、吸氮量、最终茎蘖成穗率、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较高 ;同时 ,抽穗前积累在营养器官中的氮素转移率高 ,单位施氮量生产力高。综合表明 ,前中各半法施肥是较适合超高产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245.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栽且具有代表性的2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2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对籼、粳超级稻茎秆形态特征、充实性状和力学特性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倒伏指数、田间表观倒伏率和实收产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粳稻实收产量较籼稻高12.30%,差异极显著;基部0~20cm节间抗折力极显著高于籼稻、倒伏指数极显著低于籼稻,没有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两年平均田间表观倒伏率分别达11.97%和12.50%;2)粳稻基部四个节间弯曲力矩均极显著小于籼稻,抗折力均极显著大于籼稻,最终粳稻基部第1至第4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著低于籼稻;3)粳稻各节间长度和株高以及基部节间外径、秆型指数、单穗质量、重心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均小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穗下节间长/秆长粳稻极显著大于籼稻;4)粳稻六个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和茎壁厚度均小于籼稻,其中,基部第1至第4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5)粳稻各节间茎秆干质量均小于籼稻,两优培九各节间叶鞘干质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粳稻基部第2节间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略高于籼稻,而基部第1、3、4、5、6节间粳稻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均低于籼稻;6)粳稻单穴固持力和抗弯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籼稻,而按压恢复度显著或极显著小于籼稻。可见粳稻固持抗倒能力较强,籼稻抗倒恢复能力较强,且粳稻能协调实现高产与抗倒,这可能与其弯曲力矩小、抗折力大、株高矮、节间配置合理、重心低以及基部节间物质充实足等有关。  相似文献   
246.
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若干特征探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选用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基地江苏东海、兴化和海安6.4、6.8和7.3 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对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13.5 t hm–2左右)和高产群体(12.0 t hm–2左右)系统比较研究,旨在阐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表现穗型大、粒数多和群体颖花量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当;群体茎蘖数生育前期稳步增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拔节期高峰苗数量少,拔节之后缓慢消减,最终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较小,孕穗期达最大值(8.5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相当,拔节后积累较快,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氮素积累、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说明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力和较高的氮素积累量。本文还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47.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 设置2种氮肥水平(N10: 150 kg hm-2, N20: 300 kg hm-2)和3种遮光处理(L1: 不遮光, L2: 抽穗前遮光20 d, L3: 抽穗后遮光20 d), 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同一氮肥水平下产量呈现L1>L3>L2。其中, L2使植株在拔节至抽穗阶段及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下降, 主要由于L2显著降低了抽穗前期的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 导致根系吸收养分能力下降, 最终产量显著低于L1, 达30.58%~35.26%。L3使植株在抽穗至成熟阶段及成熟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下降, 主要由于L3显著降低了抽穗后期的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尽管在抽穗后随着植株根系逐渐衰老及机能下降, L3对根系、养分吸收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要小于L2, 但最终产量依然显著低于L1, 达10.91%~18.47%。L2和L3条件下, 随着氮肥水平增加, 植株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显著增加, 导致拔节至成熟期各阶段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增加, 最终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氮肥施用能部分弥补弱光逆境对超级粳稻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8.
氮肥用量对中筋专用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优质中筋专用小麦扬麦 11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面条小麦淀粉性状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地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显著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干、湿面筋含量 ,但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直 /支值、峰值粘度、稀懈值及籽粒容重等特性逐渐下降。同时 ,各品质指标间均存在相关性 ,在本试验条件下 ,氮肥用量 168.75~ 2 2 5kg/hm2 的处理是面条小麦较为理想的氮肥运筹  相似文献   
249.
以淮北地区有代表性的34个中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187.5、225、262.5、300、337.5 kg 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产量,将该最高产量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按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高低将品种划分为4个等级,即顶层水平( ≥10.50 t hm-2)、高层水平(9.75~10.50 t hm-2)、中层水平(9.00~9.75 t hm-2)和底层水平( ≤9.00 t hm-2),比较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等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均出现在225、262.5、300 kg hm-2三个氮肥水平,不同氮肥群体生产力差异极显著;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先增加后降低,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结实率显著下降;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光合势、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总干物质积累量均以顶层水平最高,底层水平最低;移栽至拔节阶段的氮素积累比例表现为底层>中层>高层>顶层水平,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表现为顶层>高层>中层>底层水平;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及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以顶层最高,顶层水平较底层水平分别高36.59%、34.36%和51.85%;随着氮肥群体生产力等级的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均提高;中熟中粳稻品种有氮低效型、氮中效型、氮较高效型和氮高效型,武运粳27、中稻1号、宁粳4号、连粳7号为高产氮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250.
钾肥用量对甬优籼粳杂交稻物质积累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甬优籼粳杂交稻的适宜钾肥用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538为试材,设不同钾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hm-2)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 (1)与对照(0 kg hm-2)相比,两年中施钾处理使甬优12增产9.2%~14.0%,甬优538产增产9.8%~15.0%,以钾肥用量225 kg 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施钾处理显著增加了群体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2)随钾肥用量的增加,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的植株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均增加,拔节至抽穗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抽穗至成熟期阶段光合势亦递增;抽穗至成熟期干物重呈先增后降趋势,以钾肥用量225 kg hm-2处理最高。(3)与对照(0 kg hm-2)相比,施钾处理显著增加了花后各时期的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根系伤流强度。(4)与对照(0 kg hm-2)相比,施钾处理显著增加了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氮素和钾素吸收量。随钾肥用量增加,植株抽穗至成熟期的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钾肥用量225 kg hm-2处理下最高。施钾处理下,钾素偏生产力、钾素籽粒生产率和钾素农艺效率均随钾素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